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卷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模块综合检测卷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7:16:46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卷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只有在动植物驯化的基础上,人类文化的突飞猛进才成为可能;富有成效的食物生产技术的获得或许不能预定后来的发展,但这些发展实在来得太快了,第一批城市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就诞生了,现代工业文明也是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该学者强调(  )
A.动植物驯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B.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C.动植物驯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早期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缓慢
2.研读下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当时(  )
A.冶铁技术取得进步
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D.铁犁牛耕已得到普及
3.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讲到了“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和它的作用:“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这一记载(  )
A.说明炁能有效防止大疫发生
B.系统总结了中医临床诊疗的规律
C.抨击了民间的鬼神迷信思想
D.丰富了中国古代疫病治疗的手段
4.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水陆并举局面形成
B.驿路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交通发展日趋平衡
5.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米粮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据图判断,当时苏州(  )
A.米粮运输和贸易规模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生产专业分工细密
D.人口增长引发了粮食危机
6.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该月刊辟有“布告篇”专栏,专载船期、商情和广告。稍后出版的外人所办的诸多报刊,对刊登广告的业务更加重视。这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的商品市场扩大
B.大众传媒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C.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
D.民族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革新
7.1928年,吴兴公园建成,为旧湖州府署之一部,内设碑碣室,藏旧府署所遗古代碑碣。此外,公园置有亭台花木,点缀俱宜,有鱼池,可供公众眺赏(如下图)。吴兴公园的兴建,说明当时该地(  )
A.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B.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C.建筑风格更加多样
D.重视优化城市职能
8.1983年10月9日,国务院领导人在座谈会上指出:“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这个动向,值得我们重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据此判断,国务院领导人“重视”并要求“研究”新技术主要是为了(  )
A.快速改变我国科技领域整体落后面貌
B.服务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C.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D.保持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9.下表是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单位:千克/人)。据此判断,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7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0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
A.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生活习惯高度一致
C.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0.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日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辨假识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  )
A.严格市场准入
B.实现社会共治
C.完善法律法规
D.提高行业自律
11.古罗马时期,以金融投资为目的的企业可依法参与货物买卖活动。这些企业根据与客户的契约,获得买主对货物价款的清偿,并作为中间人迅速地向卖主清偿货物价款,向卖主收取价款和一笔佣金。这些企业的行为(  )
A.有利于促进古罗马商业的发展
B.加剧了客户负担和商业风险
C.使罗马兴起了大量商业性城市
D.便利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12.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13.18世纪,东西方贸易流向由从东向西转变为由西向东,贸易构成渐显近代性特征:由西向东是制成品,由东向西是原材料,且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这种转变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C.东方国家经济衰退
D.西方发生了产业巨变
14.1890年,美国60%的街车线路仍在使用马匹作动力;到了1920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30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电车时代”。美国“电车时代”的到来(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异
C.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D.加剧了城市拥堵状况
15.1955年,日本政府编制了1956—1960年的经济自给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有些内容在时间上是交叉、重叠的,原因是计划制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于是就需要对计划进行修订。这样,实际上是用新计划代替旧计划。该五年计划的制定(  )
A.建立起经济危机的有效预防机制
B.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特点
C.强调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直接推动了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
16.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撰历史所用的材料。史料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和分类都是很复杂的。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充。
图1 洛阳回洛仓143号仓窖发掘现场  图2 王祯《农书》(局部)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我们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应关注的基本因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脏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发展相比绝非简单的量的增长,不仅使城市自身功能发生本质改变,而且带动城乡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整体转型。城市化内在动力机制源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策动力——工业化运动,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原动力。中国近代城市化运动在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外在因素作用下被动展开,由此带来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市政、文化殖民化半殖民化,城市分布格局和城市功能畸形变态等“被城市化”特征。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广度 基础设施 制度化 分层 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加强国际管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 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 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 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 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 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 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6分)模块综合检测卷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只有在动植物驯化的基础上,人类文化的突飞猛进才成为可能;富有成效的食物生产技术的获得或许不能预定后来的发展,但这些发展实在来得太快了,第一批城市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就诞生了,现代工业文明也是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该学者强调(  )
A.动植物驯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B.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C.动植物驯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早期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缓慢
