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海南三亚模拟)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 )
A.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
C.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D.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
2.(2023·天津和平二模)《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3.(2023·安徽黄山联考)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
D.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4.(2023·广东韶关二模)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
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5.(2023·浙南名校联考)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6.(2023·重庆万州月考)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下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7.(2023·山东滨州二模)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 )
A.贫富差距悬殊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
C.棉纺织业发达
D.技术革命时机成熟
8.(2023·湖北武汉模拟)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9.(2023·广东湛江二模)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0.(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 )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得益于工业社会到来
C.离不开交通领域变革
D.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11.(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2.(2023·广东七校联考)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13.(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14.(2023·浙江宁波联考)2020年,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15.(2023·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16.(2024·广东广州联考)2019年,曾供职于美国情报部门的斯诺登撰写的《永久记录》一书出版。他在书中表达了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随后,美国政府起诉并指控他违反保密协定。由此可见,网络的重大弊端在于( )
A.影响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B.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
C.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难
D.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辏”,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8.(2024·河北唐山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将13到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十小时工作法》也适用于女工。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禁止在煤矿中雇佣10岁以下的男孩以及任何女工。最终,男人们也将在限制工作时间的运动中受益。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摘编自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材料三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女工处境改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妇女地位变化的认识。(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劳作(动)方式不断发生变迁。下面是某些学者就劳作(动)方式提出的观点
观点一 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组织。
观点二 劳动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工具的变化。
观点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
观点四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观点五 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摘编自张芹芹《马克思劳动方式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劳作(动)方式的变革进行评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摘编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全球科技发展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三次技术革命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其形成原因。(8分)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海南三亚模拟)下图是海南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使用的磨制石纺轮。这可用来说明,海南( )
A.石器时代人们嗜好装饰品
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的发展
C.先秦时期奴隶的辛勤劳作
D.旧石器时代农耕生活水平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纺轮是一种纺线工具,磨制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装饰品是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用品,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是当务之急,嗜好装饰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史前人类还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旧石器时代制作工具是比磨制更简单的打制的方式,图片史料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
答案 B
2.(2023·天津和平二模)《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集体耕种,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主要标志,说明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故选B项;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是社会现象,而非根源,排除A项;赋税是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而出现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推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而材料中的土地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安徽黄山联考)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
D.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起土、收割农具都有多种,手工工具也有利于垦荒,这促进了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即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不涉及牛耕,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政府对生产工具革新的态度,排除C项;单凭铁农具种类的增多,无法确保小农经济地位的巩固,还需要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等,排除D项。
答案 B
4.(2023·广东韶关二模)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
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
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
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江南地区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比六朝农民要强,这主要是受到唐朝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的影响,故选D项;唐朝“劳动技能”的增加会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劳动时间,排除A项;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是在明朝中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唐朝的农业生产关系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出现新突破,排除B项;此题与经济重心的变化无关,且无南北方之间的比较,排除C项。
答案 D
5.(2023·浙南名校联考)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陶瓷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陶瓷产品的种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陶瓷业规模宏大分工精细,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重庆万州月考)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下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 )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画像石描绘了制作推车的场景,在制作中有一人佩刀而立,监督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地主庄园的手工业生产中存在强制性劳动的状况,故选B项;上述画像石是地主庄园手工业的生产状况,排除A项;画像石仅描绘了推车的生产场景,未对推车的销售进行描绘,故无法推测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该画像石展现了东汉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排除D项。
答案 B
7.(2023·山东滨州二模)17世纪,英国民众每年对时尚服饰都有一定需求,有时甚至超出其购买力。据统计,富人大致花费其收入的15%,中间人士约为28%,穷人约为18%。据此推断,英国( )
A.贫富差距悬殊
B.产业变革内驱力强
C.棉纺织业发达
D.技术革命时机成熟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就是从英国开始、从纺织业开始的,包括珍妮纺纱机等最初的发明都是为了满足纺织业的巨大需求,可见英国的产业变革具有较为强大的内在需求的推动,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不同人群在服饰领域消费所占收入的比重,并没有英国不同人群收入的总额可供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悬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英国民众对服饰的需求旺盛,没有体现棉纺织业是否发达,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开始于1733年的飞梭和1765年的珍妮纺纱机,所以材料所在的17世纪技术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排除D项。
