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14世纪,英格兰地区契约性劳动关系迅速发展。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契约期限、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等,并约定无正当理由双方不得违背。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B.维护了庄园秩序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解决了劳资纠纷
2.下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这一现象( )
18世纪80年代 1784—1846年
动力织机 2400 225 000
手工织机 2 000 000 60 000
A.造成家庭手工业的消亡
B.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是社会大分工下的产物
3.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4.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5.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6.学者陈旭麓曾说过“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这说明( )
A.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B.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
C.开明官员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维新派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战争与人类进步》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对材料中所述“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与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
B.使人类从平面交通进入到了立体交通时代
C.推动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D.引起社会化大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
8.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立法时间 相关内容
1802年 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1819年 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半做夜工……
1825年 9—16岁工人周六工作时间最高不超过6小时……
A.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B.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D.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0.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这项职业反映了英国( )
A.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市民缺乏时间观念
C.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D.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11.“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与物质力量相伴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材料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发挥了群众的劳动能力
D.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
12.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年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
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厂城(节选)
[英]琼 斯
夜幕降落在城市的四周,好一片暗淡凄凉的时光;寒冷的灰墙,阴暗的钟楼,听野风正呜呜地衰唱。
男人,女人,儿童在做工,被锁在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一车轮飞动,生命之线飞快地断掉。
天上的星星看着也发怔,烟雾弥漫,机器怒吼;这城市就像热锅沸腾,煮沸的毒水横溢四流。
在那发臭的围墙里面,生命与死亡纠成一团;工人和工人肩并着肩,血肉和钢铁进行殊死战。
大风吹起,歌声震落,冲破云霄,震裂海洋,它仿佛对着人民歌唱:“敲断链索,就像这样!”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记住吧,要保卫自己的土地,最好的办法——把宪章实行!
——摘编自1847年《劳工月刊》第一期
以“《工厂城》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14世纪,英格兰地区契约性劳动关系迅速发展。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契约期限、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等,并约定无正当理由双方不得违背。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B.维护了庄园秩序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解决了劳资纠纷
C [据材料“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契约期限、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等”可知契约性劳动关系具有雇主与劳动者之间雇佣关系的色彩,为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城市自治主要体现的是领主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契约性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有利于打破庄园经济的封闭性,加速庄园经济的破产,排除B项;契约性劳动关系有利于协调劳资纠纷,但是无法彻底解决,排除D项。]
2.下表是英国织机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台)。这一现象( )
18世纪80年代 1784—1846年
动力织机 2400 225 000
手工织机 2 000 000 60 000
A.造成家庭手工业的消亡
B.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是社会大分工下的产物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动力织机猛增,而手工织机锐减,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形成,故选C项;“消亡”不合史实,与材料中手织机锐减但仍存在相悖,排除A项;B项因果倒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排除;“社会大分工”不合时空,应为“机器大生产”,排除D项。]
3.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C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完善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B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只有法律和社会规范才具备预防社会犯罪的功能,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项。]
4.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在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大量进入工厂,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排除A项;妇女的地位提高是一个过程,19世纪初妇女的地位并没有迅速提高,排除B项;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
5.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C [随着列强的入侵,股份制公司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很多企业采用“招商集股”的集资方式,这表明这一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不断扩展,故选C项;近代中国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布局不断优化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了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无法看出商贸效率是否提升,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金融行业,排除D项。]
6.学者陈旭麓曾说过“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这说明( )
A.知识分子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B.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
C.开明官员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维新派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据材料“权威与楷模的倡率” “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主体是开明地主阶级,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开明官员仍属于封建势力,不能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洋务派,排除D项。]
7.《战争与人类进步》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对材料中所述“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与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
B.使人类从平面交通进入到了立体交通时代
C.推动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D.引起社会化大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
D [据材料“从1785年到1824年……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因此该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化大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故选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技术与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飞机时代开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并未进入立体交通时代,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立法时间 相关内容
1802年 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1819年 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晨5时半做夜工……
1825年 9—16岁工人周六工作时间最高不超过6小时……
