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0:53:03

文档简介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基础练]
1.读图析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对下列图表的正确解读是(  )
A.2010年中国入世推动GDP的增长
B.曲线反映了中国经济总量出现波动
C.改革开放是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D.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2.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代号“707”的航母研制计划,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
3.(2023·福建漳州期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显示出我国(  )
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航天业
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
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4.(2023·河北廊坊期中)如图是1978—2000年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图中的数据反映了中国(  )
A.乡村人口失业率提高
B.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
5.(2023·重庆江北期中)《始终有你》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纪念”制作的官方主题曲:“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繁荣这里,遇上安定;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歌词中“找对了路径”是指(  )
A.“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C.和平统一
D.区域自治
6.(2023·福建莆田期中)自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往来逐步发展起来。1988年,这种间接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两岸“小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两岸关系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
B.“台独”势力消失
C.两岸经济互利关系的加强
D.香港、澳门回归
7.(2023·湖南长沙期中)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工作,如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参加维和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
8.(2023·甘肃兰州期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  )
A.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C.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结束
[能力练]
9.(2023·山东烟台期中)2006年美国著名学者何汉理说:“中国不仅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也大大增强……中国以一种过去许多年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材料主要说明(  )
A.美国政府渲染“中国威胁论”
B.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的发展
C.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10.(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成果2万项。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 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这一结果体现了  (  )
A.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B.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
C.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
D.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1.(2023·河北承德期中)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B.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C.表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12.(2023·广东珠海期中)2005年5月,台湾《联合报》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并拜祭黄陵一事发表社论:“炎黄故事这个多元互融的历史统绪,隐寓着文化上的贡献超越了政治上的胜败,足为今日两岸互动的启示与借鉴。”该社论旨在说明 (  )
A.增进文化认同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
B.祖国统一有助于文化的统一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
D.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13.(2023·河南洛阳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14.(2023·河北沧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铁路建设成就
铁路名称 修筑概况
成渝铁路 1950年6月动工,1952年6月通车,从成都到重庆,是新中国建成的首条铁路
鹰厦铁路 1955年2月动工,1958年1月运营,移山填海,从(江西)鹰潭到厦门
川黔铁路 从成渝线上的小南海站至贵阳站,1965年10月通车
贵昆铁路 从贵阳到昆明,1966年3月通车
京九铁路 1993年动工,1995年11月铺通,从北京到香港,是我国首条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距离最长的交通大动脉
南疆铁路 从库尔勒至喀什,1996年9月动工,1999年5月建成
大秦铁路 从大同到秦皇岛,2007年年运量实现3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重载铁路
青藏铁路 在青藏高原上蜿蜒1 000多公里,攻克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三大难题,2006年7月通车
京沪高速铁路 2008年4月动工,从北京到上海,长达1 300公里
京津城际铁路 2008年8月通车,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
——摘编自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选择材料中的事例(两个以上),以“新中国铁路交通”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基础练]
1.读图析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对下列图表的正确解读是(  )
A.2010年中国入世推动GDP的增长
B.曲线反映了中国经济总量出现波动
C.改革开放是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D.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解析 据题意可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与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关系,在2006年至2012年GDP的增长率虽有下跌的波动,但是仍保持了正增长,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引导下,GDP保持持续较高增长,故选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A项;材料与中国经济总量出现波动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D项。
答案 C
2.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代号“707”的航母研制计划,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这说明航空母舰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B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权意识增强是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航空母舰的建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造船工业只是航母建造所需诸多条件之一,航母建造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福建漳州期中)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显示出我国(  )
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航天业
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
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解析 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的增强,故选C项;虽然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但并非世界首次,不能体现“独步”,排除A项;材料未谈到国际空间合作,排除B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河北廊坊期中)如图是1978—2000年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图中的数据反映了中国(  )
A.乡村人口失业率提高
B.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图中数据可知,1978—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涉及乡村人口失业率,排除A项;材料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仅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无法得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C
5.(2023·重庆江北期中)《始终有你》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纪念”制作的官方主题曲:“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繁荣这里,遇上安定;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歌词中“找对了路径”是指(  )
A.“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C.和平统一
D.区域自治
