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1:39:03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河北邢台检测)下图为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中工业企业始建年份分布图。据图可知(  )
A.对外战争是影响工业发展最重要因素
B.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发展较快
C.中国工业体系在时局稳定时有所完善
D.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流行
2.(2023·江苏泰州月考)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结束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国的巨大成就。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太平天国在推翻清王朝中起了决定作用
B.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有着继承关系
C.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目标、任务相同
D.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了主力军作用
3.(2023·山东东营期末)下图取自1908年的《江汉日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利用文娱手段搞政治宣传
B.顺应了世界宪政发展趋势
C.揭露了清末宪政的虚伪性
D.反映了民众支持晚清改革
4.(2023·北京海淀二模)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5.(2023·河南郑州联考)1911年10月17日《申报》指出,“革命军之布置可谓周密而有见信天下之能力”,清朝官兵“人心既去,兵力已消,财政又难,方针大乱,而心中又复疑虑日端,廷臣又复倾轧如故”。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长期准备
B.立宪运动导致清廷丧失民心
C.武昌起义成功具有历史必然性
D.共和政体建立成为社会潮流
6.(2023·江苏无锡期末)1912年2月9日《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将鹬蚌比作南北双方,旁边则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此漫画的寓意为(  )
A.南北议和,稳定政局
B.携手共建,民主共和
C.妥协退让,维护宪法
D.避免专制,捍卫成果
7.(2024·山西忻州联考)如表所示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落实分权制衡原则
C.阻止袁世凯称帝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8.(2023·江苏徐州期末)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9.(2024·河北石家庄检测)某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初步推动了近代中国从“王朝”到“国家”、从“革命”到“建设”、从“封闭”到“开放”、从“天下”到“世界”的初步转变。在此,该学者强调这场革命(  )
A.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B.体现了中国人民全面觉醒
C.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门
10.(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11.(2023·天津滨海模拟)宋教仁认为:“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从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这段话意在(  )
A.倡议议会斗争的政党政治
B.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舆论
C.批判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D.践行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
12.(2023·山东淄博期末)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星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武昌起义得到了积极响应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强身健体以巩固革命成果
D.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13.(2023·河南郑州期末)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和尚将军”,而教书的许寿裳被人称为“德漠克拉东”(民主的英文音译为德漠克拉西)。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 (  )
A.不同阶层的兴趣各不相同
B.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
C.北洋军阀遭到世人的蔑视
D.新文化成为时代潮流
14.(2023·湖南邵阳二模)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由此可推测湖南(  )
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
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
15.(2023·四川成都期末)“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16.(2024·河北衡水调研)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分为官督商办时代、外人兴业时代、国人兴业时代和自觉的发展期四个阶段。其中“自觉的发展期”是指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后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后
17.(2024·河北衡水调研)如图所示分别为1903年、1929年国内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受新式服装的影响
B.社会阶级观念淡化
C.男尊女卑观念松动
D.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18.(2023·湖北十堰期末)中山装采用翻领和立领两种形制,外观简洁大方,穿着宽松适体、活动方便,口袋多且容量大,其制作过程也不需要缚胸衬等纯手工精加工工艺。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 (  )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
C.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D.促进了服饰文化平等化、大众化
19.(2024·河北邢台检测)下表为《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孔子的文章篇数统计表(1915—1919)。表格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年代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篇数 70 66 50 37 25
A.辛亥革命的转型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20.(2024·山东潍坊检测)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上述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借儒学宣扬民主平等观念
B.坚持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方向
C.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D.促进了知识精英的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4·湖南怀化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故意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用读者来信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复王敬轩书》,驳斥了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等人利用活报剧的形式将这一问一答的书信给百姓们演出来,定名为《红楼钟声》。以下是《红楼钟声》的部分剧情:
王敬轩:贵刊名曰《新青年》,理当扶持大教,昌明圣道。然尔等却鼓吹新学,以狂吠之谈,致纪纲扫地,名教沦胥。贵刊诸子,岂犹以青年之沦于夷狄为未足,必欲使之违禽兽不远乎!?
