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发展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2.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徳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
A.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 B.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
C.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D.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
3.二战后期,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个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并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的国家是
A.苏 美 法 英 B.苏 美 中 法
C.苏 美 中 英 D.苏 法 中 英
4.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道:“为了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反映威尔逊( )
A.得到了美国国会支持 B.倡导建立国际组织
C.推动了公平条约建立 D.维护世界各国利益
5.观察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它的主题当是
A.一劳永逸
B.万劫不复
C.南辕北辙
D.一马平川
6.原本德意志地区没有统一的德语,自从马丁 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材料表明( )
A.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C.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
D.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
7.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C.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D.打破了基督教对西欧的信仰主宰
8.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9.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可操作性的原则是
A.大国一致 B.全体一致
C.三分之二成员国一致 D.半数成员国一致
10.要求“日本所窃取中国制领土,例如满洲、泰坦、澎湖群岛等”须归还中国的文件是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宪章》
11.经过大约30年的时间,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树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作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这种变化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B.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建立
C.德国文化教育的新突破 D.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
12.下列属于研究巴黎和会原始资料的是
A. B.
C. D.
13.由如图漫画可知,当今世界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B.美国霸主地位日益巩固
C.动荡与战争扰乱世界秩序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不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
——摘编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待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15.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1)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
(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梁占军《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发展限时训练
1.A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之初受美国控制和操纵,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大国一致原则;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B
【解析】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诸侯、皇帝和广大人民支持马丁·路德对抗教会和教皇,反映了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俗力量结成了“反抗教会的同盟”,C项错误;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C
【解析】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决定成立普遍性的国际安全组织,即联合国,故C正确;排除ABD。
4.B
【解析】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建议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故选B;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属于英法控制之下的工具,材料体现的是国联并未能制止战争,这与国联维护和平的最初目的相反,体现的是南辕北辙,C选项符合题意。国联未能制止战争,因此A选项错误。万劫不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国联最后被德意日法西斯破坏,D选项排除。
6.D
【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根据材料“自从马丁 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可知,路德的行动促进了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行为有利于德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没有体现宗教改革就是确定“教随国定”原则,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马丁·路德的行为对德国民族意识发展的影响,没有体现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
7.A
【解析】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力转向政府、政府控制了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任命,说明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政府控制教会财产、神职人员任命,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等不能说明人文精神得到深入发展,B项错误;政府任命神职人员没有否定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C项错误;打破了基督教主宰西欧信仰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8.C
【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强有力王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本国海外利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制的王权代表的是传统贵族的利益,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联合国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主要机构是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中实行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故选A;联合国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主要是遵循安理会大国一致,并非成员国全体一致、三分之二一致或半数一致,排除BCD。故选A。
10.C
【解析】1943年11月中美英在开罗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故选择C;《大西洋宪章》是美英发表的主要是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等内容,排除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排除B;《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等原则,排除D。
1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最后30年间,德意志崛起和德国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是时代背景,不是德国崛起的前提,A项错误;19世纪末德意志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B项错误;德国文化教育的新突破是德国发展的条件,不是德国崛起的前提,C项错误。
12.A
【解析】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故选择A;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排除B;地图《一战后的欧洲》不是原始文献,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油画《凡尔赛宫镜厅》是艺术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
1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格局的演变。由漫画可知,特朗普对其它国家进行威胁,胁迫其听从美国的命令这反映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横行,故D项不符合题意;世界格局依然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挑战,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1)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如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消极:①民族主义带有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如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②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如近代欧洲殖民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谋取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努力:①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②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国主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民族振兴;克服其消极作用,反对借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战争。
【解析】(1)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民族国家的建立,结合相关史实举例;消极影响主要包括民族主义狭隘性、排他性和扩张性,可结合近代殖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来举例。
(2)“主张”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注意要分点表述,即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民族团结;谋取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独立;“努力”主要包括孙中山的两个革命事件,即辛亥革命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
(3)要结合当前形势来展开分析,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同时分裂动荡并存,所以既要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又要不断克服民族主义的消极作用,树立正确的民族主义观。
15.(1)麦哲伦。探险家陆续进行的海上探险,使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也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世界市场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
(3)联合国的成员国较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地域上遍及全球,政治上改变国联欧洲中心的格局);在表决机制上,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改变了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更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促进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发展,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示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其追求超越霸权主义,实现各国间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解析】(1)根据左图中的航线可知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认识:根据两幅地图,结合所学,可从使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等分析回答。
(2)变化:根据“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得出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根据“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得出世界市场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原因:根据“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根据“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得出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根据“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得出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根据所学,还可从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分析总结。
(3)差异:根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得出联合国的成员国较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根据“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得出在表决机制上,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改变了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更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平和解决争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等角度分析总结。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示例:根据“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得出其追求超越霸权主义,实现各国间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根据“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