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安徽合肥月考)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 354 030 茶叶 9 317 992
印度棉 6 563 124 生丝 2 052 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 116 873 杂货 1 669 644
珠宝 751 455 珠宝 8 974 776
上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B.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C.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D.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2.(2024·山西临汾质检)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剿夷”。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剿”到“抚”的转变。这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3.《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舆论导向
D.清廷放松了对大众传媒控制
4.(2023·山东德州期末)下图所示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目录摘编。由此可见,编者( )
卷一筹海篇一议守上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筹海篇三议战筹海篇四议款卷三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汉魏唐西域沿革图总叙 亚细亚州各国图奥大利亚及各岛图卷四利未亚州(非洲)各国图《四州志》英吉利分部图亚墨利加州(美洲)各国图弥利坚国全图
A.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
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强调加强中外地理对比
D.要求破除传统天下观念
5.(2024·湖南长沙月考)晚清徐继畬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6.(2023·湖南长沙期末)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是允许甚至保护商业的存在的;但定都天京后的初期,太平天国对天京及其后陆续占领的一些重要城邑(如扬州、镇江、苏州、杭州),则采取了废止商业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加剧对华经济侵略
B.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
C.天京事变后的政策调整
D.恢复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
7.(2023·四川泸州期末)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8.(2024·辽宁鞍山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
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9.(2024·山东潍坊检测)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运动重心不断变化,从“剿发捻”到“御外侮”,从“造炮制船”到“觅制器之器”,从军用到民用,从“求强”到“求富”,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反映清政府( )
A.缺乏国家振兴的整体规划
B.坚持封闭保守的外交观念
C.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任务
D.未能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
10.(2024·湖南长沙月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
B.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11.下图为《点石斋画报》所载“计本火牛图”,描绘了进入朝鲜作战的清军“在百余头牛的双角上缚火把,驱使牛群冲向倭寇阵地……当倭寇拼命向火牛开枪时,我军已从敌后发动攻击,倭寇大败而逃”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军在甲午战争陆战中获胜
B.军民合作反侵略的爱国精神
C.报刊迎合民众对战争的想象
D.洋务运动提升了清军战斗力
12.(2023·云南楚雄期末)1899年2月,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中国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13.(2024·河南洛阳测试)百日维新时,改试策论、废八股文,“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至清廷废科举,有外人观察说:“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废科举延续了晚清政权
B.近代化转型成为社会共识
C.维新改制缺乏社会基础
D.社会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
14.(2024·广西柳州摸底)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诸文,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培植近代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和“德行仁义”。这说明严复( )
A.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涵
B.旨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C.侧重倡导变法的务实之风
D.主张改造国民思想以救亡图存
15.(2024·河南郑州调研)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曾说:康有为与光绪帝最终失败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实现,而是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对这一言论解释合理的是( )
A.维新变法获得了西方舆论的同情
B.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
C.西方列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
D.戊戌维新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16.(2024·安徽芜湖联考)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提道:“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B.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
D.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17.(2024·河北沧州监测)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央权力的下移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八国联军的侵略
18.(2024·山西大同质检)1900年5月,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在奏折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随即,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甚至要“邻右同坐”,实行株连。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寻求缓和与列强的关系
C.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D.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
19.(2023·重庆万州期末)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自守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20.(2023·广东汕头期中)《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四川成都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895年5月,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朝廷下令克期精炼陆军,并下令军队一律改习洋操。6月中旬,康有为呈递《停弓刀石武试改兵校折》,建议先于京津,遍于各省,小学、大学次第备置课程功课仿照德国、日本;并考虑将过去的武试举人一律送进这类学校学习。同时,派遣强健才武有志学生就学于德国、日本军校。之后,光绪帝连发上谕具体实施曾、康两人的上奏方案。对于军械枪炮的购置或自造,也应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撤销督办军务处,袁世凯指挥的新建陆军改由直隶总督节制;同意各省绿营练勇认真裁并,汰弱留强;同意八旗、满洲、蒙古等旧有军队以不同方式改习洋枪,刷新精神,摒除积习。还命令各省将军、督抚和学校提出具体办法,利于军事人才选拔;各省筹拨经费,添设海军、筹造军舰。因时间急迫,改革并未取得实际效果,但开启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方向。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宗彦、康有为的军事改革主张得到清政府接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日维新期间军事改革的特点。(8分)