记者:可笑!先生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一切罪恶完全归到本志所倡导的新文化上,实在是荒谬。我倒要问问,辛亥国变以前,扶持大教,昌明圣道那套老曲子已经唱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闹到朝政不纲、强邻虎视、国土沦丧的地步?
王敬轩:这……国之不昌,实乃西洋邪教所为,但贵刊对西洋邪说从不排斥,尔等同人编辑多为西教信徒,崇洋媚外,不失为尔等本性。
记者:本志记者并非西教信徒,本志所信仰和倡导的是陈独秀先生竖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这难道就不是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根本之道吗?
王敬轩:尔等提倡新学流弊甚多!特别是妇女,一入学堂,尤喜摭拾新学之口头禅,语以贤母良妻为不足学,以自由恋爱为正理,以再嫁失节为当然,甚至,剪发髻,曳革履,高视阔步,恬不知耻!
记者: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
——摘编自龙平平《觉醒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2.(2023·江苏苏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遍布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所有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成因。(8分)
23.(2023·河北衡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河北邢台检测)下图为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中工业企业始建年份分布图。据图可知(  )
A.对外战争是影响工业发展最重要因素
B.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发展较快
C.中国工业体系在时局稳定时有所完善
D.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流行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时期工业发展较快,故选B项;从图中,无法得出战争是影响工业发展最重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没有中国工业体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流行,排除D项。
答案 B
2.(2023·江苏泰州月考)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结束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国的巨大成就。对其正确的理解是(  )
A.太平天国在推翻清王朝中起了决定作用
B.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有着继承关系
C.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目标、任务相同
D.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了主力军作用
解析 据材料“如果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扫荡予以清政府的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推翻清王朝,结束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国的巨大成就”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选B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在推翻清王朝中没有起到决定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可能相同,排除C项;据所学,辛亥革命运动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参与有限,排除D项。
答案 B
3.(2023·山东东营期末)下图取自1908年的《江汉日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利用文娱手段搞政治宣传
B.顺应了世界宪政发展趋势
C.揭露了清末宪政的虚伪性
D.反映了民众支持晚清改革
解析 据题干时间(1908年)可知,该漫画出现在清末新政时期,据漫画中“庶政公诸舆论考察宪政”可知,从名义上来讲,该电光影戏是希望政府的政策及方针要向社会公开并广泛听取民意,但是依据“咨议局宪政编查自治会”可知,该电光影戏是由宪政咨议局所审查通过,再结合所学(清末新政)可知,该漫画揭示出清末新政的虚伪性,即假维新、伪变法,故选C项;据“电光影戏”可知,该漫画是清政府利用文娱手段来宣传变法,但这是问题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顺应了世界宪政发展趋势,即“庶政公诸舆论考察宪政”,但是并不能概括“咨议局宪政编查自治会”的本质,排除B项;该漫画仅是代表《江汉日报》对清末新政的看法,并不能代表“民众”,排除D项。
答案 C
4.(2023·北京海淀二模)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派兵镇压,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条约取得内河航运权等权益,其势力便已经开始深入内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潮便已经兴起,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5.(2023·河南郑州联考)1911年10月17日《申报》指出,“革命军之布置可谓周密而有见信天下之能力”,清朝官兵“人心既去,兵力已消,财政又难,方针大乱,而心中又复疑虑日端,廷臣又复倾轧如故”。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长期准备
B.立宪运动导致清廷丧失民心
C.武昌起义成功具有历史必然性
D.共和政体建立成为社会潮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革命军的布置周密,清朝官兵受到了很多困扰,其中包括民心、兵力、财政等,因此武昌起义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故选C项;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长期准备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A项;立宪运动导致清廷丧失民心,是清朝官兵受到困扰的原因之一,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B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6.(2023·江苏无锡期末)1912年2月9日《神州日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将鹬蚌比作南北双方,旁边则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此漫画的寓意为(  )
A.南北议和,稳定政局
B.携手共建,民主共和
C.妥协退让,维护宪法
D.避免专制,捍卫成果
解析 据材料可知,漫画体现了南北对峙之时,西方列强和日本在旁边虎视眈眈,反映了当时外国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但南北却依然处于对峙状态,侧面体现了作者呼吁尽快实现议和,从而实现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项;1912年初中华民国已经成立,民主共和制度已经建立,排除B项;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当时还谈不上避免专制,且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7.(2024·山西忻州联考)如表所示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确立君主立宪制  
B.落实分权制衡原则
C.阻止袁世凯称帝
