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7:09:2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北武汉联考)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下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如“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有壕沟和墓地”等,说明在该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即原始的农耕经济开始出现,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姜寨聚落各个墓葬中,其随葬品并不多,差别也不大,说明在该时期尚未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并且私有制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而姜寨聚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时期,属于物物交换,并没有出现商品经济,排除B项;壕沟能够防御外敌入侵,但它仅是古村落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D项。
答案 C
2.(2023·山东济宁检测)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解析 根据图片所示,广场中有舞台、法庭、神庙、议事会等场所,可知雅典在公共空间设置上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参政和宗教等需要,故选D项;依据图片中“圆形神庙”“宙斯拱廊”“十二诸神”等信息可知,当时雅典对宗教和神灵十分重视,故排除A项;由图片各种信息可知,中心广场的功能比较齐全,故排除B项;广场布局与礼制观念无关,故排除C项。
答案 D
3.(2023·江苏苏州三模)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它是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它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增长,并且获得了商业强于农业的名声。这一叙述(  )
A.典型展现隋朝扬州城市面貌
B.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充分证明小农经济模式异变
D.提供研究古代商业发展视角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产阶级”“金钱”“穿着考究”“娱乐的”“南北交通”“商业强于农业”可知,这一叙述可以为多角度研究古代商业发展、城市发展提供素材,故选D项;据材料“8世纪”可知,当时是唐朝,排除A项;从战国商鞅变法至明清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始终,排除B项;小农经济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导,排除C项。
答案 D
4.(2023·云南大理月考)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 据材料“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等可知,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具有政治职能,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选C项;礼法结合体现的是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关系,而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主要是说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职能,它会影响士大夫的传统观念,而不是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二者逻辑关系不对,排除B项;题干是说城市的政治职能,而不是经济职能,所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答案 C
5.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坊市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的市在皇城左右对称分布,内部布置规整,这种布置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空间扩展的需求,故选C项;区域专业分工出现于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宋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分离的传统格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宋代城市主要职能由政治、军事为主发展为以经济为主,排除D项。
答案 C
6.(2023·安徽合肥联考)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湖南湘西的永兴场先后因朱砂开采、集市而闻名,这反映了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故选A项;长途贩运指商贩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朱砂开采、集市不属于长途贩运,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加强,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朱砂不属于农产品,排除D项。
答案 A
7.(2023·浙江宁波统考)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自由指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活泼指生活自然,不呆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对称指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主次分明指主要和次要之间的关系非常分明、清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8.(2023·广东江门调研)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C.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人类活动蓬勃发展
解析 据材料“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等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治安不稳定,所以一系列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亟需解决,故选B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材料中的乞讨和抢劫并非完全针对资产阶级,而是一个具有普遍化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乞丐和抢劫现象的出现是贫富分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属于特殊群体现象,而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享乐主义、乞丐和抢劫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人类活动蓬勃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 B
9.(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解析 据材料“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可知,法国政府为了应对霍乱,积极统筹城市管线分类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范本,故选B项;1832年法国依然处于工业革命进行过程中,排除A项;疫情的社区传播有多种原因,“阻断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管线建设体现的是政府公共卫生观念的提高,排除D项。
答案 B
10.(2023·福建泉州检测)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据表可推知,英国(  )