22.(2024·山东济南摸底)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摘编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
(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摘编自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地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摘编自《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1)分析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8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6分)
23.(2024·安徽合肥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开平煤矿
图2 开平矿务局股票
注:图2股票右侧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召集股银120万两,分作12万2千股……”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安徽合肥月考)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 354 030 茶叶 9 317 992
印度棉 6 563 124 生丝 2 052 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 116 873 杂货 1 669 644
珠宝 751 455 珠宝 8 974 776
上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
B.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C.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D.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英国的工业品和鸦片贸易的货值超过了中国的手工业品和奢侈品,尤其是鸦片贸易为英国赚取了巨额利润,这说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逐渐失去,英国不断扩大鸦片贸易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使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风险,故选D项;英国对华贸易最大优势是鸦片贸易和手工制品的杂货,二者均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鸦片贸易的扩大会加剧白银的外流,导致银贵钱贱,降低中国社会商品购买力,排除B项;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缺乏对贸易的内在动力,使中英两国贸易缺乏互补性,排除C项。
答案 D
2.(2024·山西临汾质检)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剿夷”。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剿”到“抚”的转变。这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解析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员对英军由“无一例外主张‘剿夷’”到出现分化——林则徐等获罪、裕谦等殉国,其他如琦善等转而主张“抚”,高高在上的天朝体制受到打击,故选A项;“彻底终结”不符合史实,应为“受到冲击”,排除B项;“实现平等”不符合史实,《南京条约》后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排除C项;当时,中国外交政策并不成熟,排除D项。
答案 A
3.《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舆论导向
D.清廷放松了对大众传媒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防止国内情报的泄露,禁止向英国人递送《京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已经攫取了《京报》的派发权,这体现了清政府信息主权的丧失,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京报》的内容不由英国人编写,排除C项;《京报》并非大众传媒,排除D项。
答案 B
4.(2023·山东德州期末)下图所示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目录摘编。由此可见,编者( )
卷一筹海篇一议守上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筹海篇三议战筹海篇四议款卷三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汉魏唐西域沿革图总叙 亚细亚州各国图奥大利亚及各岛图卷四利未亚州(非洲)各国图《四州志》英吉利分部图亚墨利加州(美洲)各国图弥利坚国全图
A.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
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强调加强中外地理对比
D.要求破除传统天下观念
解析 据表格目录可知,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谈到了“筹海”(卷一、卷二)及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卷三、卷四),再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魏源比较重视维护国家的海疆安全问题,故选A项;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在题干表格目录中并没有涉及该项内容,排除B项;魏源虽然在《海国图志》目录中提到了世界主要地区的地理状况,但是并没有将其与中国地理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要求破除传统天下观念,且魏源对世界形势有所了解但有限,仍然受传统天下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A
5.(2024·湖南长沙月考)晚清徐继畬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解析 据材料“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可知,徐继畬认识到当时世界大势的变化,但他却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解释这种变化,这表明他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来“开眼看世界”,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思想,且“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排除B项;当时中国人包括开明的士大夫都没有完全摒弃“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徐继畬认识到世界大势的变化,但并没有抨击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
答案 A
6.(2023·湖南长沙期末)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是允许甚至保护商业的存在的;但定都天京后的初期,太平天国对天京及其后陆续占领的一些重要城邑(如扬州、镇江、苏州、杭州),则采取了废止商业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加剧对华经济侵略
B.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
C.天京事变后的政策调整
D.恢复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
解析 据材料分析可知,太平天国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商业政策,其中天京等重要城邑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主要交战区,因此在建立政权初期需要严格管控城邑,故而这一地区废止了商业,反映出太平天国这一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故选B项;西方经济侵略是加强商品输出,而太平天国禁止国内商业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排除A项;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年,而材料是1853年定都天京后的初期,排除C项;废止商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排除D项。
答案 B
7.(2023·四川泸州期末)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武装,走出了大量高官,反映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汉族地主实力上升,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涉及统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地主阶级采取洋务运动、新政等企图挽救统治,但均以失败告终,统治危机始终没有解除,排除B项;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体现在新式武器、新式军队的出现和发展,材料中没有涉及比如洋务军工企业、新政编练新军等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内容,排除C项;湘军、淮军等武装虽兴起于地方,但其走出来的人才大量进入清朝中央统治集团,因而不会形成地方割据局面,排除D项。
答案 A
8.(2024·辽宁鞍山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