解析 据材料可知,食物生产技术推动了早期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说明了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项;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A项说法错误,排除;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开启了人类文明进程,并非动植物的驯化,排除C项;据材料“但这些发展实在来得太快了,第一批城市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就诞生了,现代工业文明也是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可知,该学者强调早期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来得太快了,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
2.研读下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当时(  )
A.冶铁技术取得进步
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D.铁犁牛耕已得到普及
解析 据图片内容可知,春秋时期主要是人力冶铁,战国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利用工具加速了燃料燃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负担,说明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进步,故选A项;从图片内容无法判断冶铁业是私营还是官营,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多用于农具,兵器仍然使用青铜器,因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铁犁牛耕是在汉代以后实现普及,且图示内容与铁犁牛耕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3.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讲到了“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和它的作用:“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这一记载(  )
A.说明炁能有效防止大疫发生
B.系统总结了中医临床诊疗的规律
C.抨击了民间的鬼神迷信思想
D.丰富了中国古代疫病治疗的手段
解析 据材料“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可知,“炁”实际上是当时一种治病的偏方或法术,所以葛洪记载的是通过炁这种偏方进行疫病的治疗,故选D项;“炁”是一种偏方或法术治病的方法,因此有效防止大疫发生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框架,“炁”系统总结了中医临床诊疗的规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葛洪的记载肯定了禁咒之法对治病去灾的作用,因此C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D
4.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水陆并举局面形成
B.驿路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交通发展日趋平衡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得政府越来越重视南方交通的整体建设,因此交通重心也逐渐南移,故选C项;唐宋时期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沿海交通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因此唐宋时期水陆并举的局面形成,但是驿路主要是陆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城市布局受地形地貌、交通情况、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唐宋时期加强江南地区驿路建设,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据材料“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可知,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朝廷越来越重视南方交通的整体建设,并没有提到北方交通的建设,因此日趋平衡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5.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米粮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据图判断,当时苏州(  )
A.米粮运输和贸易规模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生产专业分工细密
D.人口增长引发了粮食危机
解析 据图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一些市镇专门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加上人口增多,粮食消耗也逐渐加大。为了满足这些市镇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苏州的米粮市镇逐渐兴起,故选A项;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市镇,有些市镇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而有些则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因此B项说法无法判断,排除;图示内容主要讲述了苏州米粮市镇兴起的原因,并未介绍手工业发展的特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人口增长对粮食消耗增加,使得专业化的米粮市镇形成,D项粮食危机在图示中未能体现,排除。
答案 A
6.1853年,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办,该月刊辟有“布告篇”专栏,专载船期、商情和广告。稍后出版的外人所办的诸多报刊,对刊登广告的业务更加重视。这现象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的商品市场扩大
B.大众传媒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C.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
D.民族企业的营销手段不断革新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代商业广告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说明近代企业为开拓市场,利用报纸开辟的广告专栏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反映出当时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增强,故选C项;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因此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广告业务的发展体现的本质是近代企业为开拓市场进行广告宣传,而B项主体是大众传媒的发展特点,因此二者主体不一致,排除;19世纪60年代后民族企业开始出现,且刊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的不仅仅是民族企业,因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答案 C
7.1928年,吴兴公园建成,为旧湖州府署之一部,内设碑碣室,藏旧府署所遗古代碑碣。此外,公园置有亭台花木,点缀俱宜,有鱼池,可供公众眺赏(如下图)。吴兴公园的兴建,说明当时该地(  )
A.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B.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C.建筑风格更加多样
D.重视优化城市职能
解析 据材料“公园置有亭台花木,点缀俱宜,有鱼池,可供公众眺赏”可知,吴兴公园的修建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故选B项;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内容,材料中仅一处公园的修建不能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完备,A项说法错误,排除;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与材料中吴兴公园的特点不符,排除C项;城市职能包括城市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服务功能、经济功能、创新功能等,吴兴公园的修建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一处公园的修建并不能优化城市职能,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答案 B
8.1983年10月9日,国务院领导人在座谈会上指出:“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这个动向,值得我们重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据此判断,国务院领导人“重视”并要求“研究”新技术主要是为了(  )
A.快速改变我国科技领域整体落后面貌
B.服务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C.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D.保持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于社会后,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带来社会的新变化,因此重视研究新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故选C项;据材料“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可知,新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升生产力、改变社会,因此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据材料“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可知,新技术的进步能够提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非局限于国防现代化,排除B项;据材料“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是新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的作用,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答案 C
9.下表是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单位:千克/人)。据此判断,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7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0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
