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1:40:38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是为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效果,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禁军定期轮流换防,禁军属于军队,而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武将权力的抑制,没有体现对文官的尊崇,排除B项;据材料“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可知,这些举措是对禁军的约束,不能遏制藩镇势力,藩镇势力主要通过崇文抑武来遏制,排除C项。
答案 D
2.(2023·江西吉安期末)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
A.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
B.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C.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
D.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解析 科举取士相对公平公正,两宋时期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政治体制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已经相当成熟、完备,故选C项;唐朝贵族政治体制终结,科举制成为提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两宋时期士大夫政治体制的最终确立并不是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影响其确立的因素有经济发展、科举制发展、两宋国策等,排除B项;分化事权是两宋时期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并不是士大夫政治体制最终确立的原因,排除D项。
答案 C
3.(2023·福建泉州期末)北宋初年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这一举措(  )
A.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B.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确保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可知,节度使的权力受到削弱,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故选A项;藩镇割据的基础之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所以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宋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但不能说是确保了,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题意反映了中央集权措施,不能说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
答案 A
4.(2023·广西百色期末)宋人笔记《朝野类要》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由殿前马步三司轮差,陪同来使,射于玉津园,如果获胜会有“金带、升转官资之赏”。这表明,宋朝玉津园“宴射”(  )
A.深受官僚阶层的欢迎
B.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
C.反映社会尚武的精神
D.体现了耕战结合的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可知,宋朝玉津园“宴射”为民族交流所设,故选B项;A项官僚阶层不符题意,C项社会尚武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 B
5.(2024·贵州毕节联考)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全力裁减开支    
B.重视改善吏治
C.推行重农抑商
D.重在增加赋税
解析 由材料“增设发运使”“大量裁减州郡役人”“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可知,这些举措包括设官、废除陋规、奖励官员等,说明王安石变法重视改善吏治,故选B项;材料中增设发运使不属于全力裁减开支,这属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田水利法、免役法都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但不能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主张“民不加赋”,排除D项。
答案 B
6.(2023·云南大理期末)公元920年,辽太祖下令创制契丹大字,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不吕参考汉字形制,增减笔画,经半年创出契丹大字3 000余字,后颁行全国。这反映出辽国(  )
A.境内民族交融加强
B.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C.注重吸收汉族文化
D.推行文化强国的政策
解析 辽国官员在“参考汉字形制”及“增减笔画”的基础之上,创制了契丹大字,这反映出辽国注重吸收汉族文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辽国官员吸收汉族文化,创制出契丹大字,并没有述及其国内“民族交融”问题,排除A项;辽与北宋对峙,而不是“南宋”,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辽国创制契丹大字,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统治者通过文化来实现“强国”目的,排除D项。
答案 C
7.(2024·安徽阜阳月考)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废除中原王朝唐朝、宋朝给他先辈的赐姓,“自号嵬名吾祖”,并要求其他大贵族也回归党项姓氏。上述举措(  )
A.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
B.削弱了贵族势力
C.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
D.打击了门阀士族
解析 据材料“并要求其他大贵族也回归党项姓氏”可知,李元昊意图通过强化党项民族姓氏来增强党项民族的民族认同,以便增强统治集团的内在凝聚力,故选A项;要求其他大贵族回归党项姓氏有利于增强贵族的统治权威,使贵族更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可,排除B项;回归党项姓氏不符合封建化的趋势,不利于提升本民族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门阀士族主要存在于魏晋隋唐时期,党项属于少数民族政权,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较弱,排除D项。
答案 A
8.(2023·江苏苏州期中)大定二十一年(1182)正月,金世宗曾对宰臣说:“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栽种),取租而已。”该现象(  )
A.改变了封建剥削方式
B.有利于民族交融
C.背离了因俗而治政策
D.实现了政权认同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材料提到山东等地实行猛安谋克,民户自己不进行农业生产,而是将土地租给汉人生产收取租金,这说明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鼓励百姓平时进行农耕,这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故选B项;收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对进入中原的金人实行的战时作战,平时耕作的一种制度,顺应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现象可见一些金人并未严格执行猛安谋克制,并未实现政权认同,排除D项。
答案 B
9.(2024·安徽合肥联考)“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民族歧视突出
B.摒弃草原旧俗
C.沿袭唐宋官制
D.汉化程度加深
解析 据材料可知,金朝统治者对“五德终始”学说已有所了解,并采用“五德终始”学说来构建本朝合法性,说明当时金朝汉化程度加深,故选D项;材料强调金朝统治者采用汉人的“五德终始”学说,这是民族交融的体现,与民族歧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金朝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但并无摒弃草原旧俗的信息,排除B项;“五德终始”学说不属于官制,排除C项。
答案 D
10.有学者认为,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的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由此可知(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解析 据材料可知,行省制度虽名称是汉制,但实则渊源于金朝和蒙古制度,体现了行省制度传承有其渊源,故选D项;行省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反映的是制度来源,不强调其作用,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属于机构设置,不属于治国方略,且材料不强调军政因素,排除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只用于管理民族地区,不强调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排除C项。
答案 D
11.(2023·广东东莞期末)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通过职业固定分类的方式建立户籍制度,以便国家强化对不同职业身份人群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户籍制度严格限制职业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民文化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他是商品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排除C项;元朝的户籍制度并不会因为民族身份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强化人身控制,不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3·福建龙岩期末)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立机构配备翻译人员有利于吸引域外人员,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是为域外人员提供便利,域外人员的到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未构成威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会同馆也是由元朝政府设立是官方机构,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贡贸易的变革,排除C项。
答案 D
13.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  )
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