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针对工业革命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贫民窟、交通拥堵等,英国议会颁布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件来治理这些问题,据此可知,英国政府的城市管理逐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英国议会通过一些法律文件来治理社会问题,并没有述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通过发布并实施一系列法律文件,英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不是“加剧”社会矛盾,排除C项;随着诸多法律文件的颁布和实施,英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逐渐上升,而不是“下降”,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海南三亚模拟)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轨道交通、电线、电报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19世纪以来的中国很多城市出现,说明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故选C项;城市化主要指城市人口增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19世纪以来,近代化交通工具出现的同时,传统交通工具仍然大量存在,排除B项;城市化主要指城市的人口增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民族工业为主,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安徽池州监测)1864年,英商开始在上海租界筹建煤气厂,1865年11月正式向用户供气,12月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煤气路灯,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广泛安装。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  )
A.便利了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推动了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
D.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促进了一般家庭对煤气的使用,以及煤气路灯的广泛安装,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向用户供气”“煤气路灯”与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要早于1864年,排除C项。
答案 D
13.(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材料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1917—1982年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改革的相关信息,并且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无法得出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A
14.(2024·湖北武汉联考)1976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率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整理,1949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如下:
阶段 时间 城市化率
一 1949至1952年 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
二 1953至1960年 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
三 1961至1964年 由18.85%降至16.56%
四 1965至1975年 停滞不前,十年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的主因是经济的恢复
B.第二阶段的主因是“大跃进”运动
C.第三阶段因国家进行政策调整
D.第四阶段因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61—1964年城市化率降低,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是在三年经济困难的背景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故选C项;1949—1952年城市化率降低是由于进行土地改革,排除A项;1953—1960年城市化率增加的原因前期是工业化,后期是“大跃进”,排除B项;1965—1975年国民经济有所增长,“持续下滑”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15.(2023·辽宁鞍山一模)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19世纪初的欧洲相比,19世纪末修建新式道路系统,增加新式自来水系统和路灯等制度,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公共卫生事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除了街道铺砌技术进步外,还有自来水供应、路灯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未反映立法的信息,排除C项。
答案 D
16.(2023·天津南开二模)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解析 据题干“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等内容可知,这是逆城市化的表现,故选B项;逆城市化现象并不代表城市化的水平下降,它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并不代表农村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城市,排除C项;仅从人口流动迁移,无法得出国家人口数量变化状况,排除D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得出,唐末五代,设立军镇;据材料一进入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草市“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得出,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得出,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第(2)问,第一小问新现象,据材料二“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得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第二小问评价,首先要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可从市场、社会、救亡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市场——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社会——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救亡——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消极方面从全局方面来思考得出,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答案 (1)唐末五代,设立军镇;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一些草市逐渐成长为镇市,部分镇市发展出一些子镇市;明清时期,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新现象: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评价: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新城镇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加深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影响了“自强求富”思想的实践。但就整体而言,传统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18.(2024·安徽皖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 根据“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史前期,都城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中国史后期,即宋朝以后的元明清时期,除了明朝初期定都南京外,其余时间都以北京为都城。由此可以拟定论题:宋朝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结合所学知识,从元、明、清建立都城的相关史实、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对南北经济交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阐释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 示例
论题:宋朝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阐释:南宋时期定都临安(今杭州),其灭亡后,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即北京),明朝初期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清朝入关后也定都北京。从中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封建王朝的都城由南方迁到北方,这说明政治重心在逐渐北移。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把都城定在北方,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更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使得南方经济可支撑北方的政治中心。