A.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B.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D.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这与当时阶级矛盾激化有关,即通过立法缓和了阶级矛盾,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二战后英国建立现代福利国家,排除A项;“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9.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C [结合材料“英国工业胜地谢菲尔德” “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可知,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的行业人员聚集于工业圣地,这体现了工业化中人员聚集的城市化一面;结合材料“律师、工厂主……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可知,工业化中人们反而在乡村安家,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的一面,所以工业化具有两面性,故选C项;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居住在乡村但工作在工业聚集地,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所有阶级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住在环境好的乡村,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项。]
10.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这项职业反映了英国( )
A.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市民缺乏时间观念
C.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D.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C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世纪,结合所学,英国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题干述及“叫醒工”是专职的,其职责是专门负责叫人起床上班,据此可知这项职业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条件下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故选C项;英国工厂制度兴起于18世纪中叶,排除A项;“叫醒工”专门负责叫人起床上班,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而不是缺乏时间观念,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叫醒工”出现的时间、地点及职责,并没有述及城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
11.“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与物质力量相伴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材料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发挥了群众的劳动能力
D.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
A [根据材料“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B项排除;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会对群众的劳动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性,未涉及大众精神生活丰富的信息,排除D项。]
12.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年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A [紧扣题干“从1833年起” “1880年”等时间信息及“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教育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故选A项;“渐趋增强”不合时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奉行自由主义,不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有效保证了”说法夸大化,应为“有利于提高”,排除C项;“保障了”说法夸大化,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分化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
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解析 第一小问身份,据材料一“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 “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可知英国早期工厂的创办者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或者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手工业主;据材料二“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可知中国近代早期工厂的创办者以地主、买办和商人居多,同时还有少量华侨,其中地主占比最高。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存在差异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学生赞成该学者的观点,从整体的社会性质来看,18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而且宽松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再加上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于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再加上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答案 示例:
身份: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手工业主。
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多为地主、买办、商人等,其中地主占比最大。
评述:赞成学者的观点。
理由: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民主的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民主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工匠和手工业者创办工厂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官僚地主、买办与政府关系密切,势力较大,更利于创办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匠和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经济实力不足。
综上,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厂城(节选)
[英]琼 斯
夜幕降落在城市的四周,好一片暗淡凄凉的时光;寒冷的灰墙,阴暗的钟楼,听野风正呜呜地衰唱。
男人,女人,儿童在做工,被锁在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一车轮飞动,生命之线飞快地断掉。
天上的星星看着也发怔,烟雾弥漫,机器怒吼;这城市就像热锅沸腾,煮沸的毒水横溢四流。
在那发臭的围墙里面,生命与死亡纠成一团;工人和工人肩并着肩,血肉和钢铁进行殊死战。
大风吹起,歌声震落,冲破云霄,震裂海洋,它仿佛对着人民歌唱:“敲断链索,就像这样!”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记住吧,要保卫自己的土地,最好的办法——把宪章实行!
——摘编自1847年《劳工月刊》第一期
以“《工厂城》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 首先赏析作品的具体内容,要想读懂诗歌需要了解该作品的背景,据材料时间“1847年”并结合所学,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生活贫困,劳动条件相当恶劣,工作时长和报酬不成正比,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另外环境污染、疾病、犯罪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总之,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显现。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欧洲爆发了工人运动,如英国宪章运动等。这就是材料中《工厂城》写作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再看这首诗歌,可以看出诗歌开篇先介绍了当时的背景,诗歌以“暗淡凄凉” “寒冷”等词烘托英国工业革命后严重的社会问题;“狭小阴暗” “烟雾弥漫” “发臭的围墙” “刑台”等语句则具体描绘了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诗人通过“冲破云霄,震裂海洋”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等语句,呼唤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奋起抗争;并在诗歌最后指出“把宪章实行”的奋斗目标。然后高于具体内容,解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意义等。结合所学知识和前面具体内容的分析,可得出《工厂城》是诗歌体裁,直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工人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它是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生活与斗争实践的产物;据材料“它仿佛对着人民歌唱:‘敲断链索,就像这样!’”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记住吧,要保卫自己的土地,最好的办法——把宪章实行!”并结合所学,诗歌中强有力的呐喊有利于激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另外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歌除了激励了当时的工人斗争,对此后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 示例:
《工厂城》赏析
《工厂城》创作于19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英国工人阶级掀起了宪章运动。
诗歌开篇以“暗淡凄凉” “寒冷”等词烘托英国工业革命后严重的社会问题;“狭小阴暗” “烟雾弥漫” “发臭的围墙” “刑台”等语句则具体描绘了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诗人通过“冲破云霄,震裂海洋”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等语句,呼唤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奋起抗争;并在诗歌最后指出“把宪章实行”的奋斗目标。
《工厂城》以诗歌的形式,直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工人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它是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生活与斗争实践的产物;有利于激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对此后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