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山东临沂摸底)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国家和城市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解析 据材料“国家……标志”可知,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而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说明中华文明已产生,故选C项;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排除A项;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会使用火,提高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水平,与文明产生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2.《尚书·尧典》载:舜任首领后,建立管理机构设官分职,任禹作“司空”平治水土;弃为“后稷”,播司百谷;皋陶作“士”,主管刑罚。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观念已经形成
B.集权政治尚未实现
C.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D.法家思想开始萌发
解析 由材料“建立管理机构设官分职”可知,舜任首领后已经出现如军队、监狱、刑法、职官等机构,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故选C项;由材料“建立管理机构设官分职”可知,强调官职的具体内容,并未反映出彼此间的等级关系,排除A项;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法家思想产生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答案 C
3.商朝时,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如“巫”往往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一些颇具资历的“尹”甚至可以在商王无道的情况下将其放逐,暂时摄政。这表明商朝( )
A.原始民主遗风仍有较大影响
B.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C.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开始初步建立国家机构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朝时,宗教官员“巫”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行政官员“尹”甚至可以在商王无道的情况下将其放逐,说明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商王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即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选C项;原始民主遗风影响表现是:商朝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朝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而不是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排除B项;夏朝早已初步建立国家机构,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排除D项。
答案 C
4.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国名 鲁 晋 齐 宋 杞 楚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解析 据表格信息,西周的分封制广泛吸收了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多方力量,有利于协调各方力量对国家政权的支持,扩大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了功臣,其目的之一是笼络功臣,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纳入分封的范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以姬姓宗亲作为分封的主体,有利于强化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答案 B
5.(2024·重庆万州考试)《诗经·周颂》记载:“噫嘻成王,既昭假(招请先公先王)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畯发尔梠(农具),终(土地单位)三十里。亦服(配合)尔耕,十千维耦。”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祖先崇拜的意识增强
B.农夫为贵族集体耕作
C.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
解析 据材料“畯发尔梠(农具),终(土地单位)三十里”“亦服(配合)尔耕,十千维耦”等可知,该诗作叙述了农夫在周王勉励之下努力耕作、共同劳动的生活场景,故选B项;据材料“噫嘻成王,既昭假(招请先公先王)尔”可知,周王祭祀上天及先公先王,这仅是题干之意的一部分而已,且题干之意并没有体现出“增强”,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农夫集体劳作,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排除C项;题干之意述及的是农夫在“公田”劳作,并没有述及周王朝的“统治疆域”,排除D项。
答案 B
6.(2024·山东济南联考)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准确的是( )
A.以兼并对手为作战目标
B.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兵种
C.中央集权秩序初步形成
D.士兵的来源主要是贵族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春秋时期,士兵的主要来源是贵族,故选D项;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对手为作战目标,而不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兵种是步兵,而不是骑兵,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秩序初步形成,而不是春秋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7.(2023·四川泸州期末)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解析 据材料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故选D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诸侯国推崇不同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未受到诸侯认同,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
答案 D
8.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解析 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商人的队伍中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C项;A项中“危及”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兴盛”不符,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商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
答案 C
9.(2023·广东高州期末)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解析 商鞅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其因对百姓严苛而引起不满,没有明确对于周天子的权威冲击,排除B项;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严刑峻法,没有明确经济赋税的具体措施,排除D项。
答案 A
10.(2023·广东深圳期末)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推动了百家争鸣
C.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
D.导致了思想趋同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客出仕”的方式使得出仕的人出身和背景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促进了各学派思想的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故选B项;这些出仕的人并不一定都属于儒家学派,所以不一定促进传统儒学的兴盛,排除A项;“以客出仕”的方式,出仕的人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所以这种出仕方式和提升官员文化素质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这种方式导致了各学派思想的繁荣,而不是导致思想趋同,排除D项。
答案 B
11.(2024·广东深圳调研)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 )
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
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
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
解析 据材料“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知,孔子心中的礼并不是注重物质上的奢侈和形式上的隆重,强调的是生活上的节俭和对他人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其更注重人文关怀,故选B项;材料中“宁俭”确实体现了节约的思想,但材料同时也强调了“宁戚”,所以,仅仅说孔子提倡节约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围绕的是对“礼”的认知,孔子通过“俭”和“戚”等说明礼的本质,而不是强调礼的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排除C项;据材料“丧,与其易也,宁戚”可知,孔子的侧重点并不是批判奢侈,而是更注重情感,排除D项。
答案 B
12.(2023·重庆渝北模拟)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大一统”观念产生
