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 周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 周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3: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 第1-3单元 周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2.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了(  )
A.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B.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C.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D.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3.将希腊城邦政体划分为民主制、寡头制等类型的标准是(  )
A.参政公民人数的多少 B.是否存在公民大会
C.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D.国民是否有公民权
4.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
A.权力分立的倾向 B.基础是公民大会
C.法制是核心内容 D.体现了主权在民
5.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6.“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  )
①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②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④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下表是商鞅死因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8.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  )
A.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李悝认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由此可见,两人选人标准的相似之处是(  )
A.毋论出身 B.军功高低
C.品行优劣 D.能力大小
10.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1.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中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16世纪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16世纪末仅西班牙文版本就有11种,意大利文版本则有19种。这表明(  )
A.科举制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
B.中西方文化实现了相互交流
C.印刷技术助推西方文化发展
D.西方正在探索国家治理之路
12.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这主要得益于(  )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文官考试制 D.文官常任制
13.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14.下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表。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
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
15.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  )
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 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
16.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17.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
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18.“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
A.是完美的法律 B.坚持了民主原则 C.由少数人操纵修改 D.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19.1950年,新中国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除女方婚前财产归女方所有外,还保障妇女拥有其他家庭财产权和离婚后所带孩子的抚养权。但在河北省沙河县四区的调查发现,该区处理的41起离婚案中,只有5位妇女带走500斤左右的粮食。这种现象说明(  )
A.女性无法利用《婚姻法》维护自身权利 B.《婚姻法》形同虚设
C.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 D.传统习俗对司法影响巨大
2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
21.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周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 C C A C
6-10 B A B A D
11-15 D C A C A
16-20 C A D D C
二、非选择题
21. 【答案】
答案 
(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