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1. 背影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在扬州毕业,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箸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其作品题材可分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1. 给下列生字注上拼音:交卸( ) 狼藉( ) 踌躇( )( )
蹒跚( )( )颓( )唐 琐屑( )( )
迂( ) 拭( ) 箸( ) 妥( )贴
奔丧( ) 差别( )
丧 差 差使( )
丧气( ) 参差( )
太差( ) xi- j! ch5u ch% p1n shānsuǒ xi- sh# zh& sāng chāi cī2. 解释下列词语: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迂—— 典质—— 勾留—— 触目伤怀—— ch3 yūtuǒtu!s3ngchā字词检查:?一、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二、所谓“背影”,是谁见到谁的背影?
三、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情感?“我”和父亲。“我”见到父亲的背影。 课文通过对车站送别时父亲背影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思恋父亲的父子深情。内容检查:朗读悟情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或者最感人的的句子和场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言,读出相关的语句,说明被感动的理由。)1. 课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的离别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要写与此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写父亲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物质与精神负担,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课文探究 问题讨论2. 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1)难忘背影(2)刻画背影 (3)惜别背影 (4)再现背影3. 在“车站买橘,刻画背影”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动作: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写出两脚无处攀爬的艰难4. 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分别有什么含义?体现父亲什么情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在百忙之中,仍抽时间去亲自送儿上车,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对儿子的深切关怀。怕儿子在车上饥渴,体现父亲的细心和不辞辛劳。惦记儿子一路上是否安全,来信方可放心。 不让儿子送他,提醒儿子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5. 文章除了写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等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什么细节体现自己情感的?泪 睹家思祖——
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再现背影——悲哀之感激之不舍之伤心之(体贴思念父亲)6.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从内容上说,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是最佳的,这样写既符合父子相别的实情,又最能表现骨肉离别时肝肠寸断的感情,使文章弥漫着悲酸惆怅的情调。从结构上说,“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的主题。(以“背影”开篇,以“背影”收束,首尾呼应,中间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父子间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梳理层次
请根据前面讨论的问题理清文章的结构。
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然后各学习小组交流看法,达成共识。背影[一]、难忘“背影”(1)开门见山,点出背影。
[二]、回忆“背影”(2~6)中间叙事,车站送别。
[三]、思恋“背影”(7)呼应前文,再现背影。(虚写)(实写)家境:
送别前:
送别时:祸不单行(2~3)=细心关照(4~5)=买橘离去抒发情感
渲染气氛铺垫背影(详写背影)(略写背影) 本文作为各种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传诵,文章的精彩之处是多方面的,请你从某一方面说说本文写作的精彩或者给你的写作启示。1.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
2.结构精妙。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布局详略相宜,虚实相济。
3.语言朴实而简洁。
4.抒情深沉而自然。总结全篇,体会写法启示:如1.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2.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画。? 20世纪80年代初,这幅画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欣赏这幅画,结合课文内容和你自己的体验,说说他的感人之处。《父亲》罗中立感受父亲 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感恩父爱作业一课堂作业
A: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的两个小题。
B:1. 抄写:通过抄写熟记注释中生字词的读音、写法、
含义。(每个至少抄一遍)
2. 造句:从课后的生字词积累中任选五个造句。
课后作业
完成《学业评价》上的第一到八题。
预习题:
1. 月台买橘一节非常精彩感人,你能发现好在哪里吗?
2. 课文第二、三段似与主题无多大关系,作者为何要写?一、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 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哪三个动词?作
用是什么?
2.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我
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
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提示:父亲的动
作和表情,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
4.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一句中体现父亲对“我”怎样的感情?
