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9:11:03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练]
1.(2023·河南郑州期末)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2. 下表所示为西夏君主三次获得邻国皇帝封号的背景。这反映出(  )
封号来源 背景
辽 辽在金的攻势下朝不保夕
宋 宋在南渡后谋求恢复中原却屡战屡败
金 金后期时刻受到蒙古的威胁
A.西夏当时无法与邻国保持和平
B.西夏地位与邻国势力变化相关
C.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困难重重
D.蒙古和西夏联合灭亡南宋王朝
3.(2023·江苏苏州期末)金世宗时,女真人唐括安礼曾说“猛安人(指女真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融合  
B.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C.南北对峙
D.沿袭汉制巩固统一
4.下列属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的是(  )
A.改国号为元,统一全国
B.推行中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C.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D.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亡南宋
5.(2023·江苏盐城期末)下图为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C.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6.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中央政权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宣慰司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7.(2023·山东滨州期末)《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8.(2023·河南开封期末)“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最能反映元朝时期(  )
A.民族融合
B.因俗而治
C.民族同化
D.国家统一
[能力练]
9.(2023·福建福州期末)据《辽史》记载,辽上京“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其形制已无异于中原城市。这说明,当时辽朝(  )
A.强化城市商业管理
B.城市建制渗透儒家文化
C.民族交融走向深化
D.街巷的布局呈现开放式
10.(2024·江苏常州期中)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西夏和金朝的科举实践(  )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11.(2023·山东济宁期中)如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  )
A.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12.(2023·福建泉州期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3.(2023·河北廊坊期末)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局部)。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  )
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
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
C.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D.反映出民族交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练]
1.(2023·河南郑州期末)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解析 据材料“在西北草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可知,此举有助于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技术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故选C项;辽朝未能统一中国,只是一个民族政权的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D项。
答案 C
2. 下表所示为西夏君主三次获得邻国皇帝封号的背景。这反映出(  )
封号来源 背景
辽 辽在金的攻势下朝不保夕
宋 宋在南渡后谋求恢复中原却屡战屡败
金 金后期时刻受到蒙古的威胁
A.西夏当时无法与邻国保持和平
B.西夏地位与邻国势力变化相关
C.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困难重重
D.蒙古和西夏联合灭亡南宋王朝
解析 西夏君主之所以能够获得邻国皇帝的封号,都与邻国的势力变化有关,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夏地位与邻国势力的变化有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蒙古灭亡西夏,排除C项;西夏亡于1227年,南宋亡于1279年,晚于西夏,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江苏苏州期末)金世宗时,女真人唐括安礼曾说“猛安人(指女真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融合  
B.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C.南北对峙
D.沿袭汉制巩固统一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朝时期,女真人与汉人都从事农耕,都属于金朝人,这反映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融合,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金朝境内,不是边疆与内地,排除B项;材料是金朝的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交融,没有提到南北政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金朝农业上的民族融合,而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排除D项。
答案 A
4.下列属于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的是(  )
A.改国号为元,统一全国
B.推行中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C.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D.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亡南宋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改国号为元属于忽必烈的功绩,排除A项;兴建大都也属于忽必烈的功绩,排除B项;灭亡南宋也属于忽必烈的功绩,排除D项。
答案 C
5.(2023·江苏盐城期末)下图为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实行中书省总领全国军务的制度
B.蕴含了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
C.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D.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解析 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蕴含多元统一的国家治理智慧,故选B项;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排除C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利于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答案 B
6.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中央政权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宣慰司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解析 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故选A项;宣慰司管辖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属于羁縻政策,排除B项;中书省属于中央机构,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管辖的是台湾地区,排除D项。
答案 A
7.(2023·山东滨州期末)《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解析 据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朝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赋役制度是否发生变革无关,排除B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平等意识没有增强,排除C项。
答案 D
8.(2023·河南开封期末)“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最能反映元朝时期(  )
A.民族融合
B.因俗而治
C.民族同化
D.国家统一
解析 据材料中宋元时期的变化,“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到“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可得出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故选A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民族同化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A
[能力练]
9.(2023·福建福州期末)据《辽史》记载,辽上京“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其形制已无异于中原城市。这说明,当时辽朝(  )
A.强化城市商业管理
B.城市建制渗透儒家文化
C.民族交融走向深化
D.街巷的布局呈现开放式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辽上京南城的形制基本汉化,少数民族城市布局受汉族影响,反映民族交融走向深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上京的城市建制,不是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布局体现礼制,无法得出渗透儒家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坊市界限被打破,看不出“开放式”,排除D项。
答案 C
10.(2024·江苏常州期中)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西夏和金朝的科举实践(  )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借用了汉族的文化教育体系以及选官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过程,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人才,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导了共通的思想理念,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故选D项;西夏和金朝借鉴中原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制度转型,排除A项;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在不断南移,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 项。
答案 D
11.(2023·山东济宁期中)如图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朝 (  )
A.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B.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重用文人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朝吸收并采纳了中原的先进管理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材料突出的是金朝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学习,排除A项;“完全”表述绝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文人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福建泉州期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析 据材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钱穆认为元朝的行省制度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元代的行中书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13.(2023·河北廊坊期末)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局部)。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  )
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
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
C.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D.反映出民族交融
解析 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但元朝庆祝汉族的端午节和重阳节,这反映出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统治者庆祝汉族的节日,不涉及统治疆域的辽阔,排除A项;材料中的马球比赛是娱乐活动,不是军事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的壁画重视写实而不是神韵意趣,排除C项。
答案 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北宋时期的“中国观”是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二“‘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二“‘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答案 (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
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
(2)新变化: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