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6:53:53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40]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2.11世纪,医学家伊本·西那在《医典》中提出用“四十天隔离法”控制疫病传播,这一防疫方法被应用于欧洲黑死病防控,威尼斯即要求船员和乘客上岸前在船上隔离40天。这可用来说明(  )
A.十一世纪时欧洲黑死病大流行
B.阿拉伯人为人类防疫作出贡献
C.威尼斯人创新了疫情防控理论
D.新航路开辟扩散了黑死病疫情
3.14世纪的欧洲,高致死性传染病大肆横行,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破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高致死性传染病因灭杀当地土著人,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由此可见,这两种观点(  )
A.说明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B.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C.全面看待流行病肆虐的社会影响
D.都从欧洲人为中心的角度看问题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曾对齐桓侯望诊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治疗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扁鹊其人
B.扁鹊有可能是当时杰出医生的集合体
C.历史叙述往往带有作者的价值取向
D.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5.在编撰《唐本草》时,除了保存前代“本草”原貌外,政府还“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而书中配图也由各地选送药材为实物标本描绘而成。可见该书(  )
A.注重汇总
B.注重临床
C.强调实用
D.强调质量
6.出土于四川绵阳的经脉漆雕彩绘经络漆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穴位的木质漆人(见下图)。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该漆雕(  )
A.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先世界的依据
B.价值应与医学文献相互印证
C.体现了漆器工艺者丰富的想象力
D.构造完整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7.明代进士邢址“去秋入闽,任职邵武”“民命殊脆,未几病疸”。因命医生把从《心印绀珠经》中获得的药方“检剂服之,遂而获痊”,此书世所罕见,故下令“刻之以济惠下民”。这一行为反映了(  )
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福建医疗条件的落后
C.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D.理学熏陶的责任意识
8.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
B.浸润着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
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9.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B.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C.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10.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
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的主要课程
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11.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12.二战期间,青霉素大量生产,成为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它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亚历山大·弗莱明等人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据此可知,青霉素(  )
A.发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改变了人类的抗菌史
C.成为人类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
D.由法国细菌学家发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历史,我国医学的极盛时期莫过于宋代。在封建社会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的观念长期盛行。但在“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之”的北宋,九位皇帝当中,至少有六位熟悉和爱好医学。范仲淹在少时就表达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张载、程颢、程颐等也对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在大多数宋代文人墨客笔下,或多或少一定程度上都有医药的记载。北宋时期京师从医人员很多,医坊药肆鳞次栉比。医生设了六个品级,十九级具体官职,最高为翰林医官、保安郎等。由于翰林医官相当于五品大夫,后世称医生为大夫遂于宋代始。由此可见,宋代“尚医”风潮之盛。
材料二 宋以前由于战乱频繁,医学书籍亡佚无几。为此,北宋曾开展了十次大规模的中央官刻医书活动……至少有1595卷医书被刊刻颁行。唐代有医、针灸、按摩、咒禁四科,而宋代对人身医疗关注更加全面,发展到大、小方脉科、眼科、风科、产科等九科。宋代很多医生医术精湛,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药典著作,如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影响深远,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流传至今。医籍大量流通于民间,宋代一般家庭基本上都有能力购买。1247年,宋慈撰成《洗冤集录》,比欧洲同类著作早350余年,它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国,直到19世纪末,也一直是这些国家尸体检验的依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尚医”风潮盛行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尚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医学发展的表现。
14.(2023·湖北孝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以降,中国时刻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值此危难之际,部分开明人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望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进而围绕中医学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了激烈争论。
问题 废医派 中医人士
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求实证,而以空想为左右”,“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理论“千古荒唐无稽之学”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科学理论对中医“血气”“阴阳五行”“经脉”等概念加以解释,论证中西医间的共同之处。著名中医恽铁樵认为中西医并未存在明显优劣之分
中医是否“入系” “此案(中医课程列入医学规程案)若成,直可谓之无是非、蔑公理,不欲自列于文明之胄,而甘退处僿野矣” 欲办学校,非明定课程不可,且“近来我国中医学校及病院……均已设立,成绩已著”,已具备“入系”条件
中医是否“废存” 中医“强种优生之道,更无闻焉。是其对民族民生之根本大计,完全不能为行政上之利用”“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上海医届初秋社指出,医学的任务是救死扶伤,“凡可以治疗疾病,减少死亡者,自应精研保留”,认为“废止中医案”为“反动性专制式之怪议案”,是“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
——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
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根据材料请以“中医存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40]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解析 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瓦解,这说明了疫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故选D项;亚历山大之后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 D
2.11世纪,医学家伊本·西那在《医典》中提出用“四十天隔离法”控制疫病传播,这一防疫方法被应用于欧洲黑死病防控,威尼斯即要求船员和乘客上岸前在船上隔离40天。这可用来说明(  )
A.十一世纪时欧洲黑死病大流行
B.阿拉伯人为人类防疫作出贡献
C.威尼斯人创新了疫情防控理论
D.新航路开辟扩散了黑死病疫情
