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广东深圳联考)《礼记·王制》中记载了西周市场的相关规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据此可知,西周的市场( )
A.商品质量高于前代
B.管理规则蕴含诚信原则
C.商品交易规模巨大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2023·山东烟台期末)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沟通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亚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腊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据此可知,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
A.物质文明的扩展
B.东西文化的碰撞
C.隔绝状态的打破
D.贸易体系的完善
3.(2023·湖南长沙联考)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4.(2023·浙江台州二模)有学者写到:“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象征
D.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
5.(2023·河北邢台期中)明代商书把雇脚列为出门大事之一。下图为明代“雇脚夫契”样式。
雇脚夫契
“立雇脚夫文契人×,今将自己亲身揽到×客人名下行囊货物若干,挑至×处交卸,三面议定工银若干。自上路之后小心看管,货物不致疏失,脚人自管赔还,或有一人不到,仍甘将己银另雇人送。今恐无凭,立此为照。”
当时,这类契约拟定的主要意图是( )
A.整顿雇佣市场
B.规避经济风险
C.活跃乡村经济
D.完善法律体系
6.(2023·江苏苏州联考)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7.(2023·山东青岛联考)“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
8.(2023·吉林长春一模)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是王室贡品和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至18世纪末,甘蔗已成为大众的调味品。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使饮食结构趋同
B.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C.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9.(2023·天津河东一模)下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历程。据此可知,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
年份 事件
1605年 夺取了安汶岛上葡萄牙人的要塞
1611年 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
1623年 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
1641年 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17世纪末 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
A.意图垄断香料贸易
B.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
C.建立亚洲贸易霸权
D.适应了自由贸易要求
10.(2023·湖北武汉测评)据统计,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 )
A.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
B.英国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茶叶出口呈现多元格局
D.汉口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11.(2024·吉林长春一模)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的票号在全国实存在25家以上。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设有分支机构。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475个。从材料看,票号( )
A.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
B.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
C.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D.成为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12.(2023·辽宁沈阳一模)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中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
D.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
13.(2023·重庆渝北二模)1925年,美国作家罗伯特·亚德写道:“户外游憩时代已经飞速地来临,旅游大潮从东部蔓延到西部……吞没了我们的国家公园,横扫了我们的海滨,让峡谷与山岳变得人满为患,现在又向沙漠和荒野进军。”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
B.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C.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
D.酝酿着新的经济危机
14.(2023·福建漳州二模)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该法案首次将关税决定权授予总统,并且容许美国政府将其与任何国家所达成的关税减让协议扩展至美国存在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美国通过的《互惠贸易协定》( )
A.打破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平衡
B.建立起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C.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有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
15.(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 )
事项 20世纪80年代前 20世纪80年代后
争端领域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
争端内容 削减关税壁垒 消除非关税壁垒
争端主体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
16.(2024·湖南长沙联考)分析下图,据此可以佐证( )
2000—2020年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B.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弊大于利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动力强劲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中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分)
18.(2024·山东泰安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蔗糖·世界
材料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
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结合材料,概括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的油画创作取材于当时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
图1是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称钱币的情景;图2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3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茶壶可能来自中国。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画家笔下均有呈现。
根据油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至少结合两幅油画提炼主题,简要说明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23·北京海淀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
时间 谈判回合 谈判主要情况
1949年4—8月 安纳西回合 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关税减让5000项
1950年9月—1951年4月 托基回合 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
1956年1—5月 第二次日内瓦回合 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
1961年5月—1962年7月 狄龙回合 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
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6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8分)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广东深圳联考)《礼记·王制》中记载了西周市场的相关规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据此可知,西周的市场( )
A.商品质量高于前代
B.管理规则蕴含诚信原则
C.商品交易规模巨大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周的商品交易中不符合规格的产品,不得出售,即市场管理规则蕴含着诚信的原则,故选B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商品质量是否高于前代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否提高的结论,排除A、D两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市场商品交易的品种,无法看出商品交易的规模,排除C项。
答案 B
2.(2023·山东烟台期末)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沟通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亚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腊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据此可知,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
A.物质文明的扩展
B.东西文化的碰撞
C.隔绝状态的打破
D.贸易体系的完善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开辟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说明世界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贸易范围的扩大带来物质文明的扩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西方贸易联系的加强和物质文明的交流,并未体现东西文化的碰撞,排除B项;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贸易便已沟通了诸多流域、地区,隔绝状态已经打破,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使西亚地区的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体现了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范围扩大与贸易体系完善并非同一概念,通过贸易范围扩大不能说明贸易体系完善,排除D项。
答案 A
3.(2023·湖南长沙联考)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扬州商品交易规模庞大、街市繁荣,商人聚集数量众多,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未体现雇佣关系的存在,因此无法体现萌生新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扬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淡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扬州地区商品交易买卖的规模比较庞大,并未具体说明商品交易种类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浙江台州二模)有学者写到:“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象征
D.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客观上为信用票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说明当时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使用信贷,故选B项;材料只是强调信贷产生的必然性,并未具体说明信贷的具体使用领域,排除A项;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象征,排除C项;生活方式和观念包括范围很广,材料只是提到信贷的使用,不能说商业工具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观念,排除D项。
答案 B
5.(2023·河北邢台期中)明代商书把雇脚列为出门大事之一。下图为明代“雇脚夫契”样式。
雇脚夫契
“立雇脚夫文契人×,今将自己亲身揽到×客人名下行囊货物若干,挑至×处交卸,三面议定工银若干。自上路之后小心看管,货物不致疏失,脚人自管赔还,或有一人不到,仍甘将己银另雇人送。今恐无凭,立此为照。”