二、本文作为各种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传诵,文章的精彩之处是多方面的,请你从某一方面说说本文写作的精彩。(提示:如选材、结构,语言,情感等)作业二作业三
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方面,运用动作、肖像、语言等描写方法,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课件9张PPT。 2. 永久的悔
季羡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文章结构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文章的中心课件17张PPT。 3. 铁骑兵
杨朔教学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
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4.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阅读感知 整体把握1.走近杨朔2.时代背景3.字词积累4.整体感知5.梳理结构学习目标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瑨(j#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文学
知识你知道吗?时代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陨落: 没到马肚子: 左腮: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勒缰绳: 脸颊: 骚乱:陨落:
毫不迟疑:
没:
掷:
骚乱:注音释词重点词语看谁读的最准确!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一点都不犹豫。纷扰不安。 扔,投。yǔn zhì sāo sāi mò ji1 ch1o huǐ lēi 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课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而自己则平安转回了根据地。3. 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线索)
试概括各部分内容。2. “铁”是什么意思? 骑兵是他们的兵种,而“铁”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他们的战斗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是一支打不倒的钢铁骑兵。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结构提纲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掉队打游击归队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请听歌曲,歌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游击队之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 本文设置悬念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2. 讨论铁骑兵以弱胜强的原因。3. 体会文中人物形象与刻画方法。学习目标讨论: 1.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结果怎样?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研读课文 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讨论: 2.一个骑兵班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看:
1. 战士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 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
3. 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农民的热情)
从敌方看:
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研读课文1.这篇散文中的铁骑兵具有怎样的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勇敢、机智 )品读课文4.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语言很有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试作介绍吗?品读课文3.作者着重对班长展开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从中你读出班长哪些特点呢?肖像描写:勇猛善战、坚定抗日
动作描写:无畏、果敢、机智
心理描写:沉着、冷静
神态和语言描写:对日寇的无比仇恨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篇幅不长,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之美,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后的精神风貌。 学习本文,有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是要吸引读者,可设置悬念;二是运用口语化、流畅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部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尝试运用设悬念的方法。 课堂训练课件10张PPT。 4. 苏珊·安东尼
乔安娜·斯特朗等苏珊·安东尼介绍 苏珊·安东尼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曾经教过小学。她强烈意识到妇女需要个人和经济上的独立。她致力于妇女权利的斗争,与伙伴伊丽莎白终身都为女权运动做贡献。推动美国女权运动的进程。被称为“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苏珊·安东尼
美国1979年一元硬币正面头像 硬币1元,是1979年开始发行版,正面是苏珊·安东尼头像,背面是“阿波罗11”号飞船徽章——登上月球的白头海雕。字词掌握轻蔑(mi-):轻视,不放在眼里。
讪(sh3n)笑:讥笑。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喋(di9)喋不休:形容说话没完没了。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鄙(b@)视:轻视,看不起。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着一件什么事件来写?
重点描写了其中的哪几个场景?顺叙投票斗争
(1~5)斗争历程
(6~11)法庭斗争
(12~20)顺叙插叙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经历。叙事
线索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为什么苏珊的宣言会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首先阐明来这里的理由。
其次说明妇女在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宪法重申立场。有理有力,掷地有声。嘲笑、轻视、谩骂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害怕斗争方式:男人们态度:女人们态度:恐惧、改变观念胜利喜欢、帮助、加入 为什么苏珊的辩词会有如此巨大的说服力?一方面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一方面指责法官是有罪的。
在语言上
用了反问、排比、对比来增强辩护词的力度和震撼力。在内容上使辩词完整,有理有据。“巾帼”第一个吴贻芳——我国第一个大学女校长
向警予——我国第一个女中央委员
金雅妹——我国第一个女留学生
刘适兰——我国第一个女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郑小英——我国第一个歌剧女指挥
卢天桥——我国第一个邮票女设计家
徐功巧——我国第一个培养的博士
谢 真——我国第一个女电影导演
古拉热木——我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国际乒乓球女裁判。课件21张PPT。 1.背 影D 4.(2015·南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A 【解析】B项中“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删掉其一即可。C项中缺少宾语的中心语。添加“……的全过程” 知心法:“谓语后带长串宾,一般残缺宾中心”。D项中“溺爱”一词本身就已经有”过于”的意思,与前面的“过于” 构成重复的语病。5.下列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________;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________;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________;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________。”
①但不能替你物色朋友 ②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③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④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B6.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4分)
波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妈妈走过来问:“明天几点开家长会?”波波不耐烦地答道:“我哪知道?难道你没看到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吗?”意识到自己口气不对,波波忙改口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妈妈笑道:“哦!老妈这就看。”示例一:我刚才正在看书。老师发短信通知了,你自己去看一下,好吗? 示例二:妈,对不起。我也不清楚,你还是看一下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吧。阅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后面的题目。
7.文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5分)
?
?
?
8.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
?
