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练]
1.(2023·湖南永州期中)班固的《汉书·主父偃传》评价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班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 ( )
A.实行严酷律法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解析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意为吞并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可知班固赞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方面的功绩,故选C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与实行严酷律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代( )
A.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政治制度的完备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解析 据材料可知,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玉玺为皇帝独有,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突出的是皇帝制度,并不是官印制度,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完备”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D项。
答案 C
3.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
C.实行郡县制
D.确定“皇帝”称号
解析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这是秦代比西周武王成王时“进步”的主要表现,故选C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夏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确定“皇帝”称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湖南岳阳练习)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
A.推广儒家思想
B.建立皇帝制度
C.实行郡县制度
D.统一文字货币
解析 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有利于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和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故选D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没有推广儒家思想,排除A项;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影响后世的政治制度,而非促进文化认同,排除B、C两项。
答案 D
5.(2022·湖北荆州期中)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直道,全长700公里,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走完行程。此举( )
A.建立君主专制
B.确立监察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为了经济交流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建直道,由此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对于发展经济、维护统一、巩固国防有重要意义,因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直道,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北疆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修建直道与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排除B项;直道的修建有利于经济交流,但并不是其修建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答案 C
6.(2023·河南郑州期中)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秦朝约2 000万总人口中,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300万人次。材料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 ( )
A.焚书坑儒
B.严刑峻法
C.徭役繁重
D.赋税沉重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300万人次,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选C项;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朝徭役繁重,未体现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秦朝徭役繁重,未体现赋税沉重,排除D项。
答案 C
7.(2023·湖北荆州期中)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
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
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焚烧天下讽刺秦的书籍,禁止“百家之邪说”,坑杀“乱道之儒”,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并未体现出秦朝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无法看出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焚书坑儒的实质,并不能说明焚书坑儒的合法性,排除D项。
答案 B
8.(2023·重庆涪陵期中)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解析 据材料“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等信息可知,秦朝末年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D项;题干中未提及“秦朝短命而亡”及“反秦力量”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B两项;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
答案 D
[能力练]
9.(2023·河北保定校考)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解析 秦的统一符合战国中晚期的历史前进方向,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优于东方各国,这为兼并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秦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求实用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国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与题干“赢得最终胜利”的意图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无法直接得出秦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 C
10.(2023·江苏如皋期末)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 秦朝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无法得出“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信息,无法得出“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排除C项;秦朝短命而亡,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2·山东济南期中)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
B.等级森严
C.垂直管理
D.分工明显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种半人半神的统治者”指的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故选A项;等级森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排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C项;分工明显是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A
12.(2023·云南玉溪期末)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秦始皇泰山封禅之举旨在( )
A.巩固秦朝统治
B.维护政治统一
C.拓展秦朝疆域
D.宣扬专制皇权
解析 秦始皇泰山封禅是以弘扬秦朝的威严和权威为主旨,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故选A项;封禅大典可以维护政治统一,但这只是间接效果,不是封禅的直接目的,排除B项;泰山就在秦朝的疆域内,封禅没有实质性的军事行动,不能直接拓展疆域,排除C项;封禅可以宣扬皇权,但宣扬皇权的目的也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
答案 A
13.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刘邦“约法三章”的记载。由此可推知 ( )
史籍 记载
《史记》 (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汉纪》 (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三国演义》 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A.史籍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B.西汉政府意图取信于民
C.汉政权取胜的重要保证
D.小说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解析 材料中的“约法三章”体现的是刘邦治军严格,注重安抚民心,这是汉政权取胜的重要保证,故选C项;材料与“史籍记载的真实可靠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西汉政府尚未建立,排除B项;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需要仔细考证,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3·山东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史料类型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中记载的秦朝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得出,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可知,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 (1)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朝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措施: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
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练]
1.(2023·湖南永州期中)班固的《汉书·主父偃传》评价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班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 ( )
A.实行严酷律法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代( )
A.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政治制度的完备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3.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
C.实行郡县制
D.确定“皇帝”称号
4.(2023·湖南岳阳练习)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
A.推广儒家思想
B.建立皇帝制度
C.实行郡县制度
D.统一文字货币
5.(2022·湖北荆州期中)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直道,全长700公里,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走完行程。此举( )
A.建立君主专制
B.确立监察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为了经济交流
6.(2023·河南郑州期中)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秦朝约2 000万总人口中,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壮丁总数至少300万人次。材料揭示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是 ( )
A.焚书坑儒
B.严刑峻法
C.徭役繁重
D.赋税沉重
7.(2023·湖北荆州期中)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
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
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8.(2023·重庆涪陵期中)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能力练]
9.(2023·河北保定校考)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10.(2023·江苏如皋期末)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11.(2022·山东济南期中)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
B.等级森严
C.垂直管理
D.分工明显
12.(2023·云南玉溪期末)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秦始皇泰山封禅之举旨在( )
A.巩固秦朝统治
B.维护政治统一
C.拓展秦朝疆域
D.宣扬专制皇权
13.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刘邦“约法三章”的记载。由此可推知 ( )
史籍 记载
《史记》 (刘邦)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汉纪》 (刘邦)与秦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三国演义》 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A.史籍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B.西汉政府意图取信于民
C.汉政权取胜的重要保证
D.小说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14.(2023·山东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