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1:38:21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3·福建福州期末)如图是新中国第一枚“国印”,镌刻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枚印章(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是人民政权的真实见证 D.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
2.(2023·江西九江期末)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3.(2023·安徽马鞍山三模)下图是 1950年创作的宣传画《提高文化》。该作品(  )
A.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B.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贯彻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4.(2023·湖南怀化二模)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在本质上造成了一个地租被农民平分完毕的小农经济与雄心勃勃的工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学者意在强调(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
5.(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改进程
6.(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下图是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该年画反映了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
B.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D.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7.(2024·贵州安顺联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  (  )
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
C.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8.(2023·山东淄博二模)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苎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
9.(2024·江苏南通检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为表明自己新的阶级立场,也纷纷脱下西装,换上中山装。不少服装店开办了改西装、长袍为中山装的业务,就连衡量裁缝手艺的标准也变为谁能做好中山装”,该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
A.1911—1915年
B.1924—192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10.(2024·安徽合肥联考)下图为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比例逐渐失调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持续推进
C.党内“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D.民众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11.(2023·河南新乡期末)据下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民族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大
12.(2023·河北承德期末)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这表明当时陈云(  )
A.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试图扩大私营企业的自主性
C.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
D.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3.(2023·甘肃兰州期末)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这些论述(  )
A.旨在号召全党学习苏联体制经验
B.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D.有利于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4.(2023·江苏苏州三模)下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1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考)下图是创作于1959年的宣传画《春耕》,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春种的场景。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田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
B.描绘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
C.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D.表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16.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17.(2023·山东威海期末)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50 1957 1960 1963
城市化率 11.18% 15.39% 19.75% 16.84%
A.“一五”计划的影响
B.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C.三线建设的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8.(2024·安徽合肥联考)1966年4月,彭德怀看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写道:“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从侧面体现党和国家(  )
A.对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
B.根据八字方针调整工业
C.对经济客观规律的尊重
D.致力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
19.(2023·安徽安庆期末)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B.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2023·云南昆明期末)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从1972年的10.38亿美元上升至1978年的50.79亿美元。中日贸易总额上升,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与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訢上奏说:“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昔日允之为条约,今日行之为章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曾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不善,正赖此修约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清理外国在华资本及其他财产;采取适当方针处理外国在华宣传机关、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先谈判后建交”原则,即在对方明确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前提下,同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际的建交磋商。
——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
(1)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
(2)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理念的发展,并简析其重大意义。(6分)
22.(2023·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 286.5 1 387.9
材料二 
——摘编自《伟大的十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
23.(2024·江苏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宣传画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3·福建福州期末)如图是新中国第一枚“国印”,镌刻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枚印章(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是人民政权的真实见证 D.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
解析 由材料“国印”中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可知,这是在赢得民族独立之后,我国建立起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人民政权的历史见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建立的政权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政权,而不是强调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国印”完成于1949年10月31日,与新中国成立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其对世界有重大意义,但是并不能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新纪元,十月革命标志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纪元,排除D项。
答案 C
2.(2023·江西九江期末)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解析 据材料“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政协能够代表人民,因此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机构尚未完善,排除A项;1949年的新政协只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并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并不是代议机关,排除D项。
答案 C
3.(2023·安徽马鞍山三模)下图是 1950年创作的宣传画《提高文化》。该作品(  )
A.展现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B.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贯彻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知识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基层扫盲,所以图中提高文化的倡导适应了国家发展需求,故选D项;1950年合作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A项;我国在三大改造之后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195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是1956年,和材料中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答案 D
4.(2023·湖南怀化二模)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在本质上造成了一个地租被农民平分完毕的小农经济与雄心勃勃的工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学者意在强调(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
解析 材料意在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后,个体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工业化所需的基础支撑,应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故选B项;土地改革后,自然经济已逐步瓦解,三大改造后土地公有制确立,标志着传统自然经济彻底走向解体,排除A项;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决定了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除D项。
答案 B
5.(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1950年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开始进行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粮食大调运旨在 (  )
A.支持抗美援朝 B.统一国家财经
C.稳定城乡市场 D.推进土改进程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50年春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大调运是为了应对新政权建立之初出现的物价上涨问题,以稳定城乡市场,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统一国家财经是对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方面的平衡,而与粮食调运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土改是将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属于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而调运粮食属于粮食这种产品的分配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所以粮食调运与土改进程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6.(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下图是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该年画反映了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
B.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D.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解析 据材料“1952年”可知,此时为过渡时期,《努力增产,保卫和平》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材料体现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并无经济困难的内容,排除A项;《努力增产,保卫和平》体现人们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能得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底,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7.(2024·贵州安顺联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  (  )
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
C.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可知,此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传统戏曲先后在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这一做法有助于其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契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形势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就此进行说明,排除B项;戏曲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 C
8.(2023·山东淄博二模)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苎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7年湖北省的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这反映了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证实了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工作已经完成,1953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1957年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53—1956年,经济领域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反映的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是在工业领域,排除C项。
答案 D
9.(2024·江苏南通检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为表明自己新的阶级立场,也纷纷脱下西装,换上中山装。不少服装店开办了改西装、长袍为中山装的业务,就连衡量裁缝手艺的标准也变为谁能做好中山装”,该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
