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9:56:06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练]
1.“(19世纪)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
C.鸦片战争的影响
D.欧美列强进行全球性扩张
解析 在中西贸易交往中,中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造成落后的局面,西方不断扩展市场,发展资本主义,中西历史发展的方向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源于封建制度的没落,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中西经济联系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欧美列强全球性扩张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答案 B
2.(2023·山东临沂期末)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称:“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倘该夷不知改悔,惟利是图,非但水陆官兵,军威壮盛,即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这表明(  )
A.广州军备精良充足
B.国人具有反侵略意识
C.禁烟运动成效显著
D.民众为抗英斗争主力
解析 林则徐认为可以发动水陆官兵和民间壮丁,足以制服列强,体现了鲜明的反侵略意识,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林则徐认为国人有足够的民力制服列强,而不是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排除A项;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鸦片战争的失败,很快鸦片贸易进一步猖獗,排除C项;清政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排除D项。
答案 B
3.据史料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清军之间的年龄差距悬殊较大,说明清朝的兵役制度非常不严格,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答案 A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解析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故选D项;1840年并非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排除A项;1840年中国也只是同英国而非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排除B项;英国并未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排除C项。
答案 D
5.(2023·广西百色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进行了自发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故B项不正确;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不正确;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
6.(2023·陕西汉中期末)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
A.主要来自美国远征军
B.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故选B项;这些部队主要是英法联军,并非美国远征军,排除A项;材料中劫掠的地方是北京,排除C项;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D项。
答案 B
7.(2023·山东威海期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著名诗句。符合其事迹的是(  )
A.与外国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书籍
B.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历史
C.撰《瀛寰志略》,考察欧美各国
D.编订《四洲志》,汇集国际知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著有《四洲志》,《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故选D项;徐光启与外国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书籍,排除A项;《海国图志》是魏源编著的,系统地介绍了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史地知识,排除B项;徐继畬撰《瀛寰志略》,考察欧美各国,排除C项。
答案 D
8.(2023·山东枣庄期末)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为此他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魏源的“变”是指(  )
A.学习西方科技
B.变革社会制度
C.提倡变古变政
D.改革教育体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故选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提出变革社会制度,排除B项;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没有变政的意思,排除C项;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不只是改革教育体制,排除D项
答案 A
[能力练]
9.有学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基于(  )
A.东西方发展趋势迥异
B.清朝综合国力的衰退
C.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
D.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
解析 在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际,清朝却处于农耕时代的顶峰,这就导致“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故选A项;此时清王朝的综合国力仍处世界前列,排除B项;清中期以前,社会经济仍是在发展的,排除C项;西学东渐局面直至鸦片战争后方算形成,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3·山东青岛期中)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草案英国从1839年10月便已开始设计,1840年2月正式推出,是慎重考虑反复权衡的产物。这表明(  )
A.英国已经具备侵华实力
B.英国对华战争早有预谋
C.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D.清廷被动挨打不可避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在研究条约的内容,这说明英国早就谋划发动对华战争,因而鸦片战争发生并非偶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实力的对比,因而无法得出英国已具备侵华实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在侵华之前就已开始设计条约内容,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情况,仅凭英国情况,不足以得出清廷被动挨打不可避免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湖南长沙期末)下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 月,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战败英军挑衅,伤英舰一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
A.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
B.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
C.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
D.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水师在中国领海战败英军挑衅,伤英舰一艘,说明了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故选C项;材料为清水师战败英军挑衅,未体现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排除A项;这场战争的起因是英军挑衅,未体现鸦片走私损害中国利益,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而穿鼻洋之战发生于1839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江苏镇江期末)《天津条约》订立后,一些小国欲跻身条约国行列,恭亲王奕?等奏请予以拒绝,得到咸丰帝谕准,谓“以各小国小弱之邦”,不得与英、法、美三国平列,“一体换约”。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着力摆脱弱国地位
B.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C.谋求融入国际体系
D.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天津条约》签订后,一些小国意欲借机谋求同英法等列强同样的侵略权益,被清政府明确拒绝,这表明清政府意识到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理念,故选D项;拒绝小国对华利益的侵害并不能表明清政府着力摆脱弱国的地位,排出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借列强的势力打击列强,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迫融入国际体系,排除C项。
答案 D
13.“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为强迫中国人购买印度鸦片,但也为更一般的目的,即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该看法(  )
A.夸大了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
B.反映了英国政府的正当要求
C.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D.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解析 据材料“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可知该看法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商品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说法掩盖了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的本质,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的本质,并不是爆发的可能性,排除A项;即使是商品输入中国也不能使用武力,英国政府的要求不正当,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外交观念,无法得知是否落后,排除C项。
答案 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 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根据题目所设的 “内外方针与实践”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内容选一个具体的论题,然后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进行简要的论述。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和清政府“安内重于防外”方针之间的因果关系,学生只要是将论题确定具体而符合这个主题,然后根据近代前期内外危机面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后果进行论述即可。 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答案 论题:清政府固守狭隘的阶级私利,导致清军在对外战争中失败。
阐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清王朝的首要任务,因此清政府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政治军事方针。然而,面对外来侵略造成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廷依然固守狭隘的阶级利益,坚持既定方针,将稳定内部统治、镇压人民起义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整合国内各种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由此影响到其兵力部署,导致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一再失利,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练]
1.“(19世纪)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
C.鸦片战争的影响
D.欧美列强进行全球性扩张
2.(2023·山东临沂期末)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称:“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倘该夷不知改悔,惟利是图,非但水陆官兵,军威壮盛,即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这表明(  )
A.广州军备精良充足
B.国人具有反侵略意识
C.禁烟运动成效显著
D.民众为抗英斗争主力
3.据史料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2023·广西百色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6.(2023·陕西汉中期末)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
A.主要来自美国远征军
B.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7.(2023·山东威海期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著名诗句。符合其事迹的是(  )
A.与外国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书籍
B.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历史
C.撰《瀛寰志略》,考察欧美各国
D.编订《四洲志》,汇集国际知识
8.(2023·山东枣庄期末)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为此他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魏源的“变”是指(  )
A.学习西方科技
B.变革社会制度
C.提倡变古变政
D.改革教育体制
[能力练]
9.有学者指出:乾隆后期的“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基于(  )
A.东西方发展趋势迥异
B.清朝综合国力的衰退
C.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
D.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
10.(2023·山东青岛期中)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的草案英国从1839年10月便已开始设计,1840年2月正式推出,是慎重考虑反复权衡的产物。这表明(  )
A.英国已经具备侵华实力
B.英国对华战争早有预谋
C.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D.清廷被动挨打不可避免
11.(2023·湖南长沙期末)下图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海上激战的画面。1839年11 月,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战败英军挑衅,伤英舰一艘,史称“穿鼻洋之战”。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
A.中国民众自发袭击英军
B.鸦片走私损害了中国利益
C.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活动
D.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
12.(2023·江苏镇江期末)《天津条约》订立后,一些小国欲跻身条约国行列,恭亲王奕?等奏请予以拒绝,得到咸丰帝谕准,谓“以各小国小弱之邦”,不得与英、法、美三国平列,“一体换约”。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着力摆脱弱国地位
B.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C.谋求融入国际体系
D.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
13.“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为强迫中国人购买印度鸦片,但也为更一般的目的,即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该看法(  )
A.夸大了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
B.反映了英国政府的正当要求
C.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D.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 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