解析 党和国家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故选A项;“九二共识”针对的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和平统一是党和国家针对台湾问题在1979年提出的基本方针,排除C项;区域自治针对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管理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福建莆田期中)自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往来逐步发展起来。1988年,这种间接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两岸“小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两岸关系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
B.“台独”势力消失
C.两岸经济互利关系的加强
D.香港、澳门回归
解析 自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间接贸易发展起来,1988年这种间接贸易发展到新阶段,这反映出两岸关系趋向缓和,经济互利关系加强,故选C项;“一国两制”政策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台独”势力并没有消失,排除B项;香港是1997年回归,澳门是1999年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7.(2023·湖南长沙期中)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工作,如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参加维和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工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工作,没有涉及到区域合作,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是强调中国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具体体现出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排除D项。
答案 B
8.(2023·甘肃兰州期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  )
A.不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C.标志着我国外交的重大转折
D.表明美国“冷战”思维结束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发展同世界主要大国特别是与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提出“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有利于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承担国际责任,故选B项,这些新的外交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C项;“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体现中国而非美国的外交理念,排除D项。
答案 B
[能力练]
9.(2023·山东烟台期中)2006年美国著名学者何汉理说:“中国不仅是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也大大增强……中国以一种过去许多年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方式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材料主要说明(  )
A.美国政府渲染“中国威胁论”
B.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的发展
C.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学者对中国巨大变化的赞扬,排除A项;“普遍认可”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的外交特点,排除C项。
答案 D
10.(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成果2万项。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 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这一结果体现了  (  )
A.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B.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
C.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
D.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解析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接下来“九五”期间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取得和大量科研人才的培养,正是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的体现,故选A项;科技成就虽取得经济效益,但并非综合国力的全部内容,无法看出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排除B项;材料内容看不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转变,排除C项;科学发展观提出于2003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3·河北承德期中)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B.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C.表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 材料“只要求他们爱祖国”体现坚持“一国”,故选D项;文中没有谈到香港回归的意义,排除A项;谈话没有强调祖国统一的意义,排除B项;文中体现的是“港人治港”,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排除C项。
答案 D
12.(2023·广东珠海期中)2005年5月,台湾《联合报》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并拜祭黄陵一事发表社论:“炎黄故事这个多元互融的历史统绪,隐寓着文化上的贡献超越了政治上的胜败,足为今日两岸互动的启示与借鉴。”该社论旨在说明 (  )
A.增进文化认同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
B.祖国统一有助于文化的统一
C.“一国两制”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
D.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解析 两岸均认可拜祭黄陵,这属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进两岸关系,故选A项;材料与文化统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一国两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排除D项。
答案 A
13.(2023·河南洛阳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解析 新中国在外交活动中,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发展中日关系,借“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用“互通有无”促进与西欧国家建交等做法,表明中国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全球治理机制”的贡献,排除A项;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中美、中非关系的发展不符,排除C项;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答案 B
14.(2023·河北沧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铁路建设成就
铁路名称 修筑概况
成渝铁路 1950年6月动工,1952年6月通车,从成都到重庆,是新中国建成的首条铁路
鹰厦铁路 1955年2月动工,1958年1月运营,移山填海,从(江西)鹰潭到厦门
川黔铁路 从成渝线上的小南海站至贵阳站,1965年10月通车
贵昆铁路 从贵阳到昆明,1966年3月通车
京九铁路 1993年动工,1995年11月铺通,从北京到香港,是我国首条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距离最长的交通大动脉
南疆铁路 从库尔勒至喀什,1996年9月动工,1999年5月建成
大秦铁路 从大同到秦皇岛,2007年年运量实现3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重载铁路
青藏铁路 在青藏高原上蜿蜒1 000多公里,攻克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三大难题,2006年7月通车
京沪高速铁路 2008年4月动工,从北京到上海,长达1 300公里
京津城际铁路 2008年8月通车,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
——摘编自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选择材料中的事例(两个以上),以“新中国铁路交通”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限定条件。即选择两个以上材料中事例,围绕“新中国铁路交通”的主题,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第二步,阅读材料,获取并归纳信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铁路建设成就进行分类汇总,做出选择,紧扣主题,拟定论题。比如,20世纪50—60年代,成渝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的修建,体现新中国重视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目的是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铁路建设,目的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修建体现中国铁路技术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体现。第三步,围绕论题,调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如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对其进行充分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
答案 示例
论题:新中国重视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建设。
阐述:西南地区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交通建设对于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内地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联系,新中国十分重视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铁路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渝铁路是新中国建成的首条铁路,加强了内地与四川地区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川黔铁路和贵昆铁路建成通车,对促进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实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综上可见,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建设始终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取得了重大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