(说明:可以从整体或局部信息,也可从政治中心变化和大运河等关系提炼观点皆可)
19.(2023·福建厦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6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伦敦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规范。出于实用与美观的需求,房屋烟囱的尺寸被大大地缩小,烟道变得狭小曲折。为防止堵塞,烟道需要定期打扫,于是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19世纪初,出现了能够代替儿童扫烟囱的机器,但因为购买机器的花费远高于雇佣男童,同时担心自己的生意会被机器取代,多数扫烟囱师傅纷纷对此抵制。1834年、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
——摘编自施义慧《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以英国扫烟囱儿童命运转变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整体视角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 据书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可以得出扫烟囱儿童命运的变化折射出英国的近代化进程;据材料“166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伦敦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规范。出于实用与美观的需求,房屋烟囱的尺寸被大大地缩小,烟道变得狭小曲折。为防止堵塞,烟道需要定期打扫,于是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可知,扫烟囱儿童出现的背景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据材料“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可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扫烟囱儿童的命运,并试图改善其环境;据材料“19世纪初,出现了能够代替儿童扫烟囱的机器,但因为购买机器的花费远高于雇佣男童,同时担心自己的生意会被机器取代,多数扫烟囱师傅纷纷对此抵制。1834年、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可知,经过长时期的努力,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幼童扫烟囱的历史得以终结,由此可以看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答案 示例
论题:扫烟囱儿童命运的变化折射出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阐述:17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扫烟囱儿童作为英国童工群体的一部分出现。这些幼童深受资本主义盘剥。18世纪以来,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英国儿童扫烟囱的现象受到更多社会关注。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扫烟囱儿童的境遇得到了改善。之后,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开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1875年议会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
由此可见,个人命运的变化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0年,美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的繁荣时期,北部17个城市都经历了这场繁荣。到1970年美国学生的高中毕业率达到了76%。北部17个城市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46%,其中郊区平均人口增长率高达107%,而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却出现缩减情况。郊区面积、人口和就业的增长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免费公路系统建设,同时在新公路系统诞生的重要时刻,美国人正用他们逐渐增长的收入购买百万计的汽车,值得注意的是,提供免费停车的汽车购物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约翰·F·麦克唐纳《战后美国
城市:人口、经济与社会政策》
材料二 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二战后,匹兹堡市中心烟雾污染、交通拥挤的困扰已成“心腹之患”,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刻不容缓。1945年秋戴维·劳伦斯当选市长,在其主导下,第一步便是加大力度推行无烟燃料的使用或使用特殊装置控制烟尘排放,并对市内最大的钢铁公司进行降低排污量的改造。而后在城市中心区按比例划定工业、商业及居住范围,各大公司、酒店相继落户其中。他们实施了老旧住房的拆迁工作,却没有给被拆迁者提供任何就业帮助。最终改革达到了部分目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治理,但内城居民变为以穷人和黑人为主,郊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和白人的一统天下,大城市问题更加棘手。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匹兹堡实施城市治理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50年,美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的繁荣时期”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郊区面积、人口和就业的增长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免费公路系统建设”可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系统建设);根据材料“同时在新公路系统诞生的重要时刻,美国人正用他们逐渐增长的收入购买百万计的汽车”可知,汽车的普及;根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提供免费停车的汽车购物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可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购物中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北部17个城市都经历了这场繁荣。到1970年美国学生的高中毕业率达到了76%。北部17个城市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46%,其中郊区平均人口增长率高达107%”可知,教育普及、人口增加。
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第一步便是加大力度推行无烟燃料的使用或使用特殊装置控制烟尘排放,并对市内最大的钢铁公司进行降低排污量的改造”可知,控制污染(降低粉尘、降低排放、控制烟尘);根据材料“在城市中心区按比例划定工业、商业及居住范围,各大公司、酒店相继落户其中”可知,优化城区规划(重塑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优化布局、调整城市布局);根据材料“他们实施了老旧住房的拆迁工作”可知,实施老旧住房拆迁工作。第二小问影响,积极方面,治理污染和规划城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城市规划便捷居民出行;城市治理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各大公司、酒店相继落户其中”可知,吸引企业落户。消极方面,根据材料“却没有给被拆迁者提供任何就业帮助”可知,失业情况加剧(产生城市区域的阶层或贫富分化、种族歧视)。
答案 (1)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系统建设);汽车的普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购物中心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普及、人口增加。
(2)措施:控制污染(降低粉尘、降低排放、控制烟尘);优化城区规划(重塑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优化布局、调整城市布局);实施老旧住房拆迁工作。
影响:积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便捷居民出行;促进了经济发展;吸引企业落户。
消极:失业情况加剧(产生城市区域的阶层或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湖北武汉联考)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下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2.(2023·山东济宁检测)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3.(2023·江苏苏州三模)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它是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它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增长,并且获得了商业强于农业的名声。这一叙述(  )