答案 B
8.(2023·湖北武汉模拟)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大量进入工厂,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排除A项;妇女的地位提高是一个过程,19世纪初妇女的地位并没有迅速提高,排除B项;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9.(2023·广东湛江二模)19世纪的伦敦共爆发过四次大型的霍乱。某学者注意到,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由此可见,19世纪伦敦霍乱的流行( )
A.导致伦敦的城市人口急剧下降
B.促进了传染病研究的跨区域合作
C.凸显了城市化急速发展的恶果
D.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解析 据材料“由某几家水务公司供水的地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他在184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霍乱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提出了水传播疾病的理论”可知,伦敦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水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霍乱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城市急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助推瘟疫流行,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水污染与瘟疫传播的关系,不体现人口急剧下降,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该学者进行了水污染与传染病关系的研究,无法体现跨区域合作,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避免,污染并非必然代价,排除D项。
答案 C
10.(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建立,越来越多的男性群体特别是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城市交通的改善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使这项运动得以推广和普及。由此可见,足球运动的发展( )
A.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得益于工业社会到来
C.离不开交通领域变革
D.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3年工人阶层开始关注足球,而交通的改善使得足球得到推广和普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城市工人群体增多,人类步入蒸汽时代,“蒸汽火车”出现并推广,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故选B项;材料中无法通过足球运动去体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否得到缓和,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交通的改善使足球运动得到推广和普及,但“离不开”夸大了交通的作用,排除C项;英国社会转型为工业文明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而非足球运动推动英国社会转型,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的行业人员聚集于工业圣地,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人员聚集的城市化一面;据材料“律师、工厂主……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可知,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反而在乡村安家,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的一面,所以工业化具有两面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所有阶级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住在环境好的乡村,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广东七校联考)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中,轻工业的企业创办数量和资本总额明显超过了重矿业和交通业,说明中国近代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选B项;表格信息中重矿业和交通业的资本总额明显少于轻工业,排除A项;传统的自然经济一直持续到三大改造时期才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
答案 B
13.(2023·山东济宁模拟)下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段“1955—1985年”可知,这时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大量的新技术、新科技被运用于生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导致了材料中家用电器的价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故选D项;当今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排除A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材料中的家用电器价格下降无关,排除B项;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
答案 D
14.(2023·浙江宁波联考)2020年,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解析 据材料可知,21世纪初,太空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快,领域广,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空经济的发展,不涉及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排除C项;“互相渗透”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A
15.(2023·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故选B项;“史料大爆炸”主要得益于科技革命提供的技术支撑,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史料大爆炸”出现的物质条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史料大爆炸”的涵义是人们获取史料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可知,学者获取的是史料的直接信息,并未形成理论,排除D项。
答案 B
16.(2024·广东广州联考)2019年,曾供职于美国情报部门的斯诺登撰写的《永久记录》一书出版。他在书中表达了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随后,美国政府起诉并指控他违反保密协定。由此可见,网络的重大弊端在于( )
A.影响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B.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
C.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难
D.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
解析 材料提及斯诺登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难度越来越大,故选C项;“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与材料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相悖,排除A项;“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是计算机技术问题,与斯诺登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不安相悖,排除B项;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246个铁矿产地,这为后来我国冶金勘探部门“就矿找矿”提供了历史线索,非常利于我国铁矿普查任务的完成。明代在这些铁矿上,建立了许多官营、民营冶铁场所。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治之巧,四方商贩辐辏”,江苏的吴江县庞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高超的“生铁淋口”技术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
——摘编自黄启臣《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明代冶铁业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可知,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据材料一“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可知,冶铸作坊规模较大;据材料一“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可知,铁产量得到提高;据材料一“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知,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据材料一“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汉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可知,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进而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多种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明代山西等地冶铁业得到空前发展。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可知,大批铁矿被开采,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据材料二“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可知,民营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据材料二“不少冶铁工业城镇涌现,如佛山镇”可知,冶铁工业城镇涌现。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工匠管理体制的改革,民营铁矿的产量大幅度提升”可知,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据材料二“不仅用于生产农具、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还铸造了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铁钟、铁菩萨等艺术品”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冶铁业的发展还受到了朝廷放松对冶矿业的管控;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推广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 (1)表现: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
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2)不同之处:大批铁矿被开采,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民营矿业得到快速发展;冶铁工业城镇涌现。
原因: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朝廷放松对冶矿业的管控;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
