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公元前4世纪,相当于中国西汉年间,就已有南丝绸之路,蜀地的商队,赶着马队,驮着货物,翻蜀道,踏出四川盆地,过西昌,又越岭,来到云贵高原,经大理,腾冲,出国门,经缅甸或西藏来到印度。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2.下表为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所载部分信息。
信息 出处
俱乘栱船上之沂溪中市鱼 简37
捕鱼网二,其一新,直钱五百 简617
求于小市卖枯鱼自给 简【壹】53
从官市(市)鲜鱼十斤,直钱六十。于所有田溏中捕得小鱼 简【叁】1121
据上表信息可以推知,当时长沙地区( )
A.鱼类养殖技术领先
B.官府尚未介入渔业管控
C.渔业成为主要产业
D.鱼类产品消费需求旺盛
3.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4.图1和图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
A.粉彩工艺的高超
B.对外征伐的功绩
C.物种交流的频繁
D.丝路贸易的发达
5.明清时期的苏州一带,“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这说明当时( )
A.世俗文化氛围浓厚
B.士人传统观念颠覆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6.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自守实为有限开放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7.公元800—1050年间,阿拉伯帝国对船员雇佣、租船货运契约、货物运输共同海损、海上弃货、船舶共有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法规( )
A.反映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B.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
C.体现了罗马法全面复兴
D.确立了重商主义的国策
8.如图为印度贵霜帝国金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该金币( )
A.体现了印度商品经济发达
B.兼具政治经济多种功能
C.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繁荣
D.反映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9.下图为距今4000年前的苏美尔人圆筒印章,印章周身刻有图案、文字,使用时只需在泥板上反复滚动,如今在一些遗存的法律合同、条约和信件上都已发现此类印痕。该印章可以用来研究苏美尔人( )
A.世界领先的雕刻技术
B.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C.人际交往的契约意识
D.记录算法的象形文字
10.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A.减少了民众投资的渠道
B.动摇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 “兑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 )
A.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
B.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
C.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12.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英音,其吟哦俱不同。” “浴处挂壶于门” “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叠成楼阁之状”。(《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医药铺外竖牌)“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九” “五劳七伤回春丸”。“‘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 “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摘编自唐成飞《宋代都城
商业广告刍议》
材料二 伴随着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广告突破了宋元以来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开始转向大众传播。商业字号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使得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更具特色,并注重自身广告的真实性。以晋商会馆广告为例,不仅凸显了晋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保证,会馆关公像及行业道德碑刻也成为晋商文化及品牌信誉传播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范妍妍《明清至近代晋商
广告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广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式是民间撰写契约文书的通行格式,以下是明代万历年间官颁卖(买)田契式。某里某人承祖/父置有晚田某段,坐落某里某处,原计若干种(田亩面积),年供苗米(租额)若干桶(数量单位),即目东至某人田,西至某人田,南至某人田,北至某人田为界,已上俱出四至分明。今来不成次业,情愿托得知识人某为中,将前项各至内田出卖与某里某人为业,当三面言议定时值价银若干两正。自立契书之日,一应交领足讫,不欠分厘。自卖之后,请买主一任前去管业。所卖其田,的系承祖/父置下产业,与内外亲房伯叔弟侄人等各无干涉,亦无重复典当、准折债负之类。此系正行交易,甘愿自卖,其田该载产米(税粮)若干,候在大造黄册之年,自用收割产亩户当差,递年津贴粮役与出产人了纳粮差,不致留难,向后再无异说执僭之理。今恐无凭,故立契书为照。
——摘编自[明]赤心子《四民利
观翰府锦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契式所反映的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公元前4世纪,相当于中国西汉年间,就已有南丝绸之路,蜀地的商队,赶着马队,驮着货物,翻蜀道,踏出四川盆地,过西昌,又越岭,来到云贵高原,经大理,腾冲,出国门,经缅甸或西藏来到印度。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C [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就已有南丝绸之路” “经缅甸或西藏来到印度”等可知,蜀地商队跋山涉水到达印度进行贸易,可见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选C项;地缘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材料并不涉及地缘政治,另外地缘政治对古代东西方交流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必然条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蜀地商队通过南丝绸之路到印度进行贸易,并没有体现印度对外贸易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属于经贸往来,不属于外交关系,排除D项。]
2.下表为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所载部分信息。
信息 出处
俱乘栱船上之沂溪中市鱼 简37
捕鱼网二,其一新,直钱五百 简617
求于小市卖枯鱼自给 简【壹】53
从官市(市)鲜鱼十斤,直钱六十。于所有田溏中捕得小鱼 简【叁】1121
据上表信息可以推知,当时长沙地区( )
A.鱼类养殖技术领先
B.官府尚未介入渔业管控
C.渔业成为主要产业
