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练]
1.(2023·黑龙江绥化期末)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解析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鉴于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使得政务都要由皇帝来承担,所以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故选A项;社会控制是否松弛明显不是朱元璋劳累的制度性因素,排除B项;八股取士是选官制度,和皇帝是否劳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明初的阶级矛盾并不尖锐,排除D项。
答案 A
2.(2023·浙江嘉兴期中)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
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C.内阁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
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描述的是宰相制度和中书省被废除后,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故选B项;明朝的内阁是由朱棣设立,而非朱元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内阁的具体职责,且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的是皇帝,排除C项;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山西太原期中)有学者指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这说明明代内阁( )
A.阁臣权力有限
B.仅拥有草拟权
C.是皇权附属物
D.深受宰相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秘书机构,是皇权附属物,故选C项;明朝内阁权力在明朝中后期不断上升,排除A项;内阁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不仅拥有草拟权,排除B项;明朝初年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江西上饶期末)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配备医官、医士,这些医务人员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建立起中外平等关系
B.稳定了东南亚的局势
C.传播了农业科技文化
D.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特别是医学方面,故选D项;当时的中外关系并不平等,当时是朝贡贸易体系,排除A项;郑和远航与稳定局势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医学,而不是农业,排除C项。
答案 D
5.下文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文天祥
B.李自成
C.郑成功
D.戚继光
解析 据材料“明代”“杀尽倭奴兮”可知,材料中人物指的是戚继光,他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故选D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排除A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与抗倭无关,排除B项;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与抗倭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6.(2023·辽宁大连期末)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海洋开发
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战胜了荷兰,说明明朝的海上实力还是较强的,故选D项;荷兰不是倭寇,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明朝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也不能体现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排除B、C两项。
答案 D
7.(2023·湖南怀化期末)明朝时期,朝廷允许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官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缴纳木头的方式获得升迁的机会。这一方式( )
A.加剧了官场腐败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提升了治理效能
D.不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场腐败和破坏了生态环境,排除A、B两项;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答案 C
8.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人,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解析 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故选D项;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
答案 D
[能力练]
9.(2023·辽宁朝阳期中)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宰相的历史评价,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朱元璋(1328—1398)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黄宗羲(1610—1695)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
A.历史评价应以官方记载为准
B.不同人对历史评价存在差异
C.离历史时间越近评价越真实
D.亲身参与者的评价更为客观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认为废除了宰相有助于统治,而黄宗羲认为没有了宰相不利于统治,说明他们二人对待宰相制度的评价不同,存在差异,故选B项;历史评价应该参考多方面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官方记载,排除A项;离历史事件越近,评价并不一定越真实,排除C项;亲身参与者由于各方面因素的衡量,评价不一定更为客观,排除D项。
答案 B
10.(2023·山东青岛期中)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太监,并受其掣肘。这主要是由于( )
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
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首辅受制于司礼监的太监,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首辅要讨好代表皇权的太监,说明皇权的强大,故选D项;明代六部掌握行政权,宦官是内廷人员,排除A项;明朝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设立的非正式机构,首辅权力大是君权强化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 D
11.(2023·山东德州期末)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保障江南财赋北运
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东南沿海倭患频繁
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福建、江浙一带的卫所间距较小,说明卫所设立的多,主要是这一地区倭患频繁,因此要多设卫所,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海防,排除A项;从间距来看,北直隶的卫所相隔最远,最不密集,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河北沧州期末)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解析 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夏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选A项;“消除了民族差异”的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
答案 A
13.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监察体制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民族平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明代强化边疆管理的一大举措,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没有完善监察体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答案 B
14.(2023·山东济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据材料“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可知,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航海;据材料“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
第(2)问,第一小问功绩,据材料“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可知,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据材料“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可知,推动了东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小问原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功绩,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时期的经济和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社会状况、对外贸易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可概括为: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
答案 (1)原因:明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航海;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2)功绩: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东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练]
1.(2023·黑龙江绥化期末)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曾对群臣说:“我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清晨开始,直到太阳高高挂起才稍事休息,之后又工作到太阳落山。”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2023·浙江嘉兴期中)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
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C.内阁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
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3.(2023山西太原期中)有学者指出,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明王朝中枢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特设的草拟诏敕的场所”。这说明明代内阁( )
A.阁臣权力有限
B.仅拥有草拟权
C.是皇权附属物
D.深受宰相控制
4.(2023·江西上饶期末)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配备医官、医士,这些医务人员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建立起中外平等关系
B.稳定了东南亚的局势
C.传播了农业科技文化
D.促进了中外科技交流
5.下文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文天祥
B.李自成
C.郑成功
D.戚继光
6.(2023·辽宁大连期末)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海洋开发
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7.(2023·湖南怀化期末)明朝时期,朝廷允许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官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缴纳木头的方式获得升迁的机会。这一方式( )
A.加剧了官场腐败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提升了治理效能
D.不利于中央集权
8.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人,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能力练]
9.(2023·辽宁朝阳期中)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宰相的历史评价,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朱元璋(1328—1398)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黄宗羲(1610—1695)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
A.历史评价应以官方记载为准
B.不同人对历史评价存在差异
C.离历史时间越近评价越真实
D.亲身参与者的评价更为客观
10.(2023·山东青岛期中)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太监,并受其掣肘。这主要是由于( )
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
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11.(2023·山东德州期末)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保障江南财赋北运
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东南沿海倭患频繁
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12.(2023·河北沧州期末)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13.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监察体制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民族平等
14.(2023·山东济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