D.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 解读表格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很多条款限制了大总统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袁世凯即将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这些条款,故选D项;中华民国属于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B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当时制定这些条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政独裁,而不是防止其称帝,排除C项。
答案 D
8.(2023·江苏徐州期末)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解析 据材料“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可知,这场革命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维新变法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排除D项。
答案 A
9.(2024·河北石家庄检测)某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初步推动了近代中国从“王朝”到“国家”、从“革命”到“建设”、从“封闭”到“开放”、从“天下”到“世界”的初步转变。在此,该学者强调这场革命(  )
A.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B.体现了中国人民全面觉醒
C.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各种变化都是初步转变,没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因此,这场革命仅是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门,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排除A项;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全面觉醒,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D
10.(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解析 漫画中地球上有“立宪”“共和”与“专制”三个词,猴子已经跑过“立宪”“共和”的位置,正在跑向“专制”,漫画家借此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已经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即图中持五色旗的猴子)曾经通过支持立宪和共和而获得权力,但是绕圈子跑动的结果预示正在走向“专制”,寓意当时的中国在向民主化的政治转型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故选A项;图中的猴子代表的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专制势力的代表,所以漫画是讽刺袁世凯借民主共和的旗帜来行专制之实的目的,所以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B项;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5年袁世凯打算复辟帝制的前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君主立宪的追求在戊戌维新之后就失败了,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袁世凯本身并不支持资产阶级倡导的君主立宪,排除D项。
答案 A
11.(2023·天津滨海模拟)宋教仁认为:“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从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这段话意在(  )
A.倡议议会斗争的政党政治
B.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舆论
C.批判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D.践行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
解析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坚定的拥护者,他积极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度,效仿美国的政治体制,即议会制总统制,材料“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则表明宋教仁倾向于利用政党政治去进行斗争,故选A项;袁世凯复辟制造舆论是“尊孔复古”,材料中的政党斗争并不针对封建思想,即不是进行舆论上的反击,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和国民党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三权分立要体现立法、司法和行政,但材料没有体现三权中的任何一个,排除D项。
答案 A
12.(2023·山东淄博期末)下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星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武昌起义得到了积极响应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强身健体以巩固革命成果
D.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解析 据材料“五色旗”“九星旗”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该图隐喻强身健体来维护革命的成果,故选C项;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展,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排除D项。
答案 C
13.(2023·河南郑州期末)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和尚将军”,而教书的许寿裳被人称为“德漠克拉东”(民主的英文音译为德漠克拉西)。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 (  )
A.不同阶层的兴趣各不相同
B.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
C.北洋军阀遭到世人的蔑视
D.新文化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冯玉祥信仰基督教,唐生智信仰佛教,许寿裳笃信西方民主,这说明民国时期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故选B项;材料强调民国时期思想和信仰的多元,而非兴趣不同,排除A项;许寿裳不属于北洋军阀,排除C项;唐生智信仰佛教不属于新文化,排除D项。
答案 B
14.(2023·湖南邵阳二模)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由此可推测湖南(  )
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
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