D.鱼类产品消费需求旺盛
D [据材料“俱乘……市鱼” “直钱五百” “卖枯鱼自给” “直钱六十”可知该地区鲜鱼、渔具、鱼干等买卖频繁,百姓以此为生计,反映出鱼类产品有旺盛的消费需求,故选D项;材料中涉及鱼类的买卖及捕捞,并没有涉及鱼类养殖,且没有其他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其养殖技术领先,排除A项;据材料“……沂溪中市鱼” “求于小市……” “从官市……” “田溏中捕……”可知鱼类买卖、捕捞的地点都是有规定的,结合所学汉代设置管理渔业的机构以及制定税收制度等加强对渔业的管控,排除B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并且材料中没有说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判断渔业的地位,排除C项。]
3.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B [材料提及邸店主要提供往来客商储货和住宿,从事抽取佣金的“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可知邸店为长途商业、商人服务,故选B项;“松动”不合时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出现于宋代,排除A项;“邸店的发展”只可反映城市经济的活跃,唐代城市的功能仍以政治、军事为主,排除C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4.图1和图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
A.粉彩工艺的高超
B.对外征伐的功绩
C.物种交流的频繁
D.丝路贸易的发达
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洛阳出土了胡人俑,在吐鲁番出土了唐武士俑,说明中原与西域之间交往甚密,证明唐代丝路贸易发达,这与史实相符,故选D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三彩属于陶器,没有使用粉彩工艺,粉彩瓷出现在清朝,排除A项;图1洛阳出土胡人背猴骑驼俑不能反映唐代对外征伐的功绩,排除B项;仅凭图1图2无法判断丝路上其他物种交流的状况,排除C项。]
5.明清时期的苏州一带,“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这说明当时( )
A.世俗文化氛围浓厚
B.士人传统观念颠覆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D [据材料“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治一园” “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 “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可知明清时期的苏州一带,家中有钱者,争相建造一处园区,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推动下,民众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突出的是经济的影响,并不是世俗文化氛围浓厚,排除A项;“颠覆”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是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
6.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自守实为有限开放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C [据材料“一口通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沿海居民对外贸易,但在官方主持下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可以看出虽然实行闭关自守,但实际上是有限的开放,故选C项;清朝朝贡贸易主要针对亚洲藩属国,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来华商船,不属于朝贡贸易体系,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 “每年100多万两”可知广州通商后关税税银增加,但不足以判断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清朝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收,排除D项。]
7.公元800—1050年间,阿拉伯帝国对船员雇佣、租船货运契约、货物运输共同海损、海上弃货、船舶共有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法规( )
A.反映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B.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
C.体现了罗马法全面复兴
D.确立了重商主义的国策
B [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商业在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欧亚非三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题干所述“船员雇佣” “租船货运契约”等诸多规定都是关于海上贸易,据此可知,这些法规适应了帝国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题干所述诸多方面都是关于海上贸易的相关规定,并不能扩大为“法律体系”和“全面复兴”,排除A、C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8.如图为印度贵霜帝国金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该金币( )
A.体现了印度商品经济发达
B.兼具政治经济多种功能
C.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繁荣
D.反映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C [据题干内容可知,希腊文出现在印度货币上,体现出希腊文化在印度的影响很大,反映出当时希腊和印度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商贸往来,才会使得希腊文印在印度货币上,故选C项;题干重点叙述印度贵霜帝国金币的形制,与其商品经济发达无关,排除A项;据题干内容可知,印度贵霜帝国金币只具有经济功能,并不涉及政治功能,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印度贵霜帝国金币,与其文明“中断”无关,排除D项。]
9.下图为距今4000年前的苏美尔人圆筒印章,印章周身刻有图案、文字,使用时只需在泥板上反复滚动,如今在一些遗存的法律合同、条约和信件上都已发现此类印痕。该印章可以用来研究苏美尔人( )
A.世界领先的雕刻技术
B.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C.人际交往的契约意识
D.记录算法的象形文字
C [据材料“法律合同、条约和信件上都已发现此类印痕”可知,一些遗存的法律合同、条约和信件上发现苏美尔人圆筒印章,说明两河流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广泛订立契约,即苏美尔人在交往中的契约意识,故选C项;没有比较,得不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苏美尔王国是奴隶制,不是封建制,排除B项;埃及使用象形文字,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排除D项。]
10.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A.减少了民众投资的渠道
