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1-09 23: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H2(g)+F2(g)═2HF(g)△H=﹣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热量
 
2.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D.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
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
C.S(s)+O2(g)═SO2(g);△H=﹣296.8kJ/mol
D.2NO2═O2+2NO;△H=+116.2kJ/mol
 
4.已知:2CO(g)+O2(g)═2CO2(g)△H=﹣566kJ mol﹣1
N2(g)+O2(g)═2NO(g)△H=+180kJ mol﹣1
则2CO(g)+2NO(g)═N2(g)+2CO2(g)的△H是(  )
A.﹣386 kJ mol﹣1 B.+386 kJ mol﹣1
C.﹣746 kJ mol﹣1 D.+746 kJ mol﹣1
 
5.2A(g) 2B(g)+C(g)△H<0,现欲使正反应速率减小,C的浓度增大,可行的措施是(  )
A.加压 B.增大C的浓度 C.减少C的浓度 D.降温
 
6.在2L容器中发生 3A+B=2C的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最初加入的A、B都是4mol,A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s),10S后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为(  )
A.2.8mol B.1.6mol C.3.2mol D.3.6mol
 
7.已知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下列各组实验中反应最快的是(  )
组号 反应温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H2O体积(mL)
Na2S2O3 H2SO4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A 10 5 0.1 10 0.1 5
B 10 5 0.1 5 0.1 10
C 30 5 0.1 5 0.1 10
D 30 5 0.2 5 0.2 10
A.A B.B C.C D.D
 
8.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 http: / / www.21cnjy.com )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 3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3mol Z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3
D.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9.m A(g)+n B(g) p c(g),在同一压强下变化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10.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2NO2(g) N2O4(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3O2 (g) 2O3(g)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g)+I2(g) 2 H 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NH4HCO3(s) NH3(g)+H2O(g)+CO2(g)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11.已知某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A( ( http: / / www.21cnjy.com )g)+2B(g) 3C(g)+D(s)(放热反应),图中曲线b代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的过程,若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增大A的浓度 B.扩大容器的容积
C.加入催化剂 D.升高温度
 
1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1.9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A的转化率降低
C.m+n>p D.C的体积分数减小
 
13.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盐类属于强电解质,弱酸、弱碱属于弱电解质
B.所有的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所有的共价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14.下列溶液中一定酸性的是(  )
A.含H+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D.c(OH﹣)<c(H+)的溶液
 
15.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中和,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
A.相同 B.中和HCl的多
C.中和CH3COOH的多 D.无法比较
 
16.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B.
C.c(H+)和c(OH﹣)的乘积 D.OH﹣的物质的量
 
 
二、填空题(共52分)
17.已知:2H2(g)+O2(g)═ ( http: / / www.21cnjy.com )2H2O(g);△H=﹣483.6kJ mol﹣1,2H2(g)+O2(g)═2H2O(l);△H=﹣571.6kJ mol﹣1,由此可知,H2燃烧热为      ,H2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      .
 
18.现有九种物质(1)Cu(2)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碱固体(3)氯气(4)碳酸钠粉末(5)稀硫酸(6)NH3.H2O(7)硫酸钠溶液(8)乙醇(9)熔融的硝酸钾
①其中能导电的是      ;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以上填序号)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      
KNO3:      .
 
19.利用如图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mL 0.25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溶液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并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5
2 25.9 25.9 25.9 29.2
3 26.4 26.2 26.3 29.8
近似认为0.55mol/L NaO ( http: / / www.21cnjy.com )H溶液和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 ℃).利用上表数据计算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kJ.
(4)利用上表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d.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20.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2)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 c(CH2)=c(CO) 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
 
21.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也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等,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可利用煤的气化产物(水煤气)合成二甲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碳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主要成分为H2和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①2H2(g)+CO(g) CH3OH(g)△H=﹣90.8kJ mol﹣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H=﹣23.5kJ mol﹣1
③CO(g)+H2O(g) CO2(g)+H2(g)△H=﹣41.3kJ mol﹣1
总反应:3H2(g)+3CO(g) CH3OCH3(g)+CO2 (g)的△H=       kJ mol﹣1;
(3)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3H2(g)+3CO(g) CH3OCH3(g)+CO2 (g)达到平
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     b.加入催化剂  c.减少CO2的浓度
d.增加CO的浓度    e.分离出二甲醚
(4)已知反应②2CH3O ( http: / / www.21cnjy.com )H(g) CH3OCH3(g)+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mol L﹣1) 0.44 0.6 0.6
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v逆 (填“>”、“<”或“=”)
(5)将煤加工成水煤气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降低污染并能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已知该反应的△H>0,△S>0,该反应在常温下      自发进行?(填“能”或“不能”)
 
