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练]
1.(2023·江西南昌期末)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B.开始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反思
C.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模与速度问题
2.(2023·广东汕头期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反复提到要吸取苏联教训。在“以苏为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开端
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原则
D.开始促进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3.(2023·广西南宁期末)“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对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B.实现了赶英超美的愿望
C.带有急躁冒进的“左”倾倾向
D.尊重经济客观发展规律
4.(2023·山东滨州期末)1962年5月,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决定“有计划地保住一批工厂,缩小一批工厂,合并一批工厂,关掉一批工厂,并且改变一批工厂的生产任务”。这表明,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B.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C.积极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D.准备改变工业发展方向
5.(2023·山东淄博期末)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建设( )
A.有助于我国工业布局合理
B.彰显了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6.(2023·江苏淮安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这一决策( )
A.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B.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变产业不均衡状态
7.(2023·宁夏吴忠期末)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 )
A.反映了无私奉献的社会新风尚
B.折射出经济的困难局面
C.体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
D.彰显了热爱集体的品质
8.(2023·湖南永州期中)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
A.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能力练]
9.(2023·广东佛山期末)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补充”。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业者谈话时指出,上海地下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 )
A.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反思“一五”计划中的问题
C.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10.(2023·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是1958年亚明创作的《货郎图》(局部),货郎站在左边两轮小货车旁,买货的农村女性穿着江南传统服饰。该画体现了( )
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个体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1.(2023·陕西汉中期中)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国各地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这些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C.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D.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2.(2023·广东惠州期末)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希望1961年成为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这( )
A.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三线建设的开展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适应了经济调整的需要
13.(2023·山东菏泽期末)央视热播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史,剧中父亲周志刚参加大三线建设,在大山里工作了十几年,春节也回不了家。三线建设作为战略性大后方建设( )
A.扭转了东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使国防工业建设实现现代化
D.旨在应对动荡的国际局势
14.(2023·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紧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纷纷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中国一贯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外部势力侵略与干涉的斗争,并对独立后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建设给予巨大而无私的支持与援助,如积极支援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支持刚果、老挝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古巴尽一切可能予以援助。广大亚非拉国家认识到中国是朋友,是国际社会中主持正义的力量,是它们争取独立解放、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外援。广大亚非拉国家认为,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并能更好地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在中美关系松动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加快了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成为在联合国大会上赞成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新生力量。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摘编自高志平、郭温玉《不结盟运动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练]
1.(2023·江西南昌期末)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B.开始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反思
C.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模与速度问题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到新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中共八大有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但材料信息看不出“开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但没有明确提到“规模与速度问题”,排除D项。
答案 C
2.(2023·广东汕头期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反复提到要吸取苏联教训。在“以苏为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开端
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原则
D.开始促进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解析 材料核心是毛泽东强调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社会主义原则是公有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广西南宁期末)“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对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B.实现了赶英超美的愿望
C.带有急躁冒进的“左”倾倾向
D.尊重经济客观发展规律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首民歌中认为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就能在钢铁冶炼上超过英美,这明显是脱离中国当时实际的“大跃进”,带有急躁冒进的“左”倾倾向,故选C项;“大跃进”运动脱离当时中国实际,和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没有实现赶英超美的愿望,排除B项;“大跃进”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没有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山东滨州期末)1962年5月,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决定“有计划地保住一批工厂,缩小一批工厂,合并一批工厂,关掉一批工厂,并且改变一批工厂的生产任务”。这表明,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B.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C.积极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D.准备改变工业发展方向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2年,中共中央决定调整工厂的规模以及生产任务,结合所学知识,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可知,材料中的决定表明中共中央积极推动国民经济调整,故选C项;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排除A项;这些决定触及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但没有全面纠正,后继续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国民经济调整,而非转变工业发展方向,排除D项。
答案 C
5.(2023·山东淄博期末)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建设( )
A.有助于我国工业布局合理
B.彰显了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来自美苏的军事威胁,我国有针对性地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这一建设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即有助于我国工业布局合理,故选A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于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线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江苏淮安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这一决策( )
A.得益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B.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改变产业不均衡状态
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我国开展了三线建设,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故选B项;“双百方针”是文化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重点发展国防技术,这并不能改变我国产业不均衡的状态,排除D项。
答案 B
7.(2023·宁夏吴忠期末)雷锋日记上这样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则日记( )
A.反映了无私奉献的社会新风尚
B.折射出经济的困难局面
C.体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渴望
D.彰显了热爱集体的品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锋日记中的话语体现了他身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状况和农村面貌,排除B、C两项;热爱集体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 A
8.(2023·湖南永州期中)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
A.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
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
C.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
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
解析 针对尼克松访华一事,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呈现,这意味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故选A项;B项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朝鲜战争在1953年停战,排除C项;中美关系缓和不等于两国结盟,排除D项。
答案 A
[能力练]
9.(2023·广东佛山期末)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国营和集体为主,个体为补充”。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业者谈话时指出,上海地下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当时( )
A.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反思“一五”计划中的问题
C.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
D.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云及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并未完全否定私营经济,反而认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当时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考与探索,这是我国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故选A项;“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干未涉及反思“一五”计划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抛弃了过渡时期的普遍做法”表述不准确,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的话说明中共开始反思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的“苏联模式”,并未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3·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是1958年亚明创作的《货郎图》(局部),货郎站在左边两轮小货车旁,买货的农村女性穿着江南传统服饰。该画体现了( )
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个体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8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画中农村女性围着货郎购买布匹等,生活气息浓厚,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农村女性购买布匹,并不能反映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较大发展”看不出来,而且当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农村女性购买布匹不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效,且此时尚未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3·陕西汉中期中)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国各地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这些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C.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D.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故选B项;“大跃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大跃进”并没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3·广东惠州期末)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希望1961年成为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亲自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这( )
A.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三线建设的开展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适应了经济调整的需要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材料所述1961年,中央派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适应了经济调整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与奠定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无关,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排除B项;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13.(2023·山东菏泽期末)央视热播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史,剧中父亲周志刚参加大三线建设,在大山里工作了十几年,春节也回不了家。三线建设作为战略性大后方建设( )
A.扭转了东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使国防工业建设实现现代化
D.旨在应对动荡的国际局势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继续敌视威胁中国,在中国东南沿海采取攻势,面对战争威胁,新中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延展战略纵深,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故选D项;三线建设只是较大改变了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未扭转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三线建设也只是改善了工业基础,未完全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中国将力争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现代化,排除C项。
答案 D
14.(2023·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紧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纷纷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中国一贯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外部势力侵略与干涉的斗争,并对独立后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建设给予巨大而无私的支持与援助,如积极支援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支持刚果、老挝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古巴尽一切可能予以援助。广大亚非拉国家认识到中国是朋友,是国际社会中主持正义的力量,是它们争取独立解放、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外援。广大亚非拉国家认为,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并能更好地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在中美关系松动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加快了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成为在联合国大会上赞成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新生力量。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摘编自高志平、郭温玉《不结盟运动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给予巨大而无私的支持与援助”可知,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根据材料“国际社会中主持正义的力量”可知,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松动”“西方国家加快了承认新中国的步伐”并结合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可知,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国际环境有所改善。
第(2)问,根据材料“拥有庞大人口基数”“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并能更好地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联合国、世界三方面进行分析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体现和增强了联合国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推动联合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中重要的政治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国际环境有所改善。
(2)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体现和增强了联合国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推动联合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中重要的政治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