18.(2024·河北唐山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将13到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十小时工作法》也适用于女工。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禁止在煤矿中雇佣10岁以下的男孩以及任何女工。最终,男人们也将在限制工作时间的运动中受益。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摘编自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材料三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女工处境改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妇女地位变化的认识。(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1847年”“1842年”等时间和材料二“英国工厂法”可得,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所学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得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结合所学工人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工人运动的推动;由材料一“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和材料二的“英国工厂法”等可得,政府立法(政府颁布《十小时工作法》等);由材料二“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可得,成年男工的支持;由材料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可得,社会竞争;由材料二“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可得,女工自身的斗争。
第(2)问,首先,要对妇女地位提高作出定性分析,即工业革命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后,对妇女地位提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逐一分析。具体来说,由材料三“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等可得,增加了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材料三“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可得,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利于妇女独立意识增强;由材料三“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等可得,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 (1)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人运动的推动;政府立法(政府颁布《十小时工作法》);成年男工的支持;社会竞争;女工自身的斗争。
(2)工业革命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增加了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利于妇女独立意识增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劳作(动)方式不断发生变迁。下面是某些学者就劳作(动)方式提出的观点
观点一 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组织。
观点二 劳动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工具的变化。
观点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
观点四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观点五 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摘编自张芹芹《马克思劳动方式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劳作(动)方式的变革进行评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观点五“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可得出观点:劳作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分别从铁农具出现以前,人类集体劳作,生产效率低下;铁农具出现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式的劳作方式出现,农民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产品以缴纳赋税,必然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的使用,出现了工厂,工人实行倒班制,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等方面说明。最后注意紧扣主题得出每一次劳作方式的变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的结论。根据材料观点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可得出观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变革。分别从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出现,这使得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可能,从而集体劳作向个体劳作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使得工业走向集中,形成了工厂;农业机械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推广,为现代化大规模农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等方面说明。最后注意紧扣主题得出生产技术的改进,对劳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劳作方式的变革。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劳作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评述:在铁农具出现以前,人类集体劳作,生产效率低下。铁农具出现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式的劳作方式出现,农民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产品以缴纳赋税,必然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的使用,出现了工厂。工人实行倒班制,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之,每一次劳作方式的变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示例二
观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变革。
评述: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出现,这使得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可能,从而集体劳作向个体劳作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使得工业走向集中,形成了工厂。农业机械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推广,为现代化大规模农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总之,生产技术的改进,对劳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而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摘编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全球科技发展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三次技术革命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其形成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专业工程师”“工业研发实验室”可知,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大规模制造系统(流水线)”可知,科技的发明与创造日益高速化,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根据材料“英国”“德国”“美国”可知,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主要在欧美;根据材料“泛互联网化”可知,科学技术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科技发展的地位日益突出;根据材料“全球研发网络和企业组织多元化”可知,科技研发主体多元化,资本集中化。
第(2)问,第一阶段根据材料“1800产业革命”可知,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半叶,中心在英国。原因:根据材料“蒸汽机、纺织机及机械化替代手工为标志”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产生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果;根据材料“学徒制、科学社团”可知,科学社团、学徒制促进科技的发展、研究与推广;根据材料“工厂系统、专利制度”可知工厂制度和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1900电和钢铁时代”可知,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中心转移到德国、美国。原因:根据“电力、内燃机、炼钢、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为标志”可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美国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根据材料“技术学院、大众初级教育”可知,政府变革教育制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根据材料“股份制企业、公司制”可知,建立股份制企业、公司制等。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950大规模生产时代、2000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可知,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中心在美国。原因:根据材料“电子、计算机、航天、核能及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科技为标志”可知,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根据材料“政府研发投入、高等教育普及”可知,政府加大研发投入、普及高等教育;根据材料“泛互联网化、全球研发网络和企业组织多元化”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
答案 (1)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科技的发明与创造日益高速化,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主要在欧美;科学技术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科技发展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研发主体多元化,资本集中化。
(2)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半叶,中心在英国。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产生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果;科学社团、学徒制促进科技的发展、研究与推广;工厂制度和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科技革命的推动。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中心转移到德国、美国。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美国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政府变革教育制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建立股份制企业、公司制等。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中心在美国。
原因: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政府加大研发投入、普及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