 
2015-2016学年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四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H2(g)+F2(g)═2HF(g)△H=﹣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热量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液态氟化氢的能量比气态氟化氢的能量低,根据反应热与能量关系判断;
C、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
【解答】解: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m ( http: / / www.21cnjy.com )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是体积,故A错误;
B、液态氟化氢的能量比气态氟化氢的能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根据能量守恒,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大于270kJ,故B错误;
C、反应为放热反应,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故C正确;
D、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反应热与能量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D.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催化剂的作用.
【分析】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中加入催化剂会降低活化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但反应热不改变.
【解答】解:A、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图不符,故A错;
B、加入催化剂反应热不变,并且图象符合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正确;
C、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相等,故C错;
D、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图象不符合,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反应热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以图象体题的形式呈现,做题时要注意从图象中获取正确信息,正确判断某一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
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
C.S(s)+O2(g)═SO2(g);△H=﹣296.8kJ/mol
D.2NO2═O2+2NO;△H=+116.2kJ/mol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物质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热为负值,注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明物质的状态,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物质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而放热反应的反应热为负值,故A正确;
B、酸碱中和均为放热反应,而放热反应的反应热为负值,故B错误;
C、物质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热为负值,故C正确;
D、由于物质的状态影响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故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明物质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原则,题目难度中等.
 
4.已知:2CO(g)+O2(g)═2CO2(g)△H=﹣566kJ mol﹣1
N2(g)+O2(g)═2NO(g)△H=+180kJ mol﹣1
则2CO(g)+2NO(g)═N2(g)+2CO2(g)的△H是(  )
A.﹣386 kJ mol﹣1 B.+386 kJ mol﹣1
C.﹣746 kJ mol﹣1 D.+746 kJ mol﹣1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依据盖斯定律内容和含义,结合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得到.
【解答】解:①2CO(g)+O2(g)═2CO2(g)△H=﹣566kJ mol﹣1
②N2(g)+O2(g)═2NO(g)△H=+180kJ mol﹣1
依据盖斯定律计算①﹣②得到2CO(g)+2NO(g)═N2(g)+2CO2(g))△H=﹣746KJ/mol;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盖斯定律的计算应用,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5.2A(g) 2B(g)+C(g)△H<0,现欲使正反应速率减小,C的浓度增大,可行的措施是(  )
A.加压 B.增大C的浓度 C.减少C的浓度 D.降温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对反应2A(g) 2B(g) ( http: / / www.21cnjy.com )+C(g)△H<0,减小B和C的浓度反应速率下降,但C的浓度减小,而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的浓度增大,使用负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减小,但平衡不移动,C的浓度不变,而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加压,正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增大C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故B错误;
C、减少C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但C的浓度变小,故C错误;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的浓度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影响因素、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注意掌握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在2L容器中发生 3A+B=2C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最初加入的A、B都是4mol,A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s),10S后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为(  )
A.2.8mol B.1.6mol C.3.2mol D.3.6mol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根据c=,v=,及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计算.
【解答】解:10s内A的反应速率为0.12mol/(L s),则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2mol/(L s)×10s=1.2mol/L,故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B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故10s后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0.4mol/L=1.6mol/L,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为解答的关键,难度不大.
 
7.已知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下列各组实验中反应最快的是(  )
组号 反应温度(℃) 参加反应的物质 H2O体积(mL)
Na2S2O3 H2SO4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A 10 5 0.1 10 0.1 5
B 10 5 0.1 5 0.1 10
C 30 5 0.1 5 0.1 10
D 30 5 0.2 5 0.2 10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温度、浓度影响反应速率,浓度越大、温度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30℃>10℃,
则C、D 的反应速率大于A、B中的反应速率,
又D中浓度大于C中的浓度,
所以D中反应速率最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问题,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8.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1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 3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3mol Z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3
D.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量不变、物质的量浓度不变、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则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则压强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单位时间消耗0.1mol X同时生成0.3mol Z,方向一致,则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3,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与反应物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C错误;
D.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为高频考点,只有反应前后改变的物理量才能作为平衡状态判断依据,为易错题.
 
