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8:52:47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练]
1.(2023·云南昆明期中)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2.(2023·山东德州期末)古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  )
A.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3.(2023·四川成都期末)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4.(2023·河北沧州期中)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六部体制
B.有助于科举制度走向规范化
C.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D.维护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5.(2023·河南郑州期中)隋炀帝大业三年,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B.弱化了各部门的职能
C.分散了宰相的决策权
D.实现了监察机构独立
6.(2023·浙江杭州联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7.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8.(2023·广东揭阳期中)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能力练]
9.(2023·江西宜春练习)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削弱了中央权威
B.缺乏严密的程序
C.完全沿袭汉代制度
D.比较注重德行考察
10.(2023·山东烟台期末)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  )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1.(2023·湖南株洲统考)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12.(2023·重庆渝北期末)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的记载表明(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决策权与行政权分开
C.宰相权力趋于强化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3.(202·江苏镇江统考)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4.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练]
1.(2023·云南昆明期中)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
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但到了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改变了东汉晚期地方豪强大族控制选官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不能保证完全公平公正,排除B项;东汉晚期,豪强地主控制了地方选官权,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是为了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排除C项;门阀士族并非九品中正制催生,排除D项。
答案 A
2.(2023·山东德州期末)古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  )
A.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解析 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可以判断这一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后来成为维护特权的工具,故选B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重大倒退”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员来源,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C项;为两汉政权选拔人才的是察举制,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四川成都期末)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解析 “选人不论出身”说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让不同门第、地域、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选官范围,而非选官标准,排除A项;“避免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河北沧州期中)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六部体制
B.有助于科举制度走向规范化
C.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D.维护了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解析 唐玄宗时,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有助于科举制度的规范化,故选B项;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C项夸大了这一做法影响,排除;科举制使平民出身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排除D项。
答案 B
5.(2023·河南郑州期中)隋炀帝大业三年,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B.弱化了各部门的职能
C.分散了宰相的决策权
D.实现了监察机构独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机构改革简化了部门,明确了职能,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A项;原三十六侍郎改为六曹,职能明确,不是弱化了职能,排除B项;决策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排除C项;监察机构一直是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浙江杭州联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解析 据材料“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参与起草,故选A项;门下省职责是审核政令,排除B项;尚书省的职责是执行政令,排除C项;政事堂是三省联署办公的场所,排除D项。
答案 A
7.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解析 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租庸调制税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排除B项;两税法收税的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排除C项;“消除了土地兼并”表述错误,排除D项。
答案 A
8.(2023·广东揭阳期中)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解析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故选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
答案 B
[能力练]
9.(2023·江西宜春练习)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削弱了中央权威
B.缺乏严密的程序
C.完全沿袭汉代制度
D.比较注重德行考察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由州郡中正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根据德行好坏升降等次,体现注重德行考察,故选D项;州郡中正根据吏部的指派选拔人才,中央控制选官权,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威,排除A项;魏晋时期由中正官凭借德行品评人才,人才选拔具有比较严密的程序,排除B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汉代的察举制度,排除C项。
答案 D
10.(2023·山东烟台期末)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  )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解析 唐朝时期不允许士子在本籍之外参与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这是由于当时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一,冒籍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故选D项;这一规定有助于减少考试的不公平性,但并不一定能“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排除A项;这一规定为了减少科举考试的不公平,并不是为了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和促进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排除B、C两项。
答案 D
11.(2023·湖南株洲统考)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解析 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表明,唐代的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相权对君权的制约,“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唐代的政治体制为君主专制,“民主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3·重庆渝北期末)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的记载表明(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决策权与行政权分开
C.宰相权力趋于强化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从门下省到中书省,最后改为“中书门下”,并且在其后设置吏、户、礼、兵、枢机分管政务,这体现了三省合署办公的趋势,即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三省六部制被破坏,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枢机构办公地点的转移,未涉及决策权与行政权分开,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
答案 D
13.(202·江苏镇江统考)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行政级别 财政来源
中央 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 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施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分享两税的关系,这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材料与削弱藩镇割据势力无关,排除A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答案 B
14.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
解析 第(1)问,要注意“继承”主要从科举制与以前相同的方面去回答,“创新”主要从科举制与以前不同的方面去回答。
第(2)问,科举制长期延续的原因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方面去回答。
答案 (1)表现:在继承方面,仍把人才选拔与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创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2)原因: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性;科举制与主流思想密切结合,为大众所接受;适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