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13: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复习卷
一、选择题
1. 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楚国国君熊渠也兴兵于外,取得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封其长子为句亶王,次子为鄂王,少子为越章王。这反映了( )
A. 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度瓦解
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 D. 宗法制度崩溃
2. 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 实行独尊儒术 B. 注重基层教化
C. 确立选官标准 D. 推行重农抑商
3. 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
A. 引发了统治危机 B. 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4. 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黄帝经过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的塑造,在族统、政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唯一提纲挚领、率先垂范之伟大人物形象,以后无论“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据此可知,黄帝形象的形成( )
A. 说明血缘为宗法制度的核心 B.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出现
C. 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D. 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
5. 《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发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封建经济的发展 D. 官僚政治的形成
6. 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推断出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6% 12.5% 28.6%
A. 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B. 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 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 D. 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
7. 《大明律》对“谋反”“大逆”“造妖书妖言”“强盗”“官吏受赃”以及“强奸”等论罪均较重。如“谋反大逆”罪,唐律规定本人处斩,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绞;明律则规定本人“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上皆斩,这反映了明朝( )
A. 加重制裁危及统治的犯罪 B. 遭遇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
C. 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 D. 经济发展催生更多的问题
8. 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便于征收赋税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缓和社会矛盾
9. 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
A. 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 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10. 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 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 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 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11.有学者指出:《临时约法》使大总统袁世凯“以一身当政治之冲。所谓阁员,不过为其御用之机械。凡一切军政财务,皆以己意为之,对公开的讨论,皆不之顾”。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临时约法》规定( )
A.临时大总统可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 B.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C.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任免文武官员 D.参议院负责选举民国临时大总统
12.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
A. 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 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了稳定
C. 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D. 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 贯彻“一国两制” B. 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 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 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14.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 大生产运动 B. 社会主义改造
C.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运动
15. 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不同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B.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 第三世界主宰全球经济 D. 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16. 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 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 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 与欧洲的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17.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盛行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制度( )
A.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B.旨在顺应与西亚大国争霸需要
C.为城市市民赢得了自治权 D.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18. 在17~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革命,英国人成为了革命领路人。追根溯源,英国这场大革命最先源于国会与斯图亚特王朝的矛盾。下图漫画反映了( )
A. 资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 B. 封建势力顽固不可摧毁
C. 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 D.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加
19.下表所示为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前后下院议员主要成分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1832年 1865年
地产利益的代表 66% 44%
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 34% 56%
A.是议会改革的结果 B.反映出民主制得到完备
C.说明议会权力扩大 D.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分化
20.美国1978年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打破职位分类的限制,1986年通过了文官制度简化法案,在职位分类上,把性质相近的职位进行合并。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
A.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B.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C.改变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D.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
21.下表内容节选自《法国民法典》
条目 规定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公用不在此限
据此可知,该内容体现的法律原则是( )
A.人权平等 B.契约自由
C.法律至上 D.私权神圣
22. 19世纪末,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俾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经济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B. 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C. 政府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 社会保障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23.柯立芝总统曾把某国际条约的签署当作20年代美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加以宣扬,称它是各国维护和平的一个重大步骤,将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性文献,将以人类道义最深刻的抱负写入国际公法。该条约最有可能是( )
A.《国联盟约》 B.《非战公约》
C.《红十字公约》 D.《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4.罗斯福对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支出费用,建立一种“受益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征税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这一时期
A.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 B.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C.挫伤了民众工作的积极性 D.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25.到1971年,英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表明( )
A.美英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欧元冲击美元霸主地位 D.英国制约了美国霸权地位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记载,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汁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这块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制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
一一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恢复失去的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利用手中权力大肆封官许愿,笼络人心。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19世纪上半叶,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行政管理,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考试制度“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的具体表现,并写出晚清“吐弃”这种制度的时间和“吐弃”之后确立的新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简述西方文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增速缓慢、发展不景气。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转向强调市场的作用、鼓励效率优先。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有益的,市场不但保护了个人自由,又实现了经济利益。在弗里德曼看来,必须限制政府的权限,培养竞争性的市场,市场是最好的调节器,最能有效保证效率实现。这一阶段福利国家面临着“效率危机”,国家政策转向注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摘编自白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其趋向研究》
资本摧毁了传统社会,导致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革命的无序状态。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这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对资本构成一种莫大的威胁。没有一个有序的社会(市场),资本就很难正常运作。这样,福利政策就开始了。早期的福利政策服务于资本,是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的产物。自上而下提供的福利是为了预防工人运动,因此具有保守主义性质。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大众民主扩展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包括妇女和少数族群,福利的概念演变成一种“权利”的概念,即人人都应当享有的权利。西方经济形态从原始资本主义演变到福利资本主义,是社会和政治改革的结果。国家在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充当了协调者,从而保证了市场秩序,为资本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条件。
——摘编自郑永年《国家与资本主义:西方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福利国家的效率与公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西周晚期,诸侯相互攻伐,扩大诸侯国领土,私自封王,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排除A项;瓦解说法绝对,分封制瓦解是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B
【解析】教化本意为“上教而下化”。汉初统治者为更好的治理天下,通过置“三老”、奖励“孝弟(悌)力田(努力耕作)者”,来教育感化民众,用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B正确;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教化,而非选官标准和重农抑商,故排除C、D。
3. 【答案】C
【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经济条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针对的是商人,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项举措“导致吏治严重腐败”,故排除B项。
4. 【答案】C
【解析】黄帝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经过汉代的塑造,不仅成为伟大人物,而且此后“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黄帝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纽带,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C正确;黄帝时期尚未确立宗法制,而汉代时期宗法制早已瓦解,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排除B;对皇帝的崇拜蕴含的是文化属性,不属于宗教范畴,排除D。
