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选择性必修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9·河南名校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31)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3.(2015·浙江嘉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7)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举措。下列关于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4.《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5.(2020·天津河北区二模·12)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2018·陕西榆林一模·14)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7.(2018·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法律领域的巨大变化很容易被忽视。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正是因为没有成文法,从君主意志出发的行政准则,才会贯彻一种道德秩序、礼制以及圣旨。
成文法从原则上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直到1900年后,它才被采纳。法制改革运动肇始于清末新政,当时清廷设立法部,建立独立的终审机关大理院,创立新型的现代法院系统,同时废除肉刑,构建现代监狱体系,拟定刑法、商法和民法,并起草宪法。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法》,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同类法典晚多久。1911年之后,法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有了保障,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职能正式分离,刑法做了普遍修改,并被强制实行。民法内容不断丰富,最终在1929年颁布了《民法典》;1935年,一部新的《刑法》生效。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府持续致力于司法改革是受到了他国模式的极大激励……。在国民党统治的1927年到1946年,各项法律分类清晰明确,与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律师和法官制定的别无二致。
——摘编自(荷兰)冯客《简明中国现代史1912—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特点。(1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原因。(8分)
8.(2020·湖北襄阳五中、夷陵中学、钟祥一中三校6月适应性考试·41)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20世纪 20—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国民法典的认识。(12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5分)
9.(2015·北京丰台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5)(12分)新中国成立,逐渐构建起新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权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序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
1 宪法与宪法相关法 宪法
2 行政法 行政法
3 社会法
4 经济法
5 民法商法 民法
6 刑法 刑法
7 诉讼与非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1)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4分)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概括材料二中提高妇女地位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10.(2020·黑龙江哈三中五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沈钧儒(1875—1963),中国民盟成员。早年留日学习法律,1907年回国后积极号召开国会定宪法,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1922年,沈钧儒在《好政府与法》中提出“凡事有一定手续,有一定制裁,必为法,而非人”。抗战时期,他又大力倡导冤狱赔偿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担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挑选了一批政治坚定、法律修养高深和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推动新中国的审判工作有序开展。他还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宪法,宪法草案公布时,他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加强人民群众爱国守法的教育,使宪法和法律能够贯彻执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沈钧儒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钧儒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贡献。
11.(2020·河南高三6月质量检测·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来能否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中小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摘编自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6分)
12.(2020·河南洛阳一模·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断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10课(选择性必修1)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C A D C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可知此时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故选B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宗旨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政协职能,未涉及各党派之间的协商关系,排除C项;第一届人大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故选A。B.C项是1954年宪法确立的;D项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立的,皆排除。选择A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可知《民法典》涉及经济和社会方面,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故选D项;《民法典》并不是全新的法律,而是修改完善不适应现实的法律条文并作出新的规定,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的,排除B项;《民法典》的适用范围是国内,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方面,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了民法典的发展,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
7.【答案】
(1)传统法制:礼法秩序;人治特征明显;决策权与司法执行权没有分离;非成文法大量存在;缺乏个体自由观念。
现代法制:成文法;强调自然权利;法律类别齐全;司法权独立;法律职业阶层壮大。
(2)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近代化努力;西方文明的示范。
【解析】
(1)第一小问中国传统法制的特点,据材料“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正是因为没有成文法,从君主意志出发的行政准则,才会贯彻一种道德秩序、礼制以及圣旨”可得出人治特征明显,礼法秩序,决策权与司法执行权没有分离,非成文法大量存在等;第二小问现代法制的特点,据材料“成文法从原则上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可得出成文法,强调自然权利,据材料“创立新型的现代法院系统,同时废除肉刑,构建现代监狱体系,拟定刑法、商法和民法,并起草宪法。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法》,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同类法典晚多久”可得出法律类别齐全,据材料“在国民党统治的1927年到1946年,各项法律分类清晰明确,与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律师和法官制定的别无二致”可得出法律职业阶层壮大,据材料“1911年之后,法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有了保障,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职能正式分离,刑法做了普遍修改,并被强制实行”可得出司法权独立等。
(2)据材料“直到1900年后,它才被采纳。法制改革运动肇始于清末新政”可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近代化努力,据材料“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法》,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同类法典晚多久”可得出西方文明的示范作用等。
8.【答案】
(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认识: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诞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4分)但是该法典具有明显的弊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2分)
(2)特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4分,任答两点)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3)启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20世纪 20—30 年代……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这是《法典》出台的时空,在时空之下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思想内容即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共和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则为民法法典化提供了保障;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民法法典化的根本原因;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另外《法典》是一种新事物,同时要结合过去在这些方面的欠缺以及仁人志士的努力,如:传统法律的历史局限性是民法法典化的内在动因;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等。第二小问认识,对事物的认识,重点可以从其历史影响来说明即可,据材料二“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可得民法法典化是近代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诞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法法典化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民法法典化进程走向深入,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据材料二“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可得该法典具有明显的弊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以及中国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该民法典未能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没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等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中时间栏可得出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而且改革开放放明显更加密集可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内容栏可得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第二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三“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后制订频繁,可以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等。
(3)根据材料二“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和材料三“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可得出民国时期制法失败,新中国制法成就显著,只能从这两种社会形态以及立法者本身来找原因,由此可得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等。
9.【答案】
(1)特点:与旧中国相比,法律体系更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分)
(2)方式: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
特点: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4分)
原因:法律制度的完善,男女平等的思想。(4分)
【解析】
(1)从表格里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法律体系比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多出了《社会法》、《经济法》,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更全面。
(2)第一小问可以直接归纳材料二得出,“《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明提高妇女地位方式是立法;第二小问考察特点,材料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第三小问需要分析原因,可以结合法制的不断完善和男女平等思想作答。
10.【答案】
(1)保障人民的权利;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守法教育。(6分)
(2)领导新中国最高司法机关,推动新中国司法工作有序开展;参与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推动法律的贯彻执行;其众多的法治思想,为后世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四取三,9分)
【解析】
(1)据材料“1907年回国后积极号召开国会定宪法,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得出保障人民的权利;据材料“1922年,沈钧儒在《好政府与法》中提出‘凡事有一定手续,有一定制裁,必为法,而非人’”得出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据材料“他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加强人民群众爱国守法的教育,使宪法和法律能够贯彻执行’”得出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守法教育。
(2)据材料“沈钧儒担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挑选了一批政治坚定、法律修养高深和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推动新中国的审判工作有序开展”得出领导新中国最高司法机关,推动新中国司法工作有序开展;据材料“他还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宪法”得出参与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他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加强人民群众爱国守法的教育,使宪法和法律能够贯彻执行’”得出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推动法律的贯彻执行;据材料“1907年回国后积极号召开国会定宪法,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及沈钧儒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得出其众多的法治思想,为后世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1.【答案】
(1)主要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起抓;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9 分)
(2)时代价值: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6分)
【解析】
(1)据材料“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可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据材料“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可知,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据材料“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据材料“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可知,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
(2)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据材料“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可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12.【答案】
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2 分)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4 分)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4分)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2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了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4 分)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4分)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2 分)
(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论述清晰,符合史实皆可。)
【解析】论题可以利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原理去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或者就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结合史实展开。对这两个观点注意结合时间史实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