解析 据材料“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可知,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央对湖南的控制最弱,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湖南的控制”情况,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湖南与中央的政治关系,但无法体现湖南与中央的经济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湖南与中央的关系,而不是在强调其政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可知,材料强调湖南与中央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无法直接体现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3·四川成都期末)“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解析 据材料“总统皇帝同时在”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其后发生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出现了总统皇帝同在的局面,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故选B项;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推行剪辫易服,但移风易俗无法解释材料中总统皇帝同在的局面,排除A项;“府院之争”是段祺瑞与黎元洪的争斗,引发的是政治混乱,而非思想混乱,排除C项;皇帝总统同时在的“府院之争”发生时,袁世凯已经去世,排除D项。
答案 B
16.(2024·河北衡水调研)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分为官督商办时代、外人兴业时代、国人兴业时代和自觉的发展期四个阶段。其中“自觉的发展期”是指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后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后
解析 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期,因此,辛亥革命后是民族工业自觉的发展期,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是官督商办时代,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后是外人兴业时代,排除B项;清末新政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因此,国人兴业时代是清末新政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17.(2024·河北衡水调研)如图所示分别为1903年、1929年国内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受新式服装的影响
B.社会阶级观念淡化
C.男尊女卑观念松动
D.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解析 据漫画可知,1903年男坐女站,1929年女坐男站,反映了男尊女卑观念松动,故选C项;服装的变化只是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两幅漫画都是夫妻合照,无法体现社会阶级,排除B项;共和理念属于政治思想,而材料主旨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 C
18.(2023·湖北十堰期末)中山装采用翻领和立领两种形制,外观简洁大方,穿着宽松适体、活动方便,口袋多且容量大,其制作过程也不需要缚胸衬等纯手工精加工工艺。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 (  )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
C.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D.促进了服饰文化平等化、大众化
解析 据材料“穿着宽松适体、活动方便,口袋多且容量大”以及 “不需要纯手工精加工”可知,中山装适合普通民众,有利于促进服饰文化平等化、大众化,故选D项;材料只是呈现了中山装的服饰特点,并没有说明中山装是西方社会风气的表现,排除A项;中山装确实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但材料侧重点在于其“活动方便……不需要精加工”等特点,排除B项;中山装的四个口袋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义、廉、耻”的象征意义,但材料强调的是其形制与制作特点,而非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排除C项。
答案 D
19.(2024·河北邢台检测)下表为《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孔子的文章篇数统计表(1915—1919)。表格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年代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篇数 70 66 50 37 25
A.辛亥革命的转型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5年后有关孔子的文章篇数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缘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批判传统思想,故选B项;1915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1917年后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传到中国,排除D项。
答案 B
20.(2024·山东潍坊检测)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之真面目及真价值彰显出来。上述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借儒学宣扬民主平等观念
B.坚持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方向
C.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D.促进了知识精英的思想解放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于剔除传统文化糟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新发展,且材料并未提及民主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并未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精英的思想解放,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4·湖南怀化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故意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用读者来信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复王敬轩书》,驳斥了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等人利用活报剧的形式将这一问一答的书信给百姓们演出来,定名为《红楼钟声》。以下是《红楼钟声》的部分剧情:
王敬轩:贵刊名曰《新青年》,理当扶持大教,昌明圣道。然尔等却鼓吹新学,以狂吠之谈,致纪纲扫地,名教沦胥。贵刊诸子,岂犹以青年之沦于夷狄为未足,必欲使之违禽兽不远乎!?
记者:可笑!先生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一切罪恶完全归到本志所倡导的新文化上,实在是荒谬。我倒要问问,辛亥国变以前,扶持大教,昌明圣道那套老曲子已经唱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闹到朝政不纲、强邻虎视、国土沦丧的地步?
王敬轩:这……国之不昌,实乃西洋邪教所为,但贵刊对西洋邪说从不排斥,尔等同人编辑多为西教信徒,崇洋媚外,不失为尔等本性。
记者:本志记者并非西教信徒,本志所信仰和倡导的是陈独秀先生竖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这难道就不是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根本之道吗?