A.典型展现隋朝扬州城市面貌
B.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充分证明小农经济模式异变
D.提供研究古代商业发展视角
4.(2023·云南大理月考)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5.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坊市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6.(2023·安徽合肥联考)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
C.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7.(2023·浙江宁波统考)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8.(2023·广东江门调研)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C.经济危机影响广泛
D.人类活动蓬勃发展
9.(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10.(2023·福建泉州检测)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据表可推知,英国(  )
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11.(2023·海南三亚模拟)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12.(2023·安徽池州监测)1864年,英商开始在上海租界筹建煤气厂,1865年11月正式向用户供气,12月向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煤气路灯,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广泛安装。上海第一家煤气厂的建成(  )
A.便利了英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推动了上海近代企业的出现
D.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3.(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14.(2024·湖北武汉联考)1976年前,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城市化率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整理,1949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如下:
阶段 时间 城市化率
一 1949至1952年 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
二 1953至1960年 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
三 1961至1964年 由18.85%降至16.56%
四 1965至1975年 停滞不前,十年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的主因是经济的恢复
B.第二阶段的主因是“大跃进”运动
C.第三阶段因国家进行政策调整
D.第四阶段因国民经济持续下滑
15.(2023·辽宁鞍山一模)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16.(2023·天津南开二模)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人口开始减少,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  )
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
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长官在辖内各军事要冲设“镇”控扼地方,“镇”自创始之初便兼具军事、行政和商业功能。进入宋代以后,藩镇实力不断削弱,军事职能逐渐退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镇”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同时,随着草市大量出现,其中一些草市因辐射区域人口众多,拥有相对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而成长为镇市,成为各地乡村中介于村市和城市之间的次级商业中心。南宋时期,随着镇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渐趋完善,镇市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多,镇市用地日趋紧张,一些经济成长条件较好和乡村社会分工较为细致的地区,其镇市开始发展出一些“子镇市”。
——摘编自张倩《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大量廉价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涌入,致使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趋于衰败,原先一批立足于手工棉纺织发展基础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归于萧条。另有一批市镇随着上海的发展而兴旺。江浙沪原先以苏杭为中心的城镇体系,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新的城镇体系。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市镇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江南市镇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18.(2024·安徽皖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2023·福建厦门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6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伦敦城市的重建进行了规范。出于实用与美观的需求,房屋烟囱的尺寸被大大地缩小,烟道变得狭小曲折。为防止堵塞,烟道需要定期打扫,于是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儿童(尤其是男童)当“人体扫帚”来清理烟道的方法。在18世纪,各种力图废除儿童扫烟囱的努力都宣告失败。19世纪初,出现了能够代替儿童扫烟囱的机器,但因为购买机器的花费远高于雇佣男童,同时担心自己的生意会被机器取代,多数扫烟囱师傅纷纷对此抵制。1834年、1840年议会先后通过两项改善扫烟囱儿童待遇的法案,但许多儿童的境遇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直到1875年,议会才通过立法终结了幼童扫烟囱的历史。
——摘编自施义慧《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扫烟囱儿童的命运》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以英国扫烟囱儿童命运转变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整体视角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0年,美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的繁荣时期,北部17个城市都经历了这场繁荣。到1970年美国学生的高中毕业率达到了76%。北部17个城市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46%,其中郊区平均人口增长率高达107%,而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却出现缩减情况。郊区面积、人口和就业的增长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免费公路系统建设,同时在新公路系统诞生的重要时刻,美国人正用他们逐渐增长的收入购买百万计的汽车,值得注意的是,提供免费停车的汽车购物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约翰·F·麦克唐纳《战后美国
城市:人口、经济与社会政策》
材料二 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二战后,匹兹堡市中心烟雾污染、交通拥挤的困扰已成“心腹之患”,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刻不容缓。1945年秋戴维·劳伦斯当选市长,在其主导下,第一步便是加大力度推行无烟燃料的使用或使用特殊装置控制烟尘排放,并对市内最大的钢铁公司进行降低排污量的改造。而后在城市中心区按比例划定工业、商业及居住范围,各大公司、酒店相继落户其中。他们实施了老旧住房的拆迁工作,却没有给被拆迁者提供任何就业帮助。最终改革达到了部分目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治理,但内城居民变为以穷人和黑人为主,郊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和白人的一统天下,大城市问题更加棘手。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匹兹堡实施城市治理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