9.m A(g)+n B(g) p c(g),在同一压强下变化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由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可知T2>T1,结合温度的变化对A的转化率的影响可解答该题.
【解答】解:由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可知T2>T1,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把握温度的大小,结合对A的转化率的影响可解答该题,答题时注意图象曲线的变化趋势.
 
10.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2NO2(g) N2O4(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3O2 (g) 2O3(g)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g)+I2(g) 2 H I(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NH4HCO3(s) NH3(g)+H2O(g)+CO2(g)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压强来分析: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升高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依此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正方向为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
B、该反应正方向为体积缩小的吸热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正确;
C、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正方向为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故C错误;
D、该反应正方向为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着正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知识,注意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1.已知某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A(g)+2B(g) 3C(g)+D(s)(放热反应),图中曲线b代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的过程,若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增大A的浓度 B.扩大容器的容积
C.加入催化剂 D.升高温度
【考点】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分析】该反应是正反应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使曲线a变为b曲线,加快了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平衡移动,据此分析.
【解答】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使曲线b变为曲线a,加快了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平衡移动,
A、增大A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A错误;
B、扩大容器的容积,即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故C正确;
D、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平衡图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等,难度中等.明确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mA(g ( http: / / www.21cnjy.com ))+nB(g) p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1.9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A的转化率降低
C.m+n>p D.C的体积分数减小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平衡后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增大,如果平衡不移动,则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但此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解答】解:平衡后将气体体积缩小到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一半,压强增大,如果平衡不移动,则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但此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A、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故A的转化率降低,故B正确;
C、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则有:m+n<p,故C错误;
D、平衡向逆反应移动,生成物的体积百分含量降低,即C的体积分数降低,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用假定法判断,如果平衡不移动,则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根据实际C的浓度,判断平衡移动.
 
13.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盐类属于强电解质,弱酸、弱碱属于弱电解质
B.所有的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所有的共价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
B、一氧化碳等共价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C、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多少;
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导电,是碳酸因电离而导电.
【解答】解:A、强酸、强碱及大部分盐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时能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故A正确;
B、所有的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而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共价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故B错误;
C、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多少,和电解质的强弱无直接关系,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碳酸,因电离而导电,不是二氧化碳本身导电,二氧化碳属于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注意选项D为容易错选项,本题难度不大.
 
14.下列溶液中一定酸性的是(  )
A.含H+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D.c(OH﹣)<c(H+)的溶液
【考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溶液呈酸性,说明溶液中c(OH﹣)<c(H+),注意不能根据溶液的pH大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解:A.任何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氢离子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故A错误;
B.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100℃时纯水中pH=6,而纯水是中性液体,故B错误;
C.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pH小于8,常温下,7≤pH<8时溶液不呈酸性,故C错误;
D.当c(OH+)<c(H+),则溶液呈酸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明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OH+)、c(H+)的相对大小是解本题的关键,很多同学仅仅根据pH大小判断而导致错误判断,为易错点.
 
15.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中和,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  )
A.相同 B.中和HCl的多
C.中和CH3COOH的多 D.无法比较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分析】盐酸和醋酸都是一元酸,pH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酸是弱电解质,氯化氢是强电解质,所以C(HCl)<C(CH3COOH),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所以哪种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多,其消耗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就多,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盐酸和醋酸都是一元酸,p ( http: / / www.21cnjy.com )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酸是弱电解质,氯化氢是强电解质,所以C(HCl)<C(CH3COOH),等体积的两种溶液 n(HCl)<n(CH3COOH),所以醋酸消耗的氢氧化钠多,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pH相同的相同元数的酸中,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强酸”是解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6.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B.
C.c(H+)和c(OH﹣)的乘积 D.OH﹣的物质的量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用水稀释0.1mol/L氨水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由NH3.H2O OH﹣+NH4+可知,n(OH﹣)增大,但溶液的体积增大的多,则c(OH﹣)减小,加水促进电离,则n(NH3.H2O)减少.
【解答】解:A、由NH3.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n(NH3.H2O)减少,n(OH﹣)增大,增大,故A错误;
B、由NH3.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则n(NH3.H2O)减少,n(OH﹣)增大,减小,故B正确;
C、因加水稀释时,温度不变,则c(H+)和c(OH﹣)的乘积不变,故C错误;
D、由NH3.H2O OH﹣+NH4+可知,加水促进电离,OH﹣的物质的量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稀释时电离平衡的移动及离子的物质的量、离子的浓度的变化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离子积与温度的关系来解答.
 