A.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生活习惯高度一致
C.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自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对食用油、肉类、禽类及水产品的消费类总体来看逐年增加,说明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城乡消费受收入、产品供应、消费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消费量的变化不能反映收入差距的变化,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可知,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村水产品的消费量增长4倍,而城市水产品的消费量增长不到2倍,因此“生活习惯高度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合理的饮食结构指食物种类分配、饮食时间安排、饮食量的合理等,仅通过肉类、食用油、水产品、禽类的消费量不能说明饮食结构合理,排除C项。
答案 D
10.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日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辨假识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  )
A.严格市场准入
B.实现社会共治
C.完善法律法规
D.提高行业自律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解决食品安全需要依靠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的合力,因此要实现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故选B项;市场准入主要是监管部门的职责,因此A项说法不全面,排除;完善法律法规是国家的责任,而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因此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是企业的责任,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
答案 B
11.古罗马时期,以金融投资为目的的企业可依法参与货物买卖活动。这些企业根据与客户的契约,获得买主对货物价款的清偿,并作为中间人迅速地向卖主清偿货物价款,向卖主收取价款和一笔佣金。这些企业的行为(  )
A.有利于促进古罗马商业的发展
B.加剧了客户负担和商业风险
C.使罗马兴起了大量商业性城市
D.便利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充当了货物交易中间人的角色,为客户提供资金帮助,有利于商业的活动和促进商业的发展,降低了商业活动的风险,故选A项;据材料“这些企业根据与客户的契约”可知,这些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签订契约,有利于降低商业活动的风险,排除B项;这些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但推动商业性城市兴起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罗马的地理位置及罗马的军事实力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答案 A
12.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解析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作物大交换相悖,排除A项;“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
答案 D
13.18世纪,东西方贸易流向由从东向西转变为由西向东,贸易构成渐显近代性特征:由西向东是制成品,由东向西是原材料,且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这种转变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C.东方国家经济衰退
D.西方发生了产业巨变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生了产业巨变,向全球殖民扩张,东方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故选D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19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种特征的出现是因为西方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东方经济的衰退,且在18世纪,中国农耕经济繁荣,排除C项。
答案 D
14.1890年,美国60%的街车线路仍在使用马匹作动力;到了1920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30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电车时代”。美国“电车时代”的到来(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异
C.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D.加剧了城市拥堵状况
解析 据材料“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的应用,美国城镇的有轨电车大量发展,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故选C项;美国有轨电车的发展主要是推动了美国交通的发展,A项说法夸大了美国有轨电车的作用,排除;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城乡经济差异,且材料中仅有关于美国城市电车发展的信息,并未表明电车对城乡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有轨电车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C
15.1955年,日本政府编制了1956—1960年的经济自给五年计划,这个计划的有些内容在时间上是交叉、重叠的,原因是计划制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于是就需要对计划进行修订。这样,实际上是用新计划代替旧计划。该五年计划的制定(  )
A.建立起经济危机的有效预防机制
B.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特点
C.强调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直接推动了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
解析 据材料可知,计划制定后根据实际需要会进行修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特点,故选B项;该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自立和充分就业,排除A项;制定经济计划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方式,排除C项;日本经济起飞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16.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解析 据材料“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可知,卫星定位技术涉及国家机密,不能完全依赖美国,因此一些国家建设和完善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以防止美国国防部窃取国家机密,说明了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各国关心卫星导航科技是因为它事关国家安全,并非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排除B项;材料中各国加紧建设与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并非为了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撰历史所用的材料。史料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和分类都是很复杂的。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充。
图1 洛阳回洛仓143号仓窖发掘现场  图2 王祯《农书》(局部)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我们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时应关注的基本因素。(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图1洛阳回洛仓143号仓窖发掘现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图1属于实物史料中的遗址史料,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国家粮仓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等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材料“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图2王祯《农书》(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图2属于文献史料(或文字史料),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书》对研究宋元时期粮食的生产有重要价值。第二小问注意的问题,据材料“史料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它的构成和分类都是很复杂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意选用客观、准确的史料;注意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据材料“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充”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意合理利用史料。
第(2)问,据材料“图2王祯《农书》(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耕作动力、农田水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天文历法、人口数量等角度入手。
答案 (1)史料价值:图1属于实物史料中的遗址史料,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国家粮仓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和粮食产量等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2属于文献史料(或文字史料),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书》对研究宋元时期粮食的生产有重要价值。
