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7:50:25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练]
1.(2024·重庆万州月考)读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2.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礼崩乐坏
3.(2024·湘豫名校联考)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4.(2023·湖北恩施模拟)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5.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理念
B.有教无类
C.道法自然
D.个人修养
6.(2023·四川成都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而收集的一幅漫画。与其观点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儒家的孔子
B.道家的老子
C.法家的韩非子
D.墨家的墨子
7.(2023·山东临沂期中)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诸子思想各异相互影响
8.(2023·天津武清模拟)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寄治乱于法术”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能力练]
9.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全面瓦解
B.诸侯国道德体系破坏
C.宗法制面临全面崩溃
D.私有制已经全面建立
10.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11.(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12.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13.(2023·山东菏泽期末)美国《世界历史》中写道:“中国古代道家像儒家一样,并不关心宇宙的深层意义,而是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共同关注(  )
A.社会生活
B.王朝统一
C.自然规律
D.道德规范
14.(2023·山东济南期末)会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练]
1.(2024·重庆万州月考)读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  )
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
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
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
解析 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不断增加,这反映出该时期区域性大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故选D项;题干曲线图述及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属于军事战争范畴,与经济联系无关,排除A项;在该时期,军事战争方式仍旧以步兵为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B项;题干曲线图述及的是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并没有述及战争的范围,不能得出“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 D
2.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礼崩乐坏
解析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华夏观念的认同,故选A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礼崩乐坏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排除B、D两项;各诸侯国通过变法运动逐步走向封建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答案 A
3.(2024·湘豫名校联考)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耕—耙—耢—锄”的北方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重大突破,而这些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故选A项;社会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的影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符,排除C项;文化下移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答案 A
4.(2023·湖北恩施模拟)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排除A项;当时宗法制仍然有较大的影响,排除C项;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材料措施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5.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理念
B.有教无类
C.道法自然
D.个人修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义、气节等个人修养,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治国思想、教育思想,排除A、B两项;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
答案 D
6.(2023·四川成都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而收集的一幅漫画。与其观点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儒家的孔子
B.道家的老子
C.法家的韩非子
D.墨家的墨子
解析 据漫画中的“正可能变成邪,善可能变成恶”等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春秋时期道家老子思想一致,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故选B项;孔子核心观念是“仁”,提出“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排除C项;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答案 B
7.(2023·山东临沂期中)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诸子思想各异相互影响
解析 据材料可知,墨子、孔子、孟子、惠施、庄子、荀子、韩非子之间存在广泛的师徒关系或者熟识关系,体现了诸子之间思想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受到影响,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诸子百家之间相互影响,但法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这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哪种思想处于核心地位,排除B项;诸子思想存在不同,虽然有相互影响,但没有趋同,排除C项。
答案 D
8.(2023·天津武清模拟)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寄治乱于法术”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支持正义战争,故选C项;“寄治乱于法术”一词出自《韩非子·大体》,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答案 C
[能力练]
9.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全面瓦解
B.诸侯国道德体系破坏
C.宗法制面临全面崩溃
D.私有制已经全面建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春秋时期,西周以来的社会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道德体系破坏,故选B项;分封制全面瓦解在战国时期,和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私有制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B
10.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解析 “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可知,这一做法并不是真正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而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答案 C
11.(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解析 “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在实际的商业交换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面额和携带、保存是否方便的需求,因而出现了上述变化和差异,等于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交易时间的延长不影响钱币实际重量和尺寸的大小,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割据混战状态,尚未实现统一,所以货币没法完成统一化的历史任务,且货币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排除C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不同区域间产量、经济结构、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与货币流通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12.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三者的变法均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伦理道德,排除B项;商鞅、邹忌、李悝变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并非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答案 A
13.(2023·山东菏泽期末)美国《世界历史》中写道:“中国古代道家像儒家一样,并不关心宇宙的深层意义,而是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共同关注(  )
A.社会生活
B.王朝统一
C.自然规律
D.道德规范
解析 据材料“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可知,美国历史书中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描述更强调其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关注,即体现了儒道两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故选A项;儒道思想都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如孔子提出的“以天下为一家”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孟子提出“定于一”等也具有一定“统一”思想,但材料强调“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与王朝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道家更强调自然规律,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儒家更强调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内涵小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14.(2023·山东济南期末)会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表格可知,王臣与会的次数从6次降到1次,共计15次,属于会盟中次数最少的一类,说明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中,天子参与的会盟较少;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诸侯与诸侯会盟次数共计66次,诸侯与卿大夫会盟共计71次,说明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参与的会盟占多数;据表格数据可知,宣公前诸侯与诸侯会盟次数较多,宣公后,诸侯与卿大夫会盟次数较多,诸侯与诸侯的会盟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卿大夫参加的会盟多集中于春秋中后期,而且春秋后期,卿大夫间的会盟增多。第二小问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盟从诸侯到卿大夫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权力下移的过程,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从经济、政治现状、周王室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提升。
答案 特点: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中,天子参与的会盟较少;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参与的会盟占多数;诸侯与诸侯的会盟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卿大夫参加的会盟多集中于春秋中后期,而且春秋后期,卿大夫间的会盟增多。
解释: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渐瓦解;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日渐崩溃,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春秋后期,随着争霸战争及土地私有的进一步发展,诸侯权力也逐渐衰微,卿大夫势力日渐兴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向“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过渡。
春秋时期会盟的发展变化是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体现,反映了政治权力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的转移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