二、填空题(共52分)
17.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 mol﹣1,2H2(g)+O2(g)═2H2O(l);△H=﹣571.6kJ mol﹣1,由此可知,H2燃烧热为 ﹣285.8kJ/mol ,H2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 H2(g)+O2(g)=H2O(l)△H=﹣285.8kJ/mol .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水为液态水;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书写H2燃烧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根据2H2(g)+O2(g)=2H2O(l)△H=﹣571.6kJ/mol,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则H2的燃烧热△H=﹣285.8kJ/mol,H2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H=﹣285.8kJ/mol;
故答案为:﹣285.88kJ/mol;H2(g)+O2(g)=H2O(l)△H=﹣285.8kJ/mol.
【点评】本题考查化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烧热的含义等,题目较简单,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现有九种物质(1)Cu ( http: / / www.21cnjy.com )(2)烧碱固体(3)氯气(4)碳酸钠粉末(5)稀硫酸(6)NH3.H2O(7)硫酸钠溶液(8)乙醇(9)熔融的硝酸钾
①其中能导电的是 (1)(5)(7)(9) ;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4)(9) ;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6) ;(以上填序号)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 NH3 H2O NH4++OH﹣ 
KNO3: KNO3=K++NO3﹣ .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能导电;
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硝酸钾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解答】解:(1)Cu是单质,含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烧碱固体,不含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
(3)氯气不含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碳酸钠粉末,不含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
(5)稀硫酸,含有自由离子,能够导电;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NH3.H2O不含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能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
(7)硫酸钠溶液,含有自由离子,能够导电;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8)乙醇不含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9)熔融的硝酸钾,含有自由离子,能导电;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化合物是强电解质;
①其中能导电的是(1)(5)(7)(9);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2)(4)(9);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6);
故答案为:(1)(5)(7)(9);(2)(4)(9);(6);
②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NH3 H2O NH4++OH﹣,
故答案为:NH3 H2O NH4++OH﹣;
硝酸钾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KNO3=K++NO3﹣;
故答案为:KNO3=K++NO3﹣.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判断,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明确概念是解题关键,注意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题目难度不大.
 