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解析 据材料可知,蒙古人采用汉人取名习惯,接受汉人习俗,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蒙古语言文字和使用蒙古名字,这体现了汉族与蒙古族互相学习对方文化,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选D项;蒙古族封建化进程是蒙古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但与材料中汉人学习蒙古文化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元朝建立时,统治者便接受汉族文化,但其与材料中汉族学习蒙古文化无关,信息表达不全,排除B项;汉人学习蒙古文化不代表其接受蒙古统治,排除C项。
答案 D
14.元代中后期,元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末农民起义军不断占据浙西、浙东海道以获取物资。由此可知,元代后期(  )
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南粮北运出现困难
C.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D.区域之间贸易兴盛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大都物资仰给于江南,但农民起义军不断占据海道,南粮北运出现困难,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已完成,排除A项;农民起义军不断占据浙西、浙东海道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不准确,排除C项;区域之间贸易兴盛是在明清之际,排除D项。
答案 B
15.(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简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解析 宋朝时适于南方水田劳作的工具被大量使用,且占城稻作为新的品种被引进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的推广,都使得南方农业得以更好发展,从而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故选A项;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农作物品种都可以增加农业产量,但并不会促使劳作方式转变,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得以改善,这有利于南方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但与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无关,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于原始社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16.(2024·江西南昌调研)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漠北粮仓”或“天下粮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稻麦复种的推广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民族交融的推动
解析 元朝时期,岭北行省作为北方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粮食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产量大幅提高,这是由于边民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得益于民族交融,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岭北行省粮食生产及其产量的大幅提高,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稻麦复种制适用于气候条件好、光照和水源充足的南方,不适用于岭北行省,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7.(2023·福建厦门期末)宋以前,士人人际网络的建构主要围绕两条标准,“一曰婚,二曰宦”。宋代文集与方志记载的士人交游形式则多为同乡会、同年会、同甲会、耆英会等。这折射出宋代(  )
A.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
B.官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C.朝廷对社会控制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影响到人际网络的建构,折射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士人的交游形式,无法判断官僚队伍的情况,排除B项;宋代专制集权加强,但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只是相对松弛,并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朝廷对士人交游的管控情况,无法进行判断,排除C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士人群体交游的情况,没有其他社会群体的情况,无法作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的判断,排除D项。
答案 A
18.(2024·安徽合肥联考)朱熹曾比较过“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他明确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理学对儒学摒弃和创新
B.“四书”直接显示圣人之道
C.理学思想完全来源于“四书”
D.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
解析 材料中朱熹把“四书”比喻为“熟饭”,意为可以直接吃,意味着“四书”所蕴含的圣人之道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其他经典虽然也蕴含着圣人之道,却是“打禾为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后才可吃,意为圣人之道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故选B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理学思想还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排除C项;朱熹是在比较“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并没有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排除D项。
答案 B
19.(2023·天津滨海期末)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打破坊市界限
B.商品经济发展
C.高雅文化消失
D.国家疆域扩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官员和富商作为高雅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定居的城市引领了文化发展的潮流,侧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倾向的影响,而市民阶层壮大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宋朝时期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这一现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高雅文化的市民化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雅文化出现了市民化的特征,但并未消失,排除C项;宋朝时期国家疆域并未扩大,元朝时期国家疆域扩大,排除D项。
答案 B
20.宣和五年(1123),擅长书画的徐兢作为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负责记录这次国事活动的各项事宜,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这部书中记述的史实有(  )
A.从严格限定区域的市中置办了物品
B.乘坐已使用指南针的海船
C.归国时带回来许多精美珐琅彩瓷器
D.打开了中朝两国友谊大门
解析 宣和五年(1123)处于北宋时期,当时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因此《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有关于“乘坐已使用指南针的海船”方面的记述,故选B项;北宋已经打破了坊市界限,所以当时已经没有严格限定区域的市了,排除A项;珐琅彩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朝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经联系密切,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湖南浏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根据材料一“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等可知,宋代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第二小问社会影响,根据材料一“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可知,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拥有迁移的自由”等可知,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而非地主的私属”“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等可知,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得到发展”可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发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官府对商业的限制适当放宽,这些都推动宋代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变动,根据材料二“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允许商贾……应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贱商观念改变(或商人地位提升);根据材料二“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婚姻以财产为基础(或婚姻论财);根据材料二“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第观念淡化。第三小问影响因素,结合宋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可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社会阶层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观念的变动。
答案 (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
社会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主要原因:农业经济发达;官府放宽商业限制。
变动:贱商观念改变(或商人地位提升);婚姻以财产为基础(或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