5.【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更高,说明科举制得到完善,而科举制能够得到完善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是材料中描述的表象,排除A项;科举制完善主要得益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而非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唐代均田制下,农民的粟、绢帛和钱均有一定的剩余,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较好,据此可推断出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C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但材料并未对农民赋役情况与其他阶层进行对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农民的收支情况,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况,排除B项;唐代仍征收实物地租,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涉及谋反的罪行定罪极其严酷,相比前代,加重了对危及自身统治的罪行制裁力度,故A项正确;《大明律》颁布于明朝建立之初,并未遭遇严重的政治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谋反等罪行的处罚,无法说明明律刑法规定比前朝更加严厉,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明律对于经济问题的处理,故D项错误。
8. 【答案】B
【解析】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直接目的,排除A;明政府编造黄册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D。
9.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来看,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出现了原来清政府不允许民间自主进行的救灾行为。故答案为D项。A项“居主导地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B项;发生变化的不是政府政策,排除C项。
10.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选B;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谓阁员,不过为其御用之机械。凡一切军政财务,皆以己意为之,对公开的讨论,皆不之顾”,可知袁世凯在政府中专权独断,结合所学可知,是由于《临时约法》规定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任免文武官员,C项正确;提出法律案的权力与政务上独断专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有限制袁世凯权力的作用,排除B项;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与材料中总统行政权力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A
【解析】国民政府发行统一发行货币,有利于国内市场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B不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排除;C中实现货币现代化说法绝对。排除;D不属于对民族企业的影响,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平等团结,选项C正确;“一国两制”不属于民族政策,选项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经济特区无关,选项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高度自治,选项D排除。
14. 【答案】C
【解析】“铁人”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工人,大庆油田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故C项正确;抗战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A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年开展“大跃进”,材料信息与“大跃进”无关,排除D项。
15. 【答案】A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的加强,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B项错误;在全球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C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早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D项错误。
16. 【答案】B
【解析】由“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可知,罗马法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权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大陆法系,不是世界法律,C项错误;罗马法与大陆法系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社会动荡,经济上以庄园制为主的自然经济主导,由此诞生了封君封臣制度,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于公元8世纪,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亚大国争霸无关,排除B项;王权的加强与工商业的发展为城市市民赢得了自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过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证明资产阶级革命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会出现波折和反复,C项正确;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统治,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宗教专制政策也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所以革命条件是成熟的,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王权最终被推翻,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议会下院中占比增多,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和政治生活的近代化,A项正确;仅从议员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英国民主制完备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英国议会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议会下院议员构成的变化不能说明英国资产阶级发生了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数急剧膨胀,层次变多,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材料内容表明美国通过立法,“把性质相近的职位进行合并”,目的就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B项正确;这些措施的目的并非是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排除A项;。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并非是改变文官政治中立原则,排除C项;政党政治的弊端无法彻底消除,D项表述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可知,《法国民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权平等、契约自由的信息,排除AB项;材料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非强调法律至上,排除C项。故选D项。
22.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采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C正确;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排除A;当时德国并未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8月,英、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结各国在它们的互相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结合材料“柯立芝总统曾把某国际条约的签署当作20年代美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加以宣扬,称它是各国维护和平的一个重大步骤”,可知《非战公约》符合柯立芝的描述,B项正确;《国联盟约》签订于1919年4月,且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排除A项;《红十字公约》签订于1864年,排除C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于196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举措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因此兼顾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美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未体现美英盟友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元冲击美元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政策措施:移民实边;刑罚从宽;赋税从轻;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
裂的地理基础;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
举措: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解析】(1)政策措施:根据“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得出移民实边;根据“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得出刑罚从宽;根据“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可得出赋税从轻;根据所学可得出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根据“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可得出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得出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得出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27.【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 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
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28.【答案】(1)表现:宋朝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任答两点得)
时间:1905年
制度: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背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存在各种弊端;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中政府机构的混乱引起人们强烈不满。(任答三点)
意义: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任答两点)
【解析】(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开国后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经济实力不断超过北方,为了适应统治需要,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宋朝时科举制度更为成熟,“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清政府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恢复失去的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利用手中权力大肆封官许愿,笼络人心……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知,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存在各种弊端;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上半叶,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根据材料二中“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行政管理,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可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中政府机构的混乱引起人们强烈不满。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9.【答案】示例一论题:福利制度过于注重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
阐述:二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调社会公平,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福利国家制度,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这就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带来了整体社会效率低下;更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人们的“福利病”,有的失业者宁愿靠领取国家福利维持生活,也不愿工作。
结论:因而从长远来看,过于强调社会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反过来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示例二论题:福利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阐述:民众要保障公平,资本要保障效率,福利国家政策在双方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恢复经济,大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不是彼此孤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促进福利增长意义上的公平,是与效率相统一的。因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福利国家制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体现了社会公平。
所以说,国家的社会政策变革需要在不断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平衡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示例三论题:西方福利制度的兴起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为了缓和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尤其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再发展。
综上,西方国家推行福利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这一阶段福利国家面临着‘效率危机’,国家政策转向注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随着大众民主扩展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包括妇女和少数族群,福利的概念演变成一种‘权利’的概念,即人人都应当享有的权利”、“国家在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充当了协调者,从而保证了市场秩序,为资本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条件”等信息可知,福利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结合福利政策的实施、福利国家出现的影响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的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