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2:44:02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A.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D [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7世纪以来,马铃薯在欧洲大量种植,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这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故选D项;近代欧洲是工业经济为主导,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马铃薯的种植并不能避免欧洲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
2.1494年5月3日,一位教士致信罗马教廷说:“岛(西印度群岛)民们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这种谷粒叫玉米。”该史料可用于说明(   )
A.旧大陆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B.商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欧洲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D.美洲物种在欧洲的种植
C [据材料可知,1494年教士在给罗马教廷的信中描绘了对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的基本认识,故选C项;“旧大陆物种在美洲的传播”不合题意,应为“美洲大陆物种在旧大陆的传播”,排除A项;“商业革命”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外来物种的传播,排除B项;“种植”不合题意,教士提及的玉米此时还未在欧洲种植,排除D项。]
3.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以下关于番茄传播的史实正确的是(   )
A.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B.最早由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回到欧洲
C.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D.明朝万历年间作为食用蔬菜在中国广泛种植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茄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作为观赏植物带到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故选C项;16世纪末,番茄是被作为观赏植物在欧洲推广的,排除A项;番茄最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而非葡萄牙人,排除B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才开始作为食用蔬菜进行种植,排除D项。]
4.依据下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 吕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C [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可知番薯在明代传入中国,故选C项;据材料“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 “闽人得之(番薯)外国”不能说明番薯原产地为菲律宾,排除A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可知番薯并不是通过朝贡贸易来到中国的,排除B项;据材料“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可知番薯最早种植于明代,排除D项。]
5.清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某一新传入物种有这么一段描述:“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下列有关这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B.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
C.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胡椒”
D.西班牙人将其引入再传到英国等国
D [据题干“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可知该物种是辣椒,结合所学,辣椒原产于秘鲁、墨西哥等美洲国家,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故选D项;辣椒原产于秘鲁、墨西哥等美洲国家,而不是中亚地区,排除A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B项;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排除C项。]
6.15世纪,牛和羊随哥伦布被引进新大陆。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C [据材料“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促进了物种之间的交流,进而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对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未提及对美洲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东西方贸易的影响,排除D项。]
7.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在18世纪成为北美重要经济作物,“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19世纪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小麦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推动了“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反映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推动了美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小麦贸易的路线有两条,自北美洲通过船队运往中美洲,自北美西部通过伊利运河运往美洲中部和美洲东部,均与大西洋贸易无关,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但此时小麦已经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并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排除C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所以18世纪运送小麦的船队应属于传统交通工具,并非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
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D [据材料“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可知,该品种在美国传播,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独立战争时期”只是作为时间背景,材料中心是水稻品种的传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战争前已经有黑奴贸易与种植园经济,材料没有涉及黑奴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但没有涉及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排除C项。]
9.清代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包谷(玉米)“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以致“生齿日繁”。上述现象说明外来物种的传入(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D [据材料“不粪而获” “备荒第一物” “生齿日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高产农作物引入中国,由于其生长条件要求不高、高产等特点,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故选D项;“生齿日繁”突出的是对人口的影响,无法得出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将农产品通过加工、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成为一种商品化的农产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D [据题干可知,马推动了美洲原住民变成游牧民族,“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使美洲形成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即美洲人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故选D项;“改变了人口结构”不合史实,“改变了人口结构”的是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排除A项;美国称呼开始于1776年,排除B项;“缓解了”不合逻辑,应为“加剧了”,排除C项。]
11.下图是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壁画(局部)。但后来有意大利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在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添画了几支玉米苞(棒),达·乌迪内的创作(   )
A.受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
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表达对人文主义的诉求
D.揭露了殖民扩张的残酷
A [据材料“意大利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在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添画了几支玉米苞(棒)”可知,玉米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各洲之间物种交流增多,玉米传入欧洲,因此该创作是受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故选A项;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而达·乌迪内在垂花饰中添画了几支玉米苞(棒),与人文主义内容无关,排除C项;该画是一幅宗教画,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D项。]
12.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 [材料提及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进行大交换,使世界农作物种类丰富化,这体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故选D项;“族群混合现象”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作物大交换相悖,排除A项;“社会体系走向解体”不合时空,应为“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得到维护”不合史实,应为“遭到破坏”,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生产中心”得出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 “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士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第(2)问,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 “用于改良品种”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并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答案 (1)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苜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首先要注意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的主题,结合表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葡萄、核桃等食物和物种的交流,宋代也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占城稻,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等农作物,由此可以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如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后小结,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 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阐述:据表中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宋代,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以食物类为主,少有香料,经济作物也极少,部分瓜果类特产,也成为封建贵族专享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美洲的物种涌入中国。除了粮食、蔬菜、水果类的作物,花生(油料作物)、烟草、陆地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植,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物质支撑。
总之,地理大发现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在爱尔兰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人们躲避战火、度过灾荒的主要食物。18世纪时,“马铃薯几乎成为(爱尔兰)农民唯一的食物”。由此可知,马铃薯的种植(   )
A.巩固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B.解决了欧洲的粮食安全
C.有效避免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D.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
2.1494年5月3日,一位教士致信罗马教廷说:“岛(西印度群岛)民们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这种谷粒叫玉米。”该史料可用于说明(   )
A.旧大陆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B.商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欧洲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D.美洲物种在欧洲的种植
3.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以下关于番茄传播的史实正确的是(   )
A.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B.最早由葡萄牙人从南美洲带回到欧洲
C.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D.明朝万历年间作为食用蔬菜在中国广泛种植
4.依据下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 吕宋国是菲律宾)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
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
D.最早种植于清代
5.清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某一新传入物种有这么一段描述:“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下列有关这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中亚,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国
B.引入中国后曾长期被当作药用植物
C.传入中国时,被中国人称为“胡椒”
D.西班牙人将其引入再传到英国等国
6.15世纪,牛和羊随哥伦布被引进新大陆。新大陆有大片肥沃的草场适合放牧,牛羊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其皮毛还给人类带来温暖。这说明物种传播(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美洲的人口压力
C.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D.拓展了东西方贸易范围
7.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8.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9.清代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包谷(玉米)“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以致“生齿日繁”。上述现象说明外来物种的传入(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10.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11.下图是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壁画(局部)。但后来有意大利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在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添画了几支玉米苞(棒),达·乌迪内的创作(   )
A.受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
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表达对人文主义的诉求
D.揭露了殖民扩张的残酷
12.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
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D.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苜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筑豆、石榴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