解析 伊本·西那是11世纪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家,他的旷世巨著《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提出了“四十天隔离法”,为人类的防疫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B项;14世纪时,欧洲黑死病大流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仅可说明威尼斯人积极防疫,无法说明其创新了疫情防控理论,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其发生在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D项。
答案 B
3.14世纪的欧洲,高致死性传染病大肆横行,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破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高致死性传染病因灭杀当地土著人,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由此可见,这两种观点(  )
A.说明了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B.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C.全面看待流行病肆虐的社会影响
D.都从欧洲人为中心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受到传染病威胁的时候将其视作恶魔,而传染病帮助欧洲征服美洲时则被视作忠诚的士兵,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都是以欧洲的利益作为依据去定义传染病的性质,说明了都是以欧洲人为中心去看问题,故选D项;传染病客观上并未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伤害,因此材料中对传染病的定义发生变化不是由于时代变迁而是受到了立场的影响,排除A项;“都在”说法错误,排除B项;“全面”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 D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曾对齐桓侯望诊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治疗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扁鹊其人
B.扁鹊有可能是当时杰出医生的集合体
C.历史叙述往往带有作者的价值取向
D.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解析 《韩非子·喻老》《史记·扁鹊传》《战国策·秦策》三本史籍对于扁鹊看病问诊的时间和诊断内容均不同,时间跨度很大,可知他们所述的扁鹊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杰出医生的集合体,故选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扁鹊其人,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历史叙述都带有作者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中所述的扁鹊有可能是当时杰出医生的集合体而不是同一历史人物,排除D项。
答案 B
5.在编撰《唐本草》时,除了保存前代“本草”原貌外,政府还“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而书中配图也由各地选送药材为实物标本描绘而成。可见该书(  )
A.注重汇总
B.注重临床
C.强调实用
D.强调质量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本草》总结了前代和当代的“本草”原貌,体现了其汇总和融合的特性,故选A项;《唐本草》是药物典籍,不直接用于临床,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唐本草》注重汇总,实用性不是材料所述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唐本草》注重汇总,“强调质量”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排除D项。
答案 A
6.出土于四川绵阳的经脉漆雕彩绘经络漆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穴位的木质漆人(见下图)。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该漆雕(  )
A.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先世界的依据
B.价值应与医学文献相互印证
C.体现了漆器工艺者丰富的想象力
D.构造完整地还原了人体结构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经脉漆雕彩绘经络漆人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与《黄帝内经》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说明了漆雕属于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进行了印证,故选B项;该漆雕无法证明中国古代医学领先世界,排除A项;漆雕是根据人体经络穴位制作,而非想象,排除C项;漆雕只是标识了人体的经络穴位,而非完整的人体结构,排除D项。
答案 B
7.明代进士邢址“去秋入闽,任职邵武”“民命殊脆,未几病疸”。因命医生把从《心印绀珠经》中获得的药方“检剂服之,遂而获痊”,此书世所罕见,故下令“刻之以济惠下民”。这一行为反映了(  )
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福建医疗条件的落后
C.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D.理学熏陶的责任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检剂服之,遂而获痊”“此书世所罕见”等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心印绀珠经》的作用,反映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医疗条件,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理学,排除D项。
答案 C
8.下表是中国传统文献中有关饮食的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华饮食(  )
内容 记载
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黄帝内经太素》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五常政论》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老老恒言》
A.遵循药食同源理念
B.浸润着劳动人民智慧
C.凸显鲜明伦理秩序
D.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献中关于饮食的记载来自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故选B项;《素问·五常政论》和《老老恒言》的相关记载与药食同源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饮食特点,与伦理秩序、佛道思想无关,排除C、D两项。
答案 B
9.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B.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C.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 据材料可知,针对疫情的传播,清政府“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并于“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措施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只是“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并于“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排除B项;材料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10.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
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的主要课程
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了近代西医学校,其开设的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等,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说明了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近代西医学校的创办,无法说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A项;西医学校教学课程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临床实践,无法体现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的主要课程,排除C项;一所西医学校并不能对传统医学造成重大冲击,排除D项。
答案 B
11.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医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73年,无论富贵贫贱之人,都可以去西医馆医治,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已逐步接受西医,西医观念已逐步形成,故选D项;“国人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医传入中国的时空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医传入中国,体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渐,排除C项。
答案 D
12.二战期间,青霉素大量生产,成为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它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亚历山大·弗莱明等人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据此可知,青霉素(  )