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建立是中国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A项;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同时总理衙门的设立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没有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不利于实现中外间的平等交往,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9.(2024·山东潍坊检测)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运动重心不断变化,从“剿发捻”到“御外侮”,从“造炮制船”到“觅制器之器”,从军用到民用,从“求强”到“求富”,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反映清政府( )
A.缺乏国家振兴的整体规划
B.坚持封闭保守的外交观念
C.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任务
D.未能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
解析 据材料“运动重心不断变化”“最终以失败告终”可知,洋务运动重心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振兴的整体规划,故选A项;洋务运动时期已经打破封闭保守的外交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属于封建势力,不可能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任务,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4·湖南长沙月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
B.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解析 据材料可知,面对19世纪60年代以来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在边疆建省,使边疆主权得到确认,有利于抵御外国入侵、巩固边防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清政府在边疆建省无法促进整个地区社会的转型,该项说法夸大了边疆建省的作用,排除B项;边疆建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明确边疆的主权,而非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
11.下图为《点石斋画报》所载“计本火牛图”,描绘了进入朝鲜作战的清军“在百余头牛的双角上缚火把,驱使牛群冲向倭寇阵地……当倭寇拼命向火牛开枪时,我军已从敌后发动攻击,倭寇大败而逃”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军在甲午战争陆战中获胜
B.军民合作反侵略的爱国精神
C.报刊迎合民众对战争的想象
D.洋务运动提升了清军战斗力
解析 据材料可知,《点石斋画报》用想象的方式描绘清军与日本作战,这迎合了民众对战争的想象,故选C项;清军在甲午战争陆战中战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军对阵日军,并无军民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结合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史实可知,洋务运动并未提升清军战斗力,排除D项。
答案 C
12.(2023·云南楚雄期末)1899年2月,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中国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选B项;“完全丧失铁路主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英美在华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侵略权益,而不是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13.(2024·河南洛阳测试)百日维新时,改试策论、废八股文,“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至清廷废科举,有外人观察说:“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废科举延续了晚清政权
B.近代化转型成为社会共识
C.维新改制缺乏社会基础
D.社会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
解析 据材料可知,维新变法时废除八股一事引起了大规模反对浪潮,这体现维新变法缺乏社会基础,故选C项;废除科举加速了清政府灭亡,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废除科举一事为大众所认可,并不能得出“近代化转型”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并无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的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C
14.(2024·广西柳州摸底)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诸文,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培植近代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和“德行仁义”。这说明严复( )
A.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涵
B.旨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C.侧重倡导变法的务实之风
D.主张改造国民思想以救亡图存
解析 严复发表文章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培植近代国民的“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和“德行仁义”等,说明严复认识到改造国民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改造国民思想来挽救民族危机,故选D项;由“德行仁义”可知,严复并未否定儒家传统思想内涵,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严复倡导改造国民思想,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为了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且材料也并未显示人民群众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关于严复倡导改造国民思想的内容,未与其他变法行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严复侧重倡导变法务实之风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4·河南郑州调研)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曾说:康有为与光绪帝最终失败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实现,而是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对这一言论解释合理的是( )
A.维新变法获得了西方舆论的同情
B.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
C.西方列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
D.戊戌维新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庄士敦认为戊戌维新的失败与当时维新派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制度、顽固派的强大等因素有关,即其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故选D项;庄士敦只是客观阐述戊戌维新的失败,“同情”说法错误,排除A项;“与个人性格……原因”强调外因,而非维新派的软弱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西方列强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得不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 D
16.(2024·安徽芜湖联考)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提道:“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
A.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B.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
D.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解析 据材料“今日欲救中国……谁能篡之”可知,梁启超认为只有建设民族独立国家,团结御侮,才能抵御民族危机,故选A项;梁启超是维新派,而不是革命派,排除B项;天朝上国观念指本国本朝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大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脱离实际”说法错误,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追求符合实际,排除D项。
答案 A
17.(2024·河北沧州监测)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央权力的下移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八国联军的侵略