?反语;强调“我”那时对父亲的不理解。 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第二次写出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是惜别之泪。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
?
?
10.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第二段中“再找不着了”中的“再”字试做分析。(5分)
?
?
?
?动作描写;突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艰难,从而凸显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再”字必须用,突出了作者久久目送父亲渐渐离去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和牵挂,隐含着作者的失落和感伤。11.文段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5分)
?示例:“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朴实简洁、情真意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或:“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朴实简洁、情真意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照。)C1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交御 拭干 惨淡 祸不单行
B.蹒跚 踌躇 马褂 触目伤怀
C.举著 狼藉 珊栏 情郁于中
D.赋闲 颓唐 锁屑 情不自禁B 爱在身后二十米
郝金红
①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②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③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前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儿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得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④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挂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阵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⑤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但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⑥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院校。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的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划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⑦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不让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⑧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的跟着,他是那么地小心翼翼……
⑨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的时候……
?1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30字)(3分)叙述了父亲暗中送我上学的经过,赞美父爱,表达我的愧疚和感激。1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子,说一说“我”为何“惊讶”?(4分)
?
?
?
16.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
??
17.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好在哪里?(答出两点即可)(4分)
?
?
?父亲为送我上学,路上受了伤,而我却全然不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腿上伤疤既长又深,突出表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①内容上表明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深化主题。②语言上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关爱,生动感人。③结构上篇末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18.请你仿照例句写一段赞美父爱的话。(4分)
例句:父亲的爱就像山,为你阻挡风雨;就像光,为你照亮前程。
父亲的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像夏日的凉风,爱抚着我。 李存审戒子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粱:膏,肥肉。粱,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离开“至”“到”或“达到”共于是20.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
?
(2)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
?
21.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4分)
?
示例: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这其间万死一还的大战不只一回应当知道你们父亲是这样起家的。课件19张PPT。 2.永久的悔锥唾眶líng dīnglòuqīngqiàngměngkuò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____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____,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惋惜 闪烁 醒悟 B.怜惜 闪耀 醒悟
C.怜惜 闪烁 悔恨 D.惋惜 闪耀 悔恨AC5.一网友在“百度亲情贴吧”发布了一则名为“追随光明”的图文并茂的帖子,请你看后,用深情的文字回复一帖,以表达你的心声。(5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母亲引领我们走出迷途,追随光明;有母亲在,就有温暖如阳光的关怀。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有谁能够掂出它的分量,又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呢?示例:母亲,生命来自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有您不倦的身影;快乐来自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有您不断的叮咛;无私来自您,岁月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幸福来自您,沧海桑田的变迁里有您温暖的笑脸。6.我们生活在一个爱的家园,其中最温暖的莫过于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请你参与主题为“感受母爱”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1)如果老师让你来参与此次活动的策划工作,你准备确定哪些活动项目?请至少列举出两项。
?
?
?
(2)在班级“小小论坛”上,孟聪同学正在侃侃而谈:“感受母爱,是个很沉重的话题,毕竟我们现在年龄还小,根本没有能力回报母亲。等我们功成名就后,再尽孝心也不迟。”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
?
? 示例:孝,为为人之本也,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认为行孝应趁早。多体谅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尽己所能孝敬他们,真心为父母做些事情,哪怕捶捶肩,洗洗碗,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让幸福快乐常常陪在他们身旁!示例:“感受母爱”美文朗诵会、“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故事会、“回报,从今天开始”讨论会等。阅读文章最后三段,回答问题。(7~10题每题5分)
7.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
?
?
8.文中说“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你能说出让“我”难解和易解的分别是什么吗?
?
?
?
? 难解的是“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易解的是她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受尽了苦难,所以一辈子没有笑过。因为“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了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作者以此强调在母亲身边待的时间短。9.“上高中时,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你能说说作者有怎样的雄心壮志吗?
?
?
?
?
10.本文所说的“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结尾段有何作用?
?
?
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收束全文,照应开头。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孝敬老人,侍奉老人。D1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最后兄弟两被逼背乡离井,到济南去谋生。
B.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心酸、多少悲伤啊!
C.但是济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D.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D继 父(2015·杭州)
张亚凌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心里就甜了。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了!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啥用,还不就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得去?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胎,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您?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您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您胃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
倘若您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您多少啊?!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没说起过生父。在我们兄妹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本文有删改)1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4分)
?
