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9:56:58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练]
1.(2023·河南洛阳期中)《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在当时有利于(  )
A.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B.激励抗美援朝将士
C.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
D.击退外来武装干涉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该歌曲对激励全国军民抗击日寇发挥重要作用,1949年9月成为代国歌,这首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歌曲有利于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故选A项;1950年新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排除D项。
答案 A
2.(2023·辽宁抚顺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被称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
A.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加快了农业合作化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更没有实现农村城镇化,排除A、B两项;农业合作化不是土地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C
3.(2023·江苏盐城期中)下表是 1949年 6月至 1950年 12月上海批发物价逐月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时间 1949年6月—1950年2月 1950年3月—1950年12月
逐月平均增长率 50% 6.8%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米棉之战”取得了胜利
C.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
D.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解析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人民政府在上海与不法商人进行了“米棉之战”,打击了不法商人囤积投机行为,遏制了物价上涨,因此材料所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米棉之战”的胜利,故选B项;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于1952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于1950年,主要在农村进行,与城市中的物价变化无关,排除C项;工商业公私合营于1956年底才完成,且与抑制物价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4.共和国经历了摧枯拉朽的凯歌行进,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动荡起伏的风雨兼程,终于实现了从革命到改革的转折,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中“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92年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指的是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时间是1956—1966年,在此期间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所以B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项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改革开放的内容,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项错误。
答案 B
5.“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和国家利益作出的政治决策。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取消了西方在华的特权
B.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支持
解析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根据国家利益作出的自己的判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故选B项;材料与取消西方在华的特权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一边倒”政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排除C项;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孤立封锁,赢得世界各国的支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B
6.(2023·山东济宁期末)“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体现了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外交向考虑国家现实利益的务实外交的转变,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故选D项;“一边倒”方针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排除A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能体现材料所述变化,排除B项;周恩来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强调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答案 D
7.(2023·广东梅州期中)观察下面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中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农业体系
C.中国工农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
D.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其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迅速,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D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工农业体系是否完善与工农业产量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情况,排除B、C两项。
答案 D
8.(2023·重庆万州期末)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如图描绘的是人大代表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年画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53年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中的画面正是当时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的反映,说明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政治,排除C项;“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D项。
答案 B
[能力练]
9.(2023·山东临沂期中)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上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充分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给每位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实践(  )
A.源于参会者相同党性
B.保证了民族自治实施
C.确立了全新政党制度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参政议政,确立了全新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各民主党派参加,其具有不同的党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治协商制度,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排除D项。
答案 C
10.(2023·云南昆明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土改队深入农村社会,广泛地访贫问苦,引导贫雇农“挖穷根”,组织各类座谈会和诉苦会,并改组农会,彻底清算地主阶级的势力。这些措施(  )
A.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C.打碎了束缚农民的阶级枷锁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进程
解析 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推翻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因此束缚农民的阶级枷锁被打碎,故选C项;封建残余的影响长期存在,不是土地改革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清除的,排除A项;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两者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旧势力的冲击,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推动下兴起的,排除D项。
答案 C
11.(2023·四川雅安期末)抗美援朝胜利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百余年来求之不可得的长期和平发展环境,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起点。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是近代百年反帝斗争彻底胜利
B.中国重返了世界政治中心舞台
C.中国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为现代化建设赢得和平的环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表明中国重返了世界政治中心舞台,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3·广东深圳期末)英国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评论道:“1954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国(  )
A.出席了万隆会议
B.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C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排除A项;“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推行,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排除D项。
答案 C
13.(2023·四川成都期末)《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民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选D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标志,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14.(2023·江苏盐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的淮河水灾立即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党和政府开始启动淮河治理工作。10月,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将“蓄泄兼筹”作为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指导方针。为了统一治淮工程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11月,第一期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润河集分水闸是控制整个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其所需要的钢铁闸门及机件,由上海140余家工厂制造并在一个半月内赶制完成。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工程在当年的抗洪排水中就发挥了一定作用。1951年11月,治淮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河南、安徽、江苏三地政府调集大量民工投入淮河各处工地。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
——摘编自王瑞芳《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得出,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得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根据“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得出,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根据“10月,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得出,治淮方针正确。
第(2)问, 意义:根据“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效治理了淮河流域的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等方面概括。
答案 (1)因素: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治淮方针正确。
(2)意义:有效治理了淮河流域的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基础练]
1.(2023·河南洛阳期中)《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在当时有利于(  )
A.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B.激励抗美援朝将士
C.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
D.击退外来武装干涉
2.(2023·辽宁抚顺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被称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
A.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加快了农业合作化
3.(2023·江苏盐城期中)下表是 1949年 6月至 1950年 12月上海批发物价逐月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时间 1949年6月—1950年2月 1950年3月—1950年12月
逐月平均增长率 50% 6.8%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米棉之战”取得了胜利
C.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
D.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4.共和国经历了摧枯拉朽的凯歌行进,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动荡起伏的风雨兼程,终于实现了从革命到改革的转折,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中“筚路蓝缕的曲折探索”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92年
5.“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和国家利益作出的政治决策。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取消了西方在华的特权
B.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支持
6.(2023·山东济宁期末)“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2023·广东梅州期中)观察下面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中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农业体系
C.中国工农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
D.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8.(2023·重庆万州期末)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如图描绘的是人大代表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年画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能力练]
9.(2023·山东临沂期中)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上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充分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给每位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实践(  )
A.源于参会者相同党性
B.保证了民族自治实施
C.确立了全新政党制度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10.(2023·云南昆明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土改队深入农村社会,广泛地访贫问苦,引导贫雇农“挖穷根”,组织各类座谈会和诉苦会,并改组农会,彻底清算地主阶级的势力。这些措施(  )
A.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C.打碎了束缚农民的阶级枷锁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进程
11.(2023·四川雅安期末)抗美援朝胜利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百余年来求之不可得的长期和平发展环境,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起点。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是近代百年反帝斗争彻底胜利
B.中国重返了世界政治中心舞台
C.中国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为现代化建设赢得和平的环境
12.(2023·广东深圳期末)英国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九五四》一书评论道:“1954年是中国人民政府威望增强的一年,更是共产主义世界和非共产主义世界一致认为中国是东亚大国和世界五强之一的一年。”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国(  )
A.出席了万隆会议
B.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D.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3.(2023·四川成都期末)《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民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4.(2023·江苏盐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的淮河水灾立即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根据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党和政府开始启动淮河治理工作。10月,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正式将“蓄泄兼筹”作为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指导方针。为了统一治淮工程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11月,第一期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润河集分水闸是控制整个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其所需要的钢铁闸门及机件,由上海140余家工厂制造并在一个半月内赶制完成。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工程在当年的抗洪排水中就发挥了一定作用。1951年11月,治淮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河南、安徽、江苏三地政府调集大量民工投入淮河各处工地。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
——摘编自王瑞芳《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