王敬轩:尔等提倡新学流弊甚多!特别是妇女,一入学堂,尤喜摭拾新学之口头禅,语以贤母良妻为不足学,以自由恋爱为正理,以再嫁失节为当然,甚至,剪发髻,曳革履,高视阔步,恬不知耻!
记者: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
——摘编自龙平平《觉醒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指出材料观点,如:在论战中,王敬轩罗织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新青年》记者对王敬轩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然后进行评析,可以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进行。
如:从背景方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这一背景下,有了钱、刘二人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和《复王敬轩书》,有了北大《新青年》的《红楼钟声》。从内容看,《新青年》记者代表主张新文化的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特别是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王敬轩代表复古派,不愿舍弃旧文化,固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主张旧文学,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从影响上看,《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实际上是钱、刘二人演出的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把问题引向深入,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当时的新旧之争,说到底,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是农耕社会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答案 示例
评析:在论战中,王敬轩罗织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新青年》记者对王敬轩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这一背景下,有了钱、刘二人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和《复王敬轩书》,有了北大《新青年》的《红楼钟声》。
《新青年》记者代表主张新文化的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特别是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王敬轩代表复古派,不愿舍弃旧文化,固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主张旧文学,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
《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实际上是钱、刘二人演出的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把问题引向深入,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当时的新旧之争,说到底,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是农耕社会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22.(2023·江苏苏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遍布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所有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市、镇民众关心党派问题。1912年5月,共和党成立不到半年,其总部所办理党证已有六万张左右(不含支、分部自制党证)。同盟会更是“一日附者率数千”。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主法治发展的表现及其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成因。(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当时开办的法律学校共有67所,遍布除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之外的所有省份。法律书籍出版物总共近百种”得出,法律学校和法律出版物增多;据材料一“《申报》《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关此类书籍的广告随处可见”得出,社会舆论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上升;据材料一“围绕总统制度、内阁制度的争论也经常在许多报刊上激烈展开”得出,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第二小问意义,民国本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民国初年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能够加速封建制度灭亡的过程,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民主法治的建设产生的直接作用就是推动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当时的中国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民主法治建设则有利于民主和法治思想的传播,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也能使人们改变重农轻商的观念,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弊端,据材料二“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得出,某些政客缺乏党德、政德;存在贿选和胁迫等现象;据材料二“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得出,议员群体中资产阶级比例较小(旧官僚、士绅投机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成因,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而封建传统又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较为薄弱,且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共同打击中国的统治,使得资本主义经济难以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加上辛亥革命的成果有限,人们的思想启蒙并不彻底,使得民主和法治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
答案 (1)表现:法律学校和法律出版物增多;社会舆论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上升;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意义: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进程;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弊端:某些政客缺乏党德、政德;存在贿选和胁迫等现象;议员群体中资产阶级比例较小(旧官僚、士绅投机现象严重)。
成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北洋军阀推行独裁统治;封建传统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思想启蒙有待深入。
23.(2023·河北衡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 据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得出,论题为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首先阐述进步性,在进步性方面可以从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确立三民主义、与立宪派论战、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说明;在保守性方面,可以从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不彻底、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出现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斗争目标没有指向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
阐述:辛亥革命前,具有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建立,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革命派通过发行报刊、与立宪派(保皇派、维新派)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并建立共和制度绝非历史偶然。但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并不彻底,清帝逊位后仍保留称号,受到优待,各地的革命政权也往往为旧官僚、立宪派所把持,为此后长期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辛亥革命在广大群众受到广泛的新思想洗礼之前就完成了政体的转换,这导致民国初年的共和制虚有其表,各地的军阀也假借西方民主的部分概念,欺骗民众以行专制之实。辛亥革命也未将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人民的历史任务。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革命成果为封建军阀所窃取,使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辛亥革命存在暴力与妥协的双重面孔”“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激烈场面与对民权主义冷淡态度并存的双重面孔”等角度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