解析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这使得部分清朝官员对于底层民众的反帝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故选C项;19世纪中叶后,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中央权力的下移并非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于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18.(2024·山西大同质检)1900年5月,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在奏折中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随即,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甚至要“邻右同坐”,实行株连。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
A.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寻求缓和与列强的关系
C.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D.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
解析 据材料奕劻“将进入京师的义和团称为‘外来奸民’”,慈禧太后下诏“严惩违禁揭贴的‘奸民’”可知,清政府对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行限制,旨在缓和与列强的矛盾,故选B项;“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勾结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00年8月北京失陷后,排除C项;“民族抵抗意识丧失殆尽”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答案 B
19.(2023·重庆万州期末)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自守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故选D项;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项;“全面评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自守,排除C项。
答案 D
20.(2023·广东汕头期中)《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辛丑条约》规定的15万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辛丑条约》中赔款的影响,没有丧失主权的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但材料以太原为例,强调赔款带给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其数额,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四川成都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895年5月,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朝廷下令克期精炼陆军,并下令军队一律改习洋操。6月中旬,康有为呈递《停弓刀石武试改兵校折》,建议先于京津,遍于各省,小学、大学次第备置课程功课仿照德国、日本;并考虑将过去的武试举人一律送进这类学校学习。同时,派遣强健才武有志学生就学于德国、日本军校。之后,光绪帝连发上谕具体实施曾、康两人的上奏方案。对于军械枪炮的购置或自造,也应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撤销督办军务处,袁世凯指挥的新建陆军改由直隶总督节制;同意各省绿营练勇认真裁并,汰弱留强;同意八旗、满洲、蒙古等旧有军队以不同方式改习洋枪,刷新精神,摒除积习。还命令各省将军、督抚和学校提出具体办法,利于军事人才选拔;各省筹拨经费,添设海军、筹造军舰。因时间急迫,改革并未取得实际效果,但开启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方向。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宗彦、康有为的军事改革主张得到清政府接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日维新期间军事改革的特点。(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精炼陆军,并下令军队一律改习洋操”可知,西方军事制度的传入,改革传统军事制度弊端;根据时间1895年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光绪帝连发上谕具体实施曾、康两人的上奏方案”可知,爱国救亡与富国强兵的需要。
第(2)问,根据材料“刷新精神,摒除积习。还命令各省将军、督抚和学校提出具体办法,利于军事人才选拔”可知,具有近代军事体制特征,统筹军事人才、经费和武器,改革较为全面;注重发挥中央、地方及学校的作用;根据材料“因时间急迫,改革并未取得实际效果,但开启了中国军事改革的方向”可知,改革急迫,未取得实际效果。
答案 (1)原因:西方军事制度的传入,改革传统军事制度弊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救亡与富国强兵的需要。
(2)特点:具有近代军事体制特征;统筹军事人才、经费和武器,改革较为全面;注重发挥中央、地方及学校的作用;改革急迫,未取得实际效果。
22.(2024·山东济南摸底)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摘编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
(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摘编自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地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摘编自《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1)分析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8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6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可知,材料一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对照使用;据材料二“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可知,材料二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受个人局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故应与其他史料参照使用。
第(2)问,据材料三“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可知,致远舰中炮受创、出现锅炉爆炸;据材料一“向吉野冲突……船遂左倾,顷刻沉没”、材料二“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可知,应系撞击敌舰与敌同沉以及舰船沉海前坚持抗战。
答案 (1)材料一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对照使用。
材料二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受个人局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故应与其他史料参照使用。
(2)致远舰中炮受创;出现锅炉爆炸;应系撞击敌舰与敌同沉;舰船沉海前坚持抗战。
23.(2024·安徽合肥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开平煤矿
图2 开平矿务局股票
注:图2股票右侧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召集股银120万两,分作12万2千股……”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如:股票见证了晚清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然后进行阐释,可以从背景、内容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 示例
论题:股票见证了晚清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阐释: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官员形成了主张变革的洋务派,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自强”即练兵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增强军事实力以提升国力,“求富”就是创办民用企业,增强经济实力。实践中,洋务派意识到“必先富而后能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从而变革重心从军事工业逐渐向民用工业倾斜。为解决企业经费问题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本,创立了官督商办的股份制经营方式,反映出近代中国商业经营形式的创新。这张开平矿务局股票见证了洋务派“分洋商之利”以求富自强的奋斗历程。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本题也可以从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工厂制的推广、股票对于研究晚清经济近代化的价值等角度拟定其他论题,阐释合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