19.利用如图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mL 0.25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溶液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 0.55mol/L NaOH溶液,并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C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D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5
2 25.9 25.9 25.9 29.2
3 26.4 26.2 26.3 29.8
近似认为0.55mol/L NaOH溶液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 ℃).利用上表数据计算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1.4212 kJ.
(4)利用上表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bcd .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d.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中和热的测定.
【专题】定量测定与误差分析.
【分析】(1)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不能分几次倒入,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2)硫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
(3)先判断温度差的有效性,然后求出温度差平均值,再根据Q=m c △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
(4)a.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小;
b.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温度差偏小;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量的氢氧化钠体积偏大,放出的热量不变,但温度差偏小;
d.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
【解答】解:(1)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故答案为:C;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也不能轻轻地振荡烧杯,否则可能导致液体溅出或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更不能打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有热量散失;
故答案为:D;
(3)3次温度差分别为:3.4℃ ( http: / / www.21cnjy.com ),3.3℃,3.5℃,均有效,温度差平均值=3.4℃;50mL0.25mol/L硫酸与50mL0.55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25mol/L×2=0.025mol,溶液的质量为:100ml×1g/ml=100g,温度变化的值为△T=3.4℃,则生成0.02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 c △T=100g×4.18J/(g ℃)×3.4℃=1421.2J=1.4212kJ,
故答案为:1.4212;
(4)a.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a正确;
b.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入稀H2SO4测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温度差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b正确;
c.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量的氢氧化钠体积偏大,放出的热量不变,但温度差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c正确;
d.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和热的测定,题目难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等,明确中和热的概念、测定中和热的方法及误差分析的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20.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700 800 830 1000 1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2)反应是 吸热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bc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 c(CH2)=c(CO) 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830 ℃
【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来书写;
(2)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来回答;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4)根据浓度熵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来回答.
【解答】解:(1)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所以,故答案为:;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
故答案为:吸热;
(3)a、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不会要引起平衡移动,故a错误;
b、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故b正确;
c、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v正=v逆,所以v正(H2)=v逆(H2O)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c(CO2)=c(CO)时,不能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一定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c;
(4)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 ( http: / / www.21cnjy.com ) c(CH2)=c(CO) c(H2O)时,浓度熵和平衡常数相等均等于1,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当K=1时,根据表中数据,所以温度是830℃,
故答案为:830.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21.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也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等,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可利用煤的气化产物(水煤气)合成二甲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碳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主要成分为H2和C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2OCO+H2 ;
(2)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①2H2(g)+CO(g) CH3OH(g)△H=﹣90.8kJ mol﹣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H=﹣23.5kJ mol﹣1
③CO(g)+H2O(g) CO2(g)+H2(g)△H=﹣41.3kJ mol﹣1
总反应:3H2(g)+3CO(g) CH3OCH3(g)+CO2 (g)的△H= ﹣246.4  kJ mol﹣1;
(3)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3H2(g)+3CO(g) CH3OCH3(g)+CO2 (g)达到平
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ce (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     b.加入催化剂  c.减少CO2的浓度
d.增加CO的浓度    e.分离出二甲醚
(4)已知反应②2CH3OH(g ( http: / / www.21cnjy.com )) CH3OCH3(g)+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mol L﹣1) 0.44 0.6 0.6
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  v逆 (填“>”、“<”或“=”)
(5)将煤加工成水煤气可降低污染并能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燃料的利用率,已知该反应的△H>0,△S>0,该反应在常温下 不能 自发进行?(填“能”或“不能”)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根据信息可知,制取水煤气是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
(2)①2H2(g)+CO(g) CH3OH(g)△H=﹣90.8kJ mol﹣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H=﹣23.5kJ mol﹣1
③CO(g)+H2O(g) CO2(g)+H2(g)△H=﹣41.3kJ mol﹣1
由盖斯定律可知,通过①×2+②+③可得所求反应方程式,然后计算△H;
(3)要提高CO的转化率就要使化学平衡正向进行,而且不能是增加CO的浓度使化学平衡正向进行;
(4)依据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比较分析反应进行的方向,从而确定v正、v逆的相对大小;
(5)根据反应自发性的判据△H﹣T△S<0进行判断回答.
【解答】解:(1)根据信息可知,制取水煤气是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H2OCO+H2,
故答案为:C+H2OCO+H2;
(2)①2H2(g)+CO(g) CH3OH(g)△H=﹣90.8kJ mol﹣1
②2CH3OH(g) CH3OCH3(g)+H2O(g)△H=﹣23.5kJ mol﹣1
③CO(g)+H2O(g) CO2(g)+H2(g)△H=﹣41.3kJ mol﹣1
由盖斯定律可知,通过①×2+②+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得所求反应方程式,则△H=﹣90.8kJ mol﹣1×2﹣23.5kJ mol﹣1﹣41.3kJ mol﹣1=﹣246.4kJ mol﹣1;
故答案为:﹣246.4;
(3)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故a错误;
b.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不影响平衡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故b错误;
c.减少C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
d.增加CO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提高氢气转化率,但CO的转化率减小,故d错误;
e.分离出二甲醚,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故e正确;
故答案为:ce;
(4)表中数据分析计算Q==1.86<400,说明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
故答案为:>;
(5)反应自发性的判据△H﹣T△S<0,该反应的△H>0,△S>0,该反应在常温下不能使判据小于零成立,故不能自发进行,
故答案为:不能.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了热化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盖斯定律的计算应用,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应用、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为高考常见题型,难度中等,其中(4)中的计算需要大家估算以节省答题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