?
14.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12分)
(1)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
?
(2)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
?“抹眼泪”写出了母亲感动、感激和内疚的心理。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柔柔软软”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15.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6分)
?
?
16.“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
? 从继父下班后就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夹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能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容大量和好脾气的人。“继父”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显得生硬,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更能直接抒发对继父的深厚情感。课件9张PPT。3.铁骑兵yǔnmòlè颊掷捣cháodiàosāo上帝之吻
关 捷
故事过去60多年了,是已去世的百岁将军孙毅对我说的,今天翻出来,依旧金光闪闪。
1943年,敌人在冀中包围了一个小村。我们的一个连正好在村里。当时,部队混在老百姓中。鬼子把青壮男人拉到场院的中间:“谁家的人谁领走。”汉奸翻译尖着嗓子在叫,这是鬼子小队长的一计,他以为剩下的一定是八路军。乡亲们一对一地领走了子弟兵。场院里只剩下一个战士,这时人群里跑出一个姑娘,她大步向战士走去。汉奸翻译拦住了她:“他是你什么人?”姑娘瞪了他一眼,大声说:“俺男人呗。”鬼子小队长听懂了这句话,奸笑着对翻译耳语了几句,翻译听后,也奸笑。“那好啊,你当着大伙的面,和他亲个嘴,我们就信你。”伪军们听后,哈哈大笑。腾腾的杀气之中,又多了一种淫邪。他们瞪圆眼睛盯着姑娘,乡亲们紧张地望着姑娘。姑娘走近战士,战士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姑娘一把将他搂了过来,然后,她当真就吻了那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在场的百姓和我们一个连的官兵都掉了眼泪。鬼子笑够了,小队长一挥手,无可奈何地放了他们俩。
将军说着这真实的故事时,白胡须抖动了许久,感慨道:“那是什么年代呀,就真是自己的男人也不能当众接吻啊。况且那又是一个偏远的小村,人们的观念是很传统的……”
“后来,他们结婚了吗,就是那个战士和他的救命恩人?”我呆了半天后,问。“没有。后来我听了那个军分区的汇报后,心里非常震动。一年后,我带着那个战士去看望那个姑娘。我当时担心她从此嫁不得人,如果是那样,我就做主,让那个战士娶她。到了那里,村里人告诉我们,姑娘已经出嫁。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找到她的婆家,战士进门就给恩人下跪,声泪俱下地叫姐姐,夫妻俩把他扶起来,连连叫他好兄弟……”
“后来呢?”
“后来听说他们一直像亲戚一样相处,解放后还有来往。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感人的故事,那姑娘也是我一生当中见到的最美的姑娘。后来,我听陈老总讲话,说老百姓是我们的上帝。我就想起了那位姑娘。我真想再见见她,可惜,我找不到她了,年代太久了。如果活着,也是七八十岁的人喽……”沉默了一会儿,这位被称为“将军书法家”的老人缓缓起身,在书案前站定了,恭恭敬敬地写出一行大字——“人民,我们的上帝!”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毅将军讲的这个故事。(14分)
?
?
?
4.写姑娘与敌人较量时,周围还有哪些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人的?其目的是什么?(14分)
?
? 周围还有在场的老百姓和一个连的官兵。他们首先是紧张,很为姑娘的处境担忧,当姑娘吻那素不相识的战士时,他们都掉下了眼泪。这样描写更能有力的突出姑娘的光辉形象。一个姑娘以一个惊人的吻解救了一位陷于危难之中的素不相识的战士。5.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14分)
?
6.有人说文中的“姑娘已经出嫁,有了婆家”“他们一直像亲戚一样相处”等内容可以删去,对姑娘这一主人公的形象并无影响,你说这样好吗?并说说你的理由。(14分)
?
? 不好,从后文中可以看到:姑娘有了婆家,战士找到恩人,并且像亲戚一样相处。显然,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英雄行为就是照亮人们观念的明灯,这样使文章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战争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7.老将军说:“那姑娘也是我一生当中见到的最美的姑娘。”“她”美在哪里?试作分析。(14分)
?
?
?美在英雄的行为。她面对敌人的阴谋置生死于不顾,面对传统的巨大压力毫不畏缩,这一切都源自于对革命事业、革命战士的一片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