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练]
1.(2023·浙江杭州联考)从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到589年隋文帝重新统一全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统一前夕,北朝与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分别是( )
A.北魏与宋
B.北齐与齐
C.东魏与梁
D.北周与陈
2.(2023·河南许昌联考)隋炀帝时期,国家开展了两项庞大的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开通南北大运河。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建筑技术先进
B.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C.社会秩序稳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23·北京门头沟期中)唐太宗认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唐太宗践行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轻徭薄赋
B.用人唯才
C.虚怀纳谏
D.戒奢从简
4.(2022·山东临沂期末)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唐政府实行了( )
A.租调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5.唐太宗主持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各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据此可知,唐太宗努力构建的民族关系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和睦
C.民族对峙
D.民族隔离
6.(2023·四川成都期末)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
( )
皇帝 做法
唐高祖 册封南越首领冯盎为越国公
唐太宗 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
唐玄宗 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
A.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C.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
D.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7.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一些节度使不但阻断漕路,甚至借口衣食不足,抢夺漕运(朝廷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等物资)物资以供军用,给朝廷带来极大危害。这反映出( )
A.全国各地动荡不安
B.藩镇割据不得民心
C.中央权力受到威胁
D.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8.(2023·湖南长沙联考)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作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能力练]
9.有学者指出,隋朝时,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其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这为统治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隋代完成这一任务的努力( )
A.开创了新交通方式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增强了长久统治的基础
D.促进了南北的交流融合
10.(2023·山东德州期末)与贞观十三年相比,天宝元年江南地区户增长率为381.2%,口增长率为538.3%。而同期全国户增长率为195%,口增长率为312.7%。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南北( )
A.农业发展潜力趋于相等
B.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社会稳定程度差异明显
D.人口分布更加失衡
11.(2023·山西太原统考)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太宗的这一理念( )
A.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进程
B.体现了唐民族政策影响深远
C.表明夷夏有别思想已退出历史舞台
D.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12.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最终酿成“安史之乱”。这说明( )
A.节度使的设置完全错误
B.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
C.用人不当导致了唐朝衰落
D.唐玄宗是昏庸无道的暴君
13.(2023·辽宁大连联考)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设节度使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藩镇割据,但却依然维持统治140余年的原因。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基础练]
1.(2023·浙江杭州联考)从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到589年隋文帝重新统一全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统一前夕,北朝与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分别是( )
A.北魏与宋
B.北齐与齐
C.东魏与梁
D.北周与陈
解析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因此,北朝与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分别是北周与陈,故选D项。
答案 D
2.(2023·河南许昌联考)隋炀帝时期,国家开展了两项庞大的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同时以洛阳为中心开通南北大运河。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建筑技术先进
B.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C.社会秩序稳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 庞大工程的兴建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隋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使其拥有强大组织能力,推动庞大工程的完成,故选D项;运用唯物史观,主要原因来自内因,而A、B、C三项都是外因,排除。
答案 D
3.(2023·北京门头沟期中)唐太宗认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唐太宗践行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轻徭薄赋
B.用人唯才
C.虚怀纳谏
D.戒奢从简
解析 唐太宗认为贤明的君主富有四海应该体恤百姓,因此践行这一思想的显然是轻徭薄赋,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的用人观,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体恤百姓的思想,没有涉及君主具体的为政之道,排除C项;材料中的“诚能自节”主要指统治者应该要做到自我节制,没有涉及戒奢从简的思想,排除D项。
答案 A
4.(2022·山东临沂期末)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唐政府实行了( )
A.租调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解析 据材料“唐代后期……遂相兼并”可知,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故选D项;租调制实行于隋朝,排除A项;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唐中期遭到破坏,排除B项;780年唐政府废除租庸调,排除C项。
答案 D
5.唐太宗主持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各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据此可知,唐太宗努力构建的民族关系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和睦
C.民族对峙
D.民族隔离
解析 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各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等可知,唐太宗主张民族平等,故选A项;唐太宗构建的是民族平等的关系,B、C、D三项明显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6.(2023·四川成都期末)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
( )
皇帝 做法
唐高祖 册封南越首领冯盎为越国公
唐太宗 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
唐玄宗 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
A.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C.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
D.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册封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拉拢少数民族贵族,由少数民族首领自行管理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怀柔政策,故选C项;唐朝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并不是实行一体化管理,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不能由此得出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一结论,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 C
7.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一些节度使不但阻断漕路,甚至借口衣食不足,抢夺漕运(朝廷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等物资)物资以供军用,给朝廷带来极大危害。这反映出( )
A.全国各地动荡不安
B.藩镇割据不得民心
C.中央权力受到威胁
D.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解析 材料体现了藩镇对中央朝廷的威胁,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藩镇的关系,没有体现民众对藩镇割据的态度,排除B项;D项是在宋元时期,排除。
答案 C
8.(2023·湖南长沙联考)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作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唐朝的统治,故选A项;唐末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朱温篡唐使得唐朝灭亡,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排除C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D项。
答案 A
[能力练]
9.有学者指出,隋朝时,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其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这为统治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隋代完成这一任务的努力( )
A.开创了新交通方式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增强了长久统治的基础
D.促进了南北的交流融合
解析 材料所述是政治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沟通北方政治、军事重心与南方经济重心,隋代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故选D项;水运早已存在,运河在周秦时期也有开凿,排除A项;隋代国家统一在前,开凿运河在后,排除B项;隋代统治短暂,而非长久,排除C项。
答案 D
10.(2023·山东德州期末)与贞观十三年相比,天宝元年江南地区户增长率为381.2%,口增长率为538.3%。而同期全国户增长率为195%,口增长率为312.7%。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南北( )
A.农业发展潜力趋于相等
B.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社会稳定程度差异明显
D.人口分布更加失衡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年间,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故选B项;从人口数量的变化,无法得知农业发展潜力相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人口数增多,无法得知南北的社会稳定程度,排除C项;人口分布更均衡,不是失衡,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山西太原统考)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太宗的这一理念( )
A.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进程
B.体现了唐民族政策影响深远
C.表明夷夏有别思想已退出历史舞台
D.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并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而是将各个民族视为一家人,强调通过德治来使各个民族和睦相处,这种思想有助于推动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故选D项;材料和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发展进程无关,而材料所述理念有利于丰富我国“大一统”的思想内涵,排除A项;材料与唐民族政策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已退出历史舞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答案 D
12.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重用贤臣,改革经济,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到了天宝年间,他开始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朝政趋于腐败,最终酿成“安史之乱”。这说明( )
A.节度使的设置完全错误
B.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
C.用人不当导致了唐朝衰落
D.唐玄宗是昏庸无道的暴君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玄宗的个人行为导致唐朝出现不同的结果,说明的是统治者行为影响国运兴衰,故选B项;节度使在设置初期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与用人不当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D项对唐玄宗评价不够客观,排除。
答案 B
13.(2023·辽宁大连联考)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篡弑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故选B项;根据“五十三年”“易五姓”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更替的表象,而不是在说“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B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设节度使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藩镇割据,但却依然维持统治140余年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等信息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每一句话逐层分析。
答案 (1)历史背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原因: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割据势力;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割据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割据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大部分藩镇处于一种半割据状态,而且南方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