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0:04:31

文档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练]
1.(2023·山东德州期末)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举“议郎”(议员),《上清帝第四书》则提出“设议院”,要求“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并主张“省、府、县令开设”。康有为的上述主张(  )
A.意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B.全盘接受了西方政体
C.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D.得到了人们大力支持
2.(2023·河北石家庄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3.(2023·山东聊城期末)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4.(2023·山东济宁期中)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5.(2023·河北廊坊期末)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6.(2023·陕西安康期末)如图所示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构成的情况。据此推测,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仓皇出逃
B.晚清统治极端腐朽
C.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八国联军组织严密
7.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得到战报后说,“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遏制了八国联军侵华
B.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C.八国联军上演了一场不光彩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决策是错误的
8.(2023·海南海口期中)《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能力练]
9.(2023·河北邢台期末)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
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
D.背离传统主流思想
10.(2023·山东潍坊期中)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演习,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改革范围,成为中国渐行进入近代世界的开端。戊戌变法就像火种,引爆了清末变法的‘火花’。”据此可知(  )
A.政治变革促进国人思想变化
B.新政主张引领了社会思潮
C.新政最早提出制度变革尝试
D.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
11.(2023·吉林白城期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有一份揭帖曾广泛流传。该揭帖内容有:“四海风云驾海潮,争权争教又争朝……生灵到底归何处?只见明灯路一条。”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指导思想并不明确
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革命目标尚不清晰
D.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12.(2023·湖南长沙期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B.清政府统治遭到动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13.(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代管;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
B.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C.中国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D.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14.(2023·江苏扬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摘编自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
——现代中国的起点》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练]
1.(2023·山东德州期末)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举“议郎”(议员),《上清帝第四书》则提出“设议院”,要求“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并主张“省、府、县令开设”。康有为的上述主张(  )
A.意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B.全盘接受了西方政体
C.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D.得到了人们大力支持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设议院”“凡有政事”“令之会议”等可知,康有为主张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采取形式上的西方民主政治,这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C项;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限制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B项“全盘接受”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答案 C
2.(2023·河北石家庄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 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选B项;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3.(2023·山东聊城期末)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解析 据材料“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故选C项;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山东济宁期中)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解析 材料说明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剧,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选D项;材料阐述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答案 D
5.(2023·河北廊坊期末)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解析 根据材料“攻城打仗亦如戏法”“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等可知,义和团具有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导致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扶清”,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陕西安康期末)如图所示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构成的情况。据此推测,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仓皇出逃
B.晚清统治极端腐朽
C.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八国联军组织严密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与中国北京城内兵力悬殊,10天内攻陷北京,主要原因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故选B项。慈禧太后统治集团仓皇逃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人民族意识淡薄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八国联军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联合出兵,排除D项。
答案 B
7.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得到战报后说,“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遏制了八国联军侵华
B.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C.八国联军上演了一场不光彩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决策是错误的
解析 义和团运动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遏制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遏制八国联军侵华,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B
8.(2023·海南海口期中)《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禁止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故选C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不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都只能体现出列强强化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不能说明清政府是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B、D两项。
答案 C
[能力练]
9.(2023·河北邢台期末)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
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
D.背离传统主流思想
解析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动摇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因此受到清政府的打压,故选D项;损害了孔子威信及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的说法不属于清政府打压的原因,排除A、C两项;该书有利于变法的开展,排除B项。
答案 D
10.(2023·山东潍坊期中)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演习,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改革范围,成为中国渐行进入近代世界的开端。戊戌变法就像火种,引爆了清末变法的‘火花’。”据此可知(  )
A.政治变革促进国人思想变化
B.新政主张引领了社会思潮
C.新政最早提出制度变革尝试
D.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相似,戊戌变法是清末新政的思想来源,且推动晚清政治进行变革,走入现代世界,说明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戊戌变法对清末社会改革的作用,而非新政主张引领社会思潮,也未涉及国人思想变化,排除A、B两项;戊戌变法最早提出制度变革尝试,排除C项。
答案 D
11.(2023·吉林白城期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有一份揭帖曾广泛流传。该揭帖内容有:“四海风云驾海潮,争权争教又争朝……生灵到底归何处?只见明灯路一条。”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指导思想并不明确
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革命目标尚不清晰
D.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 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目标是驱赶洋人,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义和团运动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排除B项;义和团驱赶洋人的革命目标是清晰的,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3·湖南长沙期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B.清政府统治遭到动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解析 材料说明地方与清政府中央没有保持同步,是清政府的中央权威遭到削弱的表现,故选B项;当时中国没有出现地方分裂割据,排除A项;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项;此时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不能说明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
答案 B
13.(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代管;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学习西方成为时代潮流
B.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C.中国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D.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外交被迫作出改变,反映出中国政治局势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中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变化客观上适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但没有反映其本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是封建化程度的加深,排除C项;D项反映的不是本质,是客观影响,排除。
答案 B
14.(2023·江苏扬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摘编自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
——现代中国的起点》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
解析 第(1)问,由材料“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可知,京师大学堂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由材料“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可知,中央政府通过诏书或章程的方式确立并直接创办;由材料“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可知,课程设置多样化;由材料“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可知,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方针;由材料“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可知,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中西学课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第二小问意义,京师大学堂一直被保留,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京师大学堂讲授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作为近代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
答案 (1)特点:得到各地支持;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关;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2)背景:(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的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方文明的传入。
意义: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