当时,这类契约拟定的主要意图是( )
A.整顿雇佣市场
B.规避经济风险
C.活跃乡村经济
D.完善法律体系
解析 据材料“自上路之后小心看管,货物不致疏失,脚人自管赔还,或有一人不到,仍甘将己银另雇人送”可知,“雇脚夫契”体现了雇主与脚夫之间的契约约定,明确了雇主与脚夫之间的责任关系,有利于脚夫规避货物意外受损导致的经济损失,故选B项;材料中的“雇脚夫契”是雇主与脚夫之间自愿达成的契约,属于民间性质,与政府无关,排除A项;“雇脚夫契”同时存在于乡村和城市,并非乡村独有的现象,排除C项;“雇脚夫契”属于民间商业契约,不具有官方法律意识,只是用作明确责任关系和规避经济风险,排除D项。
答案 B
6.(2023·江苏苏州联考)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汉口生产食米、苏州纺织业发达,这体现出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清朝时期的水上运输工具依然是木船,交通方式并没有变革,排除A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口和苏州两地食米和棉布的实物交换,不能反映赋役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
答案 D
7.(2023·山东青岛联考)“拜占庭拥有强大的地中海舰队,这对于控制地中海运输,打击海上行掠者,威慑沿海国家……起了重要作用。”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
B.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强大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削弱了地中海沿岸小国
解析 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打击了海上行掠者,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传统商路的秩序,保护了传统商路的畅通,故选A项;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不复存在,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取代拜占庭帝国,迫使传统商路中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的行为推动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贸活动,并没有涉及削弱地中海沿岸小国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A
8.(2023·吉林长春一模)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是王室贡品和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至18世纪末,甘蔗已成为大众的调味品。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使饮食结构趋同
B.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C.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甘蔗消费量的迅速增长是这一时期世界市场急剧扩大的缩影,体现了殖民扩张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项;世界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但是经济发展使饮食结构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完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9.(2023·天津河东一模)下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历程。据此可知,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
年份 事件
1605年 夺取了安汶岛上葡萄牙人的要塞
1611年 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
1623年 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
1641年 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17世纪末 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
A.意图垄断香料贸易
B.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
C.建立亚洲贸易霸权
D.适应了自由贸易要求
解析 据材料可知,荷兰通过殖民扩张,控制港口,意图垄断香料贸易,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出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外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股份制进行经营,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历程,不能概括整个亚洲,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提出自由贸易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3·湖北武汉测评)据统计,1866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入巅峰时期,其中汉口茶叶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4.3%。此后,随着英国购买市场的转移,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但由于俄国市场需求的旺盛,汉口茶叶出口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 )
A.市场开拓影响贸易兴衰
B.英国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C.茶叶出口呈现多元格局
D.汉口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解析 汉口开埠后,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茶叶出口贸易在全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此后,英国逐渐购买印锡茶叶,但俄国很快填补了英国退出后的市场份额,使得汉口仍能在中国茶叶出口衰落的大格局下保持一枝独秀,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茶叶购买市场的变化,未涉及消费结构,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茶叶出口到英、俄,不足以体现茶叶出口的多元格局,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汉口成为重要的茶叶贸易口岸,并非对外贸易中心,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4·吉林长春一模)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的票号在全国实存在25家以上。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设有分支机构。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475个。从材料看,票号( )
A.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
B.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
C.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D.成为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析 据材料可知,票号从19世纪80年代到清末最后十年间已经从25家发展到475个分号,分支机构也从54个城镇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由此可见票号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故选B项;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仅有475个的分号数量及95个城镇分支机构,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够广泛,排除A项;票号是否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支撑,并且清末最后十年间(1902—1912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而不是快速发展,排除C项;依材料叙述上看,票号尚未形成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3·辽宁沈阳一模)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中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
D.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
解析 据材料“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可知,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世界的联系和依赖性,并未体现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而不是效果显著,排除D项。
答案 A
13.(2023·重庆渝北二模)1925年,美国作家罗伯特·亚德写道:“户外游憩时代已经飞速地来临,旅游大潮从东部蔓延到西部……吞没了我们的国家公园,横扫了我们的海滨,让峡谷与山岳变得人满为患,现在又向沙漠和荒野进军。”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
B.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C.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
D.酝酿着新的经济危机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美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其他消费行业的发展,美国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故选C项;1787年美国宪法通过,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变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A项;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是指人类过度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与材料中旅游业发展旺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消费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复苏,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3·福建漳州二模)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该法案首次将关税决定权授予总统,并且容许美国政府将其与任何国家所达成的关税减让协议扩展至美国存在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美国通过的《互惠贸易协定》( )
A.打破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平衡
B.建立起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C.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有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不断扩大总统行政权,借此扩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通过关税减让来加速贸易出口,以应对生产过剩危机,故选D项;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总统行政权是在三权分立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不会打破政府机构之间的政治平衡,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是在二战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 )
事项 20世纪80年代前 20世纪80年代后
争端领域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
争端内容 削减关税壁垒 消除非关税壁垒
争端主体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货物贸易”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领域,争端内容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削减关税壁垒”发展到“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发达国家”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国际贸易争端在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贸易问题,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贸易争端的变化”,这能反映世界贸易的关系,但无法体现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争端领域和主体扩大,说明贸易联系领域和范围扩大,不代表“冲突激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贸易争端的变化”,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B
16.(2024·湖南长沙联考)分析下图,据此可以佐证( )