B.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史记》《汉书》《藏书》中都关于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反映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大一统”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中并非对于秦朝统一对华夏认同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出秦朝统一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没有介绍秦国家治理的政策措施,排除D项。
答案 C
13.(2022·安徽合肥期中)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
解析 据材料“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朝时确立的谥号制度,理由是“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体现了皇帝独尊,故选D项;文化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的特点,而材料是皇帝制度的特征,排除B项;皇位世袭指的是国家帝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4.秦朝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但到汉武帝中叶以后,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这一调整旨在( )
A.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C.完善国家监察制度
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地方官的任用上,秦朝任用本县人,汉武帝时期采用“本地回避”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的任用制度的调整,而不是对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本地回避”制度确实可以起到瓦解地方官在本地的宗法影响力,但其目的不是瓦解地方宗法体系,而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据材料“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可知,其不仅仅是针对郡县监察官,还包括郡县地方官,排除C项。
答案 D
15.(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解析 据史料一可知,秦朝对于《诗》《书》等排斥、焚烧,史料二中贾谊认为秦人因害怕“因言获罪”而不敢发表政见,史料一、二都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秦朝,故选D项;“军事衰退”不合史实,秦朝军事力量强大,排除A项;“政治残暴”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文化角度相悖,排除B项;秦朝时,封建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
16.(2023·山东德州期末)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地位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巩固
C.三省六部的确立
D.内朝势力的强化
解析 汉武帝时期皇权不断强化,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内朝权力用来架空丞相,因此在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削弱,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C项是隋唐时期制度,排除。
答案 D
17.(2023·辽宁沈阳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抑制了市场活力
D.加强了经济集权
解析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造成了货币的混乱,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货币体系,排除A项;铸币权收归中央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控,不能确定是否会抑制市场活力,排除C项。
答案 D
18.(2023·湖北恩施期末)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
据此判断,该壁画( )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东汉传入西域
C.折射出汉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解析 据材料“祭天金人”“骑马送张骞出使西域”可知,壁画中的故事呈现了汉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对研究汉代的对外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壁画本身是重要的艺术品,故选D项;壁画属于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无法确保客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排除A项;佛教在西汉末已经传入了西域,排除B项;壁画内容与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和宗教信仰有关,不属于市民文化的范畴,排除C项。
答案 D
19.公元66年,汉章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予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 ( )
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章帝赐给贫民土地耕种,后又将汴渠两侧的田地借给贫民耕种,不让豪强独占,主要目的是调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打击豪强地主是汉章帝举措目的的一部分,而材料“以公田赐贫人”并没有体现对豪强地主的打击,排除A项;汉章帝的这些举措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主旨是调和农民与豪强之间土地占有的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排除B项;汉章帝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只能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
答案 D
20.(2024·江西吉安联考)《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九章算术》 ( )
A.体现了数学成就的实用性特点
B.限制了人思维的拓展
C.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D.系统总结了数学成果
解析 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体现了《九章算术》作为数学专著的实用性特点,故选A项;“中国先民……数学知识”说明其有利于人思维的拓展,而非限制,排除B项;《九章算术》并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还包括其他各种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排除C项;“《九章算术》收录了……创造的数学知识”说明其是记录,而非系统总结,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江苏扬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93年,在龙虬庄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从遗址原生态小河边,搜集到一片泥质黑陶盆沿口残片,经碳十四测定,该陶片距今约4 000年左右,是“在中国首次发现,仅此一块”的“国宝级陶片”,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在《东南文化》杂志上率先发表《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画图文》一文称,此片符号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四字,第一字未明,第二字为“年”字,第三字可释“朱”字,第四可释“尤”字, “朱尤”即“祝尤”;另一组绘有四只动物,似怪兽虫鱼之类。并指出,该陶片可视为“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亦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
1998年,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在《东南文化》杂志上以题为《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陶文的一封信》称“龙虬庄陶文极其重要”“关系到文化起源”,是中国“草书之一”“最初的汉字艺术品之一 ”。
2004年,全国众多媒体纷纷刊载、转载新闻记者采访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庄天明时报道,称“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龙虬庄陶片文字拓本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龙虬庄遗址黑陶盆残片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8分)
(2)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龙虬庄陶片刻画符号及其含义,仍未作出明晰而统一的定论。如果继续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该陶片距今约4 000年左右”可知,该陶文拓片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关系到文化起源’,是中国‘草书之一’‘最初的汉字艺术品之一 ’”等可知,该陶文拓片是研究上古书法的重要史料;根据材料“该陶片可视为‘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亦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可知,拓片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可知,该陶文拓片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史料。
第(2)问,此问是史学研究方面的问题。结合所学从与同时代其他上古遗址的刻画符号进行对比分析、与龙虬庄遗址的其他发现综合分析等方面来研究。
答案 (1)该陶文拓片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实物史料;是研究上古书法的重要史料;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实物史料;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史料。
(2)与同时代其他上古遗址的刻画符号进行对比分析;与龙虬庄遗址的其他发现综合分析陶片刻画符号的含义。