注意的问题:注意选用客观、准确的史料;注意对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注意合理利用史料。
(2)基本因素:农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耕作动力;农田水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天文历法;人口数量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脏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可知,乱倒垃圾;据材料“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可知,随地便溺;据材料“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可知,街道道路不平、排水沟失修;据材料“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可知,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缺乏处理;据材料“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可知,河水、空气污染;据材料“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可知,蚊蝇等泛滥猖獗。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可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的发展;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可知,市民生活习惯差,公共卫生意识薄弱;据材料“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可知,政府疏于对道路的整治、维修,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缺失。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可知,面临民族救亡的时代环境;伴随着列强侵华,西方的卫生观念传入中国,影响了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据材料“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可知,媒体和舆论的作用明显;据材料“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可知,将公共卫生问题上升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据材料“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可知,将除臭作为改善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据材料“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可知,视提高卫生水平作为国家的职责。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可知,近代将民族危亡与卫生观念相联系,培育了民众讲究卫生的意识和习惯;从随地乱扔垃圾到卫生观念的增强,对卫生的认知不断改变,有利于改善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据材料“国人意识到脏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可知,国人通过除臭以达到洁净的目的,净化了市容市貌;据材料“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可知,增强了民众的救亡图存意识;据材料“除臭……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可知,除臭成为政府责任,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答案 (1)问题:乱倒垃圾;随地便溺;街道道路不平、排水沟失修;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缺乏处理;河水、空气污染;蚊蝇等泛滥猖獗。
原因: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的发展;市民生活习惯差,公共卫生意识薄弱;政府疏于对道路的整治、维修,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缺失。
(2)特点:面临民族救亡的时代环境;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媒体和舆论的作用明显;将公共卫生问题上升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将除臭作为改善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视提高卫生水平作为国家的职责。
影响:培育了民众讲究卫生的意识和习惯;改善了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净化了市容市貌;增强了民众的救亡图存意识;有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发展相比绝非简单的量的增长,不仅使城市自身功能发生本质改变,而且带动城乡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整体转型。城市化内在动力机制源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策动力——工业化运动,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原动力。中国近代城市化运动在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外在因素作用下被动展开,由此带来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市政、文化殖民化半殖民化,城市分布格局和城市功能畸形变态等“被城市化”特征。
——摘编自涂文学《外力推引与近代中国“被城市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论题,据材料“中国近代城市化运动在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外在因素作用下被动展开”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外力推动下被动展开的,中国的城市化与中国近代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可确定论题为: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明确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转变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城市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西方文明的入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解体等内容相关,因此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原因。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列强通过设立租界等方式,在中国城市获得了大量的特权,使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发展的原生动力,并且半殖民地化特征突出。列强通过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随着洋务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国近代城市化在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等外在因素作用下被动展开,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城市在经济、社会、市政、文化等领域打上明显的西方国家半殖民地化的烙印,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体现畸形变态等“被城市化”特征。最后总结,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紧密相连,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列强通过设立租界等方式,在中国城市获得了大量的特权,使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发展的原生动力,并且半殖民地化特征突出。列强通过对华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随着洋务工业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国近代城市化在开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等外在因素作用下被动展开,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城市在经济、社会、市政、文化等领域打上明显的西方国家半殖民地化的烙印,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体现畸形变态等“被城市化”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紧密相连,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广度 基础设施 制度化 分层 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 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加强国际管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 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 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 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 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 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 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6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全球化;据材料“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制度化、规范化;据材料“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迅捷化、电子化;据材料“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多极化。
第(2)问,据材料“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据材料“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据材料“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答案 (1)趋势:全球化;制度化、规范化;迅捷化、电子化;多极化。
(2)解读: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但是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