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过关检测卷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过关检测卷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00: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过关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考古发现,汉朝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
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2.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国家的某些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法律部分地否定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3.明朝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流民问题得到解决
C.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D.国家人口数量激增
4.“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西汉时,三老可以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由此可见西汉(  )
A.三老地位明显高于基层官吏
B.皇帝通过尊崇三老以稳固统治
C.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的作用
D.三老的设立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5.唐朝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他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造成了藩镇势力割据
6.下表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
时间 地点 保甲实施情况 资料来源
正德 年间 洞庭 湖区 南昌姜仪,字君隶,正德甲戌进士……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使捕贼出赎馁代之输课赋,起听其蚁聚而击之……官司不问,湖商赖之 嘉庆《巴陵县志》卷55《杂识五》
崇祯 二年 蕲水 李汝燦,进士,崇祯二年知县,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行保甲、严更漏,浠民帖(注:顺从)然 光绪《蕲水县志》卷6《秩官》
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的推行(  )
A.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
B.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C.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D.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
7.明朝初期建立了鱼鳞图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图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8.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9.《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下列选项中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在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以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使民众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10.清朝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1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其管家管理庄园事务。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传统是(  )
A.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治理
B.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C.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中古时期城市治理以王权为中心
12.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种“独立性”(  )
A.源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有限王权
B.源于国王的庇护和封建贵族的默许
C.源于城市的自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源于没有民族国家和二元政治结构
13.中古时期西欧城市产生了行会。马克思认为:“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而中国唐宋时期的行会,“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行会制度加剧了商业竞争
C.二者都是工商业者反封建斗争的结果
D.二者都带有经济垄断性质
14.16世纪的伦敦,一百年来(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深刻的是(  )
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
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
C.市民与君主开始共施政
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15.1888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  )
A.使政治权力从贵族转移到议会
B.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开创了民选产生自治机构制度
D.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16.欧美国家社区自治权与地方政府行政权相结合,从社区选举出的议员可监督行政权,此外,各种社区自治组织和利益集团以及新闻媒体可制约地方行政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社区(  )
A.掌握地方行政权
B.与西方政治体制一致
C.确保了真正的自治
D.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17.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到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
A.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18.《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包括普享性原则,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  )
A.应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B.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公平原则
D.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经济发展
19.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社会平等,消除社会矛盾
B.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
C.建立社保机制,稳定社会秩序
D.借鉴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
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历届大选中,“福利国家”议题占据了竞选的主要部分。工党主张增加公共开支,对穷人予以更多的照顾;保守党侧重于市场原则,要求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在工党的努力下,英国的福利体系得以建立。这表明英国(  )
A.政党之间难以达成福利共识
B.党派更替执政不利于福利政策延续
C.执政党的福利理念更加先进
D.社会保障成为政党竞争的重要手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朝政府改革赋役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苏富达、刘雪松《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和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并概括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从17世纪上半叶《伊丽莎白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是英国济贫法制度上的旧济贫法时期,起初全社会都认为贫困是个人懒惰或者道德问题造成的,于是劳动救济成为英国济贫的主要内容,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到济贫院进行强制劳动,济贫无异于惩贫。19世纪末,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一些工业家意识到济贫乃至教育和卫生服务不是一种危险而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人免受贫穷从经济上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霍尔豪斯认为“国家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由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报告形成了明显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本身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以新旧济贫法实施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并予以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汉朝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加强户籍管理,并没有反映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故排除C、D两项。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客户仅仅需要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和数量向地主交纳地租,不再需要对地主承担其他义务,地主与客户之间原先存在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故答案:为C项;土地租佃关系存在于地主与客户之间,农民承担赋役的多少与此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部分雇佣关系”并不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从明朝初期不得擅自改动户籍到明朝中期以后,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反映出国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A项正确;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B项错误;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C项错误;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国家人口数量激增,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三老可以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C项说法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三老地位高于基层官吏,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看出皇帝尊崇三老,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看出三老的设立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组织及负责人,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唐朝的统治基础,故选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基层制度推行的结果,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唐朝设立社会基层管理组织及负责人,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造成藩镇割据,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洞庭寇盗充斥,仪编渔艇为保甲,使捕贼出赎馁代之输课赋,起听其蚁聚而击之”“值大造黄册,编审里甲,称平”,可知保甲制的推行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故D项正确,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提及少数民族,故A项错误;保甲制的推行与官员文化素质无关,故B项错误。
7.答案:A
8.答案:A
解析:“敬宗收族、义恤乡里”等是儒家学者的重要主张,题干材料中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儒学深入社会生活,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也未涉及重建三代宗法制度,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基层管理以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施政的质量和构建政府的威信,促使民众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的救灾赈济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程序性工作,而且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职责划分明确,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C项正确;题干材料仅仅涉及赈灾过程中的程序和环节,不能据此认为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财政负担无关,而且赈灾中的款项并非全部由政府承担,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
11.答案:B
解析:从古希腊时期的村社自治到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主(或其管家)管理庄园再到城市自治和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上具有自治传统,B项正确;教会只是中古时期基层治理的形式之一,并非一直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中心,A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C项错误;中古时期西欧城市享有一定的自治,D项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行会没有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A项;“加剧了商业竞争”与题干材料“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相矛盾,排除B项;题干材料“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反映出行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反封建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材料“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体现出行会带有垄断性质,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说明伦敦市民通过同业联合会即行会参与并控制市政活动,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选举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市民与君主共施政,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行会对市政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知这一法案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故选D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故排除B项;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故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方社区自治权与地方政府行政权相结合,从社区选举出的议员具有对行政机构监督的权力,体现了西方政治体制中的制衡原则,故B项正确;社区是地方自治管理单位,并未掌握地方行政权,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改善民生,A项符合题意;B项错在“根本性”,排除;当时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完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社会是等级社会,不会实现真正的公平平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答案:B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福利制度不能消除社会矛盾,排除A项;B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方国家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排除D项。
20.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从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即可)
22.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23.答案:观点一:多数派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政府本身无法消除。
历史解释: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人勤奋劳动,救济丧失劳动力的人,对于那些因懒惰而致贫的人群予以严惩;加之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多数派的观点与旧济贫法相辅相成,支配着工业革命早期的济贫思想,激化了阶级矛盾。
观点二:少数派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历史解释: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熟练工人,济贫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少数派的思想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萌芽,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