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平均分的认识(一)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第一学段,对除法概念本质的理解就是“平均 分”。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对比与辨析, 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 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 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3、结 合实际,强化应用。 方式:1、直观演示法。2、练习巩固法。3、归纳总结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 配
口算: 3+3+3+3= 6+6+6= 4×5= 5×6= 4+4+4+4+4= 3×4= 3×6= 8×9= 复习乘法口诀, 回顾旧知。 2分钟
学生开火车口算,复习乘法口诀。
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7页,二( 1)班明天要去春游。同学们正忙着 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1、出示例1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6颗糖果。老 师想要把它们分成3份,请你来分一 分吧! 讨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你 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合理?为什么? (课件出示) (1) 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 均分) 现在同学们一起说说刚才哪种是平 一是让学生在 分糖果的情境中 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自主性、 创造性。教师引导 学生积极思维,通 过问题的引申帮 助学生认识平均 分。 二是体现分 法的多样化,拓 展知识,开拓学 生思维。 25分钟
1
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2)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 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有哪些 图,都是什么意思”看书做。学生 独立做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个。分一分。 (1) 先每个盘子里分一个橘子 ,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每个盘 子分3个橘子。 (2)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 再放1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 子。 (3)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 好分完。 强调: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 、完成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集体订 正。 2、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通过独立解决 问题,加深对平 均分的认识,有 培养学生应用知 识的能力。 8分钟
1、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 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再次巩固平均 分的概念和方法。 5分钟
板书设计 平 均 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特色与反思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供给了充分的实践时机。学生学得主动, 课堂气氛热闹,学问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展。 1、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 生汇报,教师板书呈现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 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宠爱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 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 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标准的语言归纳出了平 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看黑板上的分法,汇报沟通哪些
2
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留意学问的二次利用。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 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展“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 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 法的化。在后面的闯关玩耍、稳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 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比照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 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 概念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 经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呈现给学生,把生活和 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根底上概括出“平均分” 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 的表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