22.(2023·山东曲阜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根据材料“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统治经验;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赋役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第(2)问,根据材料“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根据材料“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答案 (1)原因:缺乏统治经验;忽视意识形态建设;秦始皇早逝,继承者残忍昏庸;奸臣作祟,朝政腐败;赋役繁重,严刑峻法,社会矛盾激化。
(2)原因: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户籍制和察举制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统一;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统一了全国文字,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23.(2023·贵州遵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奴隶制走向瓦解的时期,战国是封建制度走向确立的时期。阐述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 示例
论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
阐述:政治上,兼并战争频繁,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及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
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及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及大商人。
思想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综上,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社会新局面,是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山东临沂摸底)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国家和城市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尚书·尧典》载:舜任首领后,建立管理机构设官分职,任禹作“司空”平治水土;弃为“后稷”,播司百谷;皋陶作“士”,主管刑罚。这反映出当时( )
A.等级观念已经形成
B.集权政治尚未实现
C.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D.法家思想开始萌发
3.商朝时,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如“巫”往往可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一些颇具资历的“尹”甚至可以在商王无道的情况下将其放逐,暂时摄政。这表明商朝( )
A.原始民主遗风仍有较大影响
B.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C.君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开始初步建立国家机构
4.下表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 )
国名 鲁 晋 齐 宋 杞 楚
姓氏 姬姓鲁氏 姬姓晋氏 姜姓吕氏 子姓宋氏 姒姓杞氏 芈姓熊氏
爵位 侯爵 侯爵 侯爵 公爵 公爵 子爵
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
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5.(2024·重庆万州考试)《诗经·周颂》记载:“噫嘻成王,既昭假(招请先公先王)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畯发尔梠(农具),终(土地单位)三十里。亦服(配合)尔耕,十千维耦。”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祖先崇拜的意识增强
B.农夫为贵族集体耕作
C.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
6.(2024·山东济南联考)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准确的是( )
A.以兼并对手为作战目标
B.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兵种
C.中央集权秩序初步形成
D.士兵的来源主要是贵族
7.(2023·四川泸州期末)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8.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9.(2023·广东高州期末)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
C.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10.(2023·广东深圳期末)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推动了百家争鸣
C.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
D.导致了思想趋同
11.(2024·广东深圳调研)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礼的本质,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仪式周到隆重)也,宁戚(悲哀)。”这反映了孔子 ( )
A.提倡节约,体恤民生疾苦
B.重视道德,富有人文关怀
C.弘扬周礼,维系社会秩序
D.批评奢侈,反对物质享受
12.(2023·重庆渝北模拟)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大一统”观念产生
B.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13.(2022·安徽合肥期中)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
14.秦朝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但到汉武帝中叶以后,对郡县地方官和监察官的任用采取了“本地回避”的制度。这一调整旨在( )
A.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C.完善国家监察制度
D.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15.(2023·山东滨州期末)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16.(2023·山东德州期末)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地位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巩固
C.三省六部的确立
D.内朝势力的强化
17.(2023·辽宁沈阳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抑制了市场活力
D.加强了经济集权
18.(2023·湖北恩施期末)下面为甘肃敦煌莫高窟323属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及其简介。
据此判断,该壁画( )
A.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
B.说明佛教在东汉传入西域
C.折射出汉代西北地区市民文化的独特性
D.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19.公元66年,汉章帝诏令郡国以公田赐贫人。69年,又颁布诏书,宣布将“滨渠下田”“赋予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其举措旨在 ( )
A.打击豪强地主
B.巩固政治统一
C.解决土地问题
D.调和社会矛盾
20.(2024·江西吉安联考)《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九章算术》 ( )
A.体现了数学成就的实用性特点
B.限制了人思维的拓展
C.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D.系统总结了数学成果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23·江苏扬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93年,在龙虬庄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从遗址原生态小河边,搜集到一片泥质黑陶盆沿口残片,经碳十四测定,该陶片距今约4 000年左右,是“在中国首次发现,仅此一块”的“国宝级陶片”,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在《东南文化》杂志上率先发表《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画图文》一文称,此片符号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四字,第一字未明,第二字为“年”字,第三字可释“朱”字,第四可释“尤”字, “朱尤”即“祝尤”;另一组绘有四只动物,似怪兽虫鱼之类。并指出,该陶片可视为“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亦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
1998年,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在《东南文化》杂志上以题为《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陶文的一封信》称“龙虬庄陶文极其重要”“关系到文化起源”,是中国“草书之一”“最初的汉字艺术品之一 ”。
2004年,全国众多媒体纷纷刊载、转载新闻记者采访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庄天明时报道,称“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龙虬庄陶片文字拓本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龙虬庄遗址黑陶盆残片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8分)
(2)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龙虬庄陶片刻画符号及其含义,仍未作出明晰而统一的定论。如果继续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6分)
22.(2023·山东曲阜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8分)
23.(2023·贵州遵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