影响因素:政府政策、社会阶层变动、经济发展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可得,政府主导修筑;根据材料“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可得,网络覆盖面广;根据材料“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可得,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根据材料“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可得,驿站形式多样;根据材料“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可得,交通工具类型多样;根据材料“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可得,服务范畴细化。第二小问深层次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元代驿传制度是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因而深层次问题是构建与“大一统”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元代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之一是设立行省制度。依据所学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可知,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修筑;网络覆盖面广;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驿站形式多样;交通工具类型多样;服务范畴细化。
深层次问题:构建与“大一统”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
(2)示例
举措:设立行省制度。
理由: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3.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材料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选取角度,根据材料“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可知,宋韵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其次结合角度选史实,从原因、影响等多维度阐述自己的理解。最后,从整个宋韵文化的角度总结提升。
答案 示例一: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史实);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特质)。
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
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
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二: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史实);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
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
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
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2.(2023·江西吉安期末)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
A.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
B.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C.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
D.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3.(2023·福建泉州期末)北宋初年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这一举措(  )
A.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B.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确保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2023·广西百色期末)宋人笔记《朝野类要》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由殿前马步三司轮差,陪同来使,射于玉津园,如果获胜会有“金带、升转官资之赏”。这表明,宋朝玉津园“宴射”(  )
A.深受官僚阶层的欢迎
B.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
C.反映社会尚武的精神
D.体现了耕战结合的观念
5.(2024·贵州毕节联考)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全力裁减开支    
B.重视改善吏治
C.推行重农抑商
D.重在增加赋税
6.(2023·云南大理期末)公元920年,辽太祖下令创制契丹大字,耶律鲁不古和耶律突不吕参考汉字形制,增减笔画,经半年创出契丹大字3 000余字,后颁行全国。这反映出辽国(  )
A.境内民族交融加强
B.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C.注重吸收汉族文化
D.推行文化强国的政策
7.(2024·安徽阜阳月考)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废除中原王朝唐朝、宋朝给他先辈的赐姓,“自号嵬名吾祖”,并要求其他大贵族也回归党项姓氏。上述举措(  )
A.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
B.削弱了贵族势力
C.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
D.打击了门阀士族
8.(2023·江苏苏州期中)大定二十一年(1182)正月,金世宗曾对宰臣说:“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栽种),取租而已。”该现象(  )
A.改变了封建剥削方式
B.有利于民族交融
C.背离了因俗而治政策
D.实现了政权认同
9.(2024·安徽合肥联考)“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民族歧视突出
B.摒弃草原旧俗
C.沿袭唐宋官制
D.汉化程度加深
10.有学者认为,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的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由此可知(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11.(2023·广东东莞期末)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2.(2023·福建龙岩期末)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13.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  )
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
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14.元代中后期,元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末农民起义军不断占据浙西、浙东海道以获取物资。由此可知,元代后期(  )
A.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南粮北运出现困难
C.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D.区域之间贸易兴盛
15.(2023·内蒙古包头期末)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简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16.(2024·江西南昌调研)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漠北粮仓”或“天下粮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稻麦复种的推广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民族交融的推动
17.(2023·福建厦门期末)宋以前,士人人际网络的建构主要围绕两条标准,“一曰婚,二曰宦”。宋代文集与方志记载的士人交游形式则多为同乡会、同年会、同甲会、耆英会等。这折射出宋代(  )
A.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
B.官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C.朝廷对社会控制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8.(2024·安徽合肥联考)朱熹曾比较过“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他明确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理学对儒学摒弃和创新
B.“四书”直接显示圣人之道
C.理学思想完全来源于“四书”
D.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
19.(2023·天津滨海期末)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打破坊市界限
B.商品经济发展
C.高雅文化消失
D.国家疆域扩大
20.宣和五年(1123),擅长书画的徐兢作为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负责记录这次国事活动的各项事宜,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这部书中记述的史实有(  )
A.从严格限定区域的市中置办了物品
B.乘坐已使用指南针的海船
C.归国时带回来许多精美珐琅彩瓷器
D.打开了中朝两国友谊大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湖南浏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设驿站,窝阔台时正式建立驿站制度。忽必烈定都大都后,驿站制度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据《经世大典》记载,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驿路东通奴儿干之地,北通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驿站有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辽东黑龙江下游则置狗站,用狗拉雪橇行于冰雪之上。1289年设立杭州到泉州的海站……元政府特设站户,有一定的免税特权,用以维持驿站运行。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大部分由站户负担。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用以传递军政机要文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为解决上述深层次问题所采取的其他举措,并说明理由。(8分)
23.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材料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