A.发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改变了人类的抗菌史
C.成为人类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
D.由法国细菌学家发明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改变了人类抗菌史,故选B项;青霉素发现的时间是1928年,在二战之前,排除A项;青蒿素是人类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排除C项;青霉素由英国细菌学家发明,排除D项。
答案 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历史,我国医学的极盛时期莫过于宋代。在封建社会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的观念长期盛行。但在“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之”的北宋,九位皇帝当中,至少有六位熟悉和爱好医学。范仲淹在少时就表达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张载、程颢、程颐等也对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在大多数宋代文人墨客笔下,或多或少一定程度上都有医药的记载。北宋时期京师从医人员很多,医坊药肆鳞次栉比。医生设了六个品级,十九级具体官职,最高为翰林医官、保安郎等。由于翰林医官相当于五品大夫,后世称医生为大夫遂于宋代始。由此可见,宋代“尚医”风潮之盛。
材料二 宋以前由于战乱频繁,医学书籍亡佚无几。为此,北宋曾开展了十次大规模的中央官刻医书活动……至少有1595卷医书被刊刻颁行。唐代有医、针灸、按摩、咒禁四科,而宋代对人身医疗关注更加全面,发展到大、小方脉科、眼科、风科、产科等九科。宋代很多医生医术精湛,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药典著作,如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影响深远,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流传至今。医籍大量流通于民间,宋代一般家庭基本上都有能力购买。1247年,宋慈撰成《洗冤集录》,比欧洲同类著作早350余年,它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国,直到19世纪末,也一直是这些国家尸体检验的依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尚医”风潮盛行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尚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医学发展的表现。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九位皇帝当中,至少有六位熟悉和爱好医学”“范仲淹在少时就表达……都有医药的记载”“北宋时期京师从医人员很多,医坊药肆鳞次栉比”“医生设了六个品级,十九级具体官职,最高为翰林医官、保安郎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然灾害引起疫病的暴发;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需要医疗技术的支持;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
第(2)问,根据材料二“北宋曾开展了十次大规模的中央官刻医书活动……至少有1595卷医书被刊刻颁行”“宋代对人身医疗关注更加全面,发展到大、小方脉科、眼科、风科、产科等九科”“宋代很多医生医术精湛……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流传至今”“医籍大量流通于民间,宋代一般家庭基本上都有能力购买”“1247年,宋慈撰成《洗冤集录》……也一直是这些国家尸体检验的依据”等概括即可。
答案 (1)表现:皇帝推崇医学;官僚士大夫肯定医学的价值;医生队伍壮大;医生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原因:长期的战乱使疾病广泛流行;自然灾害引起疫病的暴发;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需要医疗技术的支持;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
(2)表现:大量医书的编修刊印;中医分科更加细密;医学名人、名著涌现;医籍大量流通于民间;法医学领域成就卓越。
14.(2023·湖北孝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以降,中国时刻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值此危难之际,部分开明人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望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进而围绕中医学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了激烈争论。
问题 废医派 中医人士
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求实证,而以空想为左右”,“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理论“千古荒唐无稽之学”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以科学理论对中医“血气”“阴阳五行”“经脉”等概念加以解释,论证中西医间的共同之处。著名中医恽铁樵认为中西医并未存在明显优劣之分
中医是否“入系” “此案(中医课程列入医学规程案)若成,直可谓之无是非、蔑公理,不欲自列于文明之胄,而甘退处僿野矣” 欲办学校,非明定课程不可,且“近来我国中医学校及病院……均已设立,成绩已著”,已具备“入系”条件
中医是否“废存” 中医“强种优生之道,更无闻焉。是其对民族民生之根本大计,完全不能为行政上之利用”“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上海医届初秋社指出,医学的任务是救死扶伤,“凡可以治疗疾病,减少死亡者,自应精研保留”,认为“废止中医案”为“反动性专制式之怪议案”,是“帝国主义者辟一医药侵略之新途径”
——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
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根据材料请以“中医存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解析 近代中国出现的“医学救国”口号,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一样,都是在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围绕中医学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的争论,与洋务派与保守派、维新派与革命派等的争论类似,代表了不同阶层和派别在“学习西方”和“保留传统”、“渐进改良”和“根本性变革”方面的权衡和态度差异。故可以以“中医存废之争是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缩影”为题,从背景、内容、本质、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阐述基本观点,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冲击,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就是中外文明碰撞、融合与发展的突出表现。接着论述背景,据材料“甲午以降,中国时刻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接着论述内容,据材料“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部分人以西方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医,对中医的非科学性进行系统批判,主张发展新医学,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据材料“以科学理论对中医……概念加以解释”得出,另一部分人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重新定义,主张保护中医传统,警惕全盘西方化的危害和保留民族特性。接着阐述影响,中医存废之争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近代化。最后作总结升华:中医存废之争既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与碰撞,又体现了其交融发展。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答案 示例
标题:中医存废之争是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缩影。
论述: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冲击。近代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恰是中外文明碰撞、融合与发展的突出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伴随着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西医留学生群体扩大。他们提出“医学救国”的口号,以西方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医,对中医的非科学性进行系统批判。部分中医人士为保护中医传统,驳斥“废医派”的观点,同时,他们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重新定义。中医存废之争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境,但它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西医相互了解与发展,推动了中医近代化。
总之,中西方文明虽然异质,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只存在冲突与碰撞。中医存废之争既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与碰撞,又体现了其交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