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6 诫 子 书
情境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时,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诸葛亮写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培养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文本解读
文学常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夫君子之行:行为
与友期行:同行
3.一词多义
(1)行: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2)以:
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
遂成枯落:成为
(3)成:
4.重点句式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将复及何”)
重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②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⑤,非志无以成学。
①行:行为操守。
②以:用,凭借。
③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 名利。
④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⑤广才:增长才干。
译文:品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淫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②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③,意与日去,遂④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⑤!
①淫:放纵。
②险躁:轻薄浮躁。
③驰: 疾行,迅速逝去。
④遂:最终。
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精读析文
1.阅读课文,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给文章分层并说明理由。
(1)提出论点(第1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分析论证(第2、3句):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
(3)提出希望(第4句):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诫
子
书
淡泊
立志
惜时
培
养
品
德
厚望
结构梳理
拓展出文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我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课堂小结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