2000—2020年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B.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弊大于利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动力强劲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00—2020年间,欧洲商品出口呈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较高,美洲商品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亚洲商品出口呈增加趋势,这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故选C项;图示反映的是2000—2020年间欧洲、美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发展情况,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关,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利大于弊,排除B项;亚洲国家商品出口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除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外,还与传统强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关系,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中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等可知,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一“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可知,以政治目的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一“唐朝始设市舶使”可知,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等可知,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根据材料二“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可知,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第二小问共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的对外贸易都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从地区和世界发展来看,中英两国的对外贸易都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答案 (1)变化: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以政治目的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
(2)变化: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共同影响: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18.(2024·山东泰安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蔗糖·世界
材料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
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结合材料,概括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并说明理由。
解析 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可从世界经济发展和认识世界史等角度展开,如蔗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专门史角度看世界史的新视角。据材料“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得出,蔗糖史不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史,而是从甘蔗、蔗糖这一物种和商品的专门视角去透视其所体现的世界史;蔗糖史是世界物种和文化传播与交流史的缩影;据材料“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得出,甘蔗和熬糖技术均起源于印度,然后向周边地区及全世界传播;蔗糖史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缩影;据材料“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等得出,蔗糖使大量白银和铜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的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蔗糖也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蔗糖史能够体现世界殖民扩张史;据材料“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列强的殖民扩张,甘蔗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并导致了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蔗糖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缩影;结合材料中蔗糖传播等角度得出,蔗糖推动了奴隶贸易、商品贸易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 示例
①蔗糖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专门史角度看世界史的新视角。蔗糖史不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史,而是从甘蔗、蔗糖这一物种和商品的专门视角去透视其所体现的世界史。
②蔗糖史是世界物种和文化传播与交流史的缩影。甘蔗和熬糖技术均起源于印度,然后向周边地区及全世界传播。
③蔗糖史是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缩影。蔗糖使大量白银和铜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白银的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蔗糖也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④蔗糖史能够体现世界殖民扩张史。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列强的殖民扩张,甘蔗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并导致了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
⑤蔗糖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缩影。蔗糖推动了奴隶贸易、商品贸易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的油画创作取材于当时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
图1是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称钱币的情景;图2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3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茶壶可能来自中国。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画家笔下均有呈现。
根据油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至少结合两幅油画提炼主题,简要说明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解析 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图2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图3玩牌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相关历史细节(海狸帽、黑人小男孩、青花茶壶等)折射出全球化的曙光已露端倪,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序幕正在悄然拉开,同时也反映了彼时西欧市民阶层的社会风尚,因此可以拟定主题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阐释可以从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兰殖民扩张对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影响了人们的金钱观念;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地理知识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荷兰市民生活的影响等角度并联系图片加以论述。总之绘画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答案 示例
主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阐释: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兰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商业贸易的繁荣促成了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也影响了人们的金钱观念。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们的地理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西欧的海外殖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资本原始积累,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有效支撑。图2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
世界市场的发展给17世纪的荷兰带来巨大影响,这些变化也悄然改变着荷兰市民的生活,并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绘画虽然是艺术作品,但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20.(2023·北京海淀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
时间 谈判回合 谈判主要情况
1949年4—8月 安纳西回合 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关税减让5000项
1950年9月—1951年4月 托基回合 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
1956年1—5月 第二次日内瓦回合 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
1961年5月—1962年7月 狄龙回合 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
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6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首先,描述特点,据材料一“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等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据材料一“增加关税减让5000项”得出,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据材料一“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等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据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得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其次,进行评论,据材料一“增加关税减让5000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得出,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据材料一“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得出,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了经济多极化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发达国家间贸易得出,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20世纪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据材料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得出,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得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结合所学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相关知识得出,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结合所学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得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得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
答案 (1)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
评论: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了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2)变化: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20世纪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
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