A.1911—1915年
B.1924—192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解析 据材料“一些民族资产阶级……换上中山装”可知,1949—1956年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促使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1911—1915年间西装和中山装并行不悖,排除A项;1924—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转变政治立场,没有更换中山装,排除B项;1978—1992年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装再度流行起来,排除D项。
答案 C
10.(2024·安徽合肥联考)下图为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比例逐渐失调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持续推进
C.党内“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D.民众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布局发生显著变化,东部所占比例下降,而中西部比例上升,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布局重大调整的结果,故选B项;国民经济比例指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与材料东中西城市比重无关,排除A项;此时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城市分布的情况,与民众就业观念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3·河南新乡期末)据下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民族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大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54年少数民族的学生也能参与讨论宪法草案,可见此时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故选A项;材料所示为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并不能得出各民族空前团结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项;图片显示的是少数民族学生讨论宪法草案,而不是社会普法力度大,排除D项。
答案 A
12.(2023·河北承德期末)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这表明当时陈云(  )
A.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试图扩大私营企业的自主性
C.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
D.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解析 据材料“在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可知,陈云提出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故陈云主张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适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故选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其中企业自主权的变化,且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自主性才逐步放开,排除B项;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C
13.(2023·甘肃兰州期末)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论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这些论述(  )
A.旨在号召全党学习苏联体制经验
B.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D.有利于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解析 据材料“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可知,该内容是《论十大关系》中的政治方面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理顺了各方面的政治关系,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在吸取苏联建设教训后进行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且材料并未涉及苏联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954年宪法颁布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但材料中“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等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我国“一五”计划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1956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且材料选取的是政治关系而非经济关系,排除C项。
答案 D
14.(2023·江苏苏州三模)下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画作意在(  )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解析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工农站在腾空喷火的巨龙龙头上,展现了工农斗志昂扬的状态,再结合标语“为1959年生产更多更好的钢而奋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以宣传画的形式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故选B项;宣传画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建设热情,是“鼓励”不是“批判”,并且从宣传画上无法得出“违背经济规律”,排除A项;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这幅宣传画主要目的是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而不是侧重对于“双百”方针的响应,排除C项;这幅宣传画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展示出工业化的成就,而且“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排除D项。
答案 B
1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考)下图是创作于1959年的宣传画《春耕》,描绘了一个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春种的场景。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田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
B.描绘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美好愿景
C.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D.表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体制,材料中女拖拉机手进行春耕的宣传画表现出人们对于人民公社发展的美好希望,故选B项;材料宣传画中只有一个女拖拉机手,不能反映耕作机械化的实现,且不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为宣传画,只通过材料中一个女拖拉机手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
答案 B
16.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答案 C
17.(2023·山东威海期末)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50 1957 1960 1963
城市化率 11.18% 15.39% 19.75% 16.84%
A.“一五”计划的影响
B.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C.三线建设的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题干提及1950—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在1960年达到顶点后下降,其下降的原因是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放缓重工业、城市化的发展,故选D项;在“一五”计划的影响下,城市化率上升,不符合“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的逻辑,排除A项;“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在1959—1961年,但1957—1960年城市化率继续攀升,排除B项;三线建设发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逻辑不合,排除C项。
答案 D
18.(2024·安徽合肥联考)1966年4月,彭德怀看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写道:“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从侧面体现党和国家(  )
A.对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
B.根据八字方针调整工业
C.对经济客观规律的尊重
D.致力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6年,彭德怀的诗描绘了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繁忙而活跃的工作场景,展示了对三线建设的坚定信心和殷切期望,故选A项;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与三线建设无关,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国家大力推行的结果,且材料强调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与东西部发展的平衡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19.(2023·安徽安庆期末)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B.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在大西北地区,排除A项;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国际环境恶劣,环境并不安定,排除C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共产党员”的贡献,而非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
答案 B
20.(2023·云南昆明期末)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从1972年的10.38亿美元上升至1978年的50.79亿美元。中日贸易总额上升,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与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72年到1978年间,中日贸易总额上升,从中国方面看其原因是改善了与日本的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故选B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1979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奕訢上奏说:“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昔日允之为条约,今日行之为章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曾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不善,正赖此修约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清理外国在华资本及其他财产;采取适当方针处理外国在华宣传机关、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先谈判后建交”原则,即在对方明确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前提下,同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际的建交磋商。
——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
(1)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
(2)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理念的发展,并简析其重大意义。(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讨论修约问题”“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由固守条约到主动修约、由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到利用国际公法维护利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在华传播、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洋务派官员的推动等角度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和势力(或与西方国家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巩固民族民主革命成果、维护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变化:由固守条约到主动修约;由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到利用国际公法维护利权。
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洋务运动兴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洋务派官员的倡导。
(2)发展: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和势力(或与西方国家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意义: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
22.(2023·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 286.5 1 387.9
材料二 
——摘编自《伟大的十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现象予以阐释。
解析 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知,此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体现了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体现了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根据材料二中参加农业合作社户数和参加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占总农户的百分比可知,农业合作化发展迅速。农业合作化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两者体现了此时期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根据所学知识推动此时期工业化发展和农业合作化发展的原因有:1949年至1952年通过多项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同时此时期工业化的发展还有苏联对中国援助的影响。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 我国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农业合作化加快推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等。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3.(2024·江苏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宣传画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解析 首先,确定短文主题,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20世纪60 年代的宣传画,可以从符合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等角度提炼主题,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等。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角度进行详细描述。最后,围绕主题,描述其影响和意义,说明其所体现的价值。
答案 主题明确(标题):符合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主题即可。
时代背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调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内涵: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代化。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启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
宣传画:史料价值,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