B.动摇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据所学可知,当铺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属于商业领域的新变化,唐宋到清朝,当铺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投资是以付出本金的方式,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当铺是给需要资金的人提供有偿的金融服务,因此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与民众投资渠道的变化并无关联性,排除A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这一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当铺的出现不能动摇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动摇了重农抑商国策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以前,当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商业贸易的需要,未涉及中外贸易的往来,排除C项。]
11.明清时期所谓的“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有时则是一种借贷货币资金的契约。所谓的“期票” “兑票”有时是债务人写给债权人,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有时是商人在某个店铺进货,让债权人去另一个店铺取款的票据。明清时期这些票据的出现( )
A.标志着货币信贷的形成
B.完成了商业信用关系的票据化
C.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D [据材料“‘会票’有时是为了完成资金异地拨兑性质的汇票” “(兑票)约定将来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取款的本票”并结合所学可知,“会票” “兑票”便于异地钱款存取,为这一时期长途贩运贸易提供了便利,故选D项;“形成”不合时空,早在春秋时期货币信贷就已出现,排除A项;“票据化”不合史实,明清时期“票据化”还是当时商业信用关系的新现象,不占主流,排除B项;“阻碍了”不合逻辑,应为“促进了”,排除C项。]
12.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D [据题干“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等信息可知,世界不同区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在经济活动中就已经出现了信贷业务,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早期世界不同区域出现了信贷业务,但是并没有述及信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早期世界不同区域出现了信贷业务,但是并没有述及信贷业务对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而不是“信贷”,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英音,其吟哦俱不同。” “浴处挂壶于门” “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叠成楼阁之状”。(《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医药铺外竖牌)“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九” “五劳七伤回春丸”。“‘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 “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摘编自唐成飞《宋代都城
商业广告刍议》
材料二 伴随着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广告突破了宋元以来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开始转向大众传播。商业字号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使得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更具特色,并注重自身广告的真实性。以晋商会馆广告为例,不仅凸显了晋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保证,会馆关公像及行业道德碑刻也成为晋商文化及品牌信誉传播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范妍妍《明清至近代晋商
广告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广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浴处挂壶于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叠成楼阁之状’。(《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医药铺外竖牌)”可知,宋代商业广告形式多样。第(2)问,据材料二“伴随着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广告突破了宋元以来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开始转向大众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业广告在全国得到广泛发展,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商业字号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使得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更具特色,并注重自身广告的真实性。以晋商会馆广告为例,不仅凸显了晋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保证,会馆关公像及行业道德碑刻也成为晋商文化及品牌信誉传播的重要载体。”可得出推动了商业经营理念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商业品牌信誉。
答案 (1)特点:形式多样。
(2)简评:商业广告在全国得到广泛发展,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经营理念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商业品牌信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式是民间撰写契约文书的通行格式,以下是明代万历年间官颁卖(买)田契式。某里某人承祖/父置有晚田某段,坐落某里某处,原计若干种(田亩面积),年供苗米(租额)若干桶(数量单位),即目东至某人田,西至某人田,南至某人田,北至某人田为界,已上俱出四至分明。今来不成次业,情愿托得知识人某为中,将前项各至内田出卖与某里某人为业,当三面言议定时值价银若干两正。自立契书之日,一应交领足讫,不欠分厘。自卖之后,请买主一任前去管业。所卖其田,的系承祖/父置下产业,与内外亲房伯叔弟侄人等各无干涉,亦无重复典当、准折债负之类。此系正行交易,甘愿自卖,其田该载产米(税粮)若干,候在大造黄册之年,自用收割产亩户当差,递年津贴粮役与出产人了纳粮差,不致留难,向后再无异说执僭之理。今恐无凭,故立契书为照。
——摘编自[明]赤心子《四民利
观翰府锦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契式所反映的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
解析 据材料“明代万历年间官颁卖(买)田契式”等可知,该契约文书写明了土地原归属、四至点、见证人、缴粮纳税等方面,确保权责明晰,对研究明代乡村社会状况,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重要的文献史料。据材料“情愿托得知识人某为中” “自立契书之日,一应交领足讫” “向后再无异说执僭之理” “今恐无凭,故立契书为照”等可知明代乡村的土地买卖会订立契约,有中间人见证,权责明晰等,反映了乡村社会民众契约意识的发展;据材料中契约文书记载的土地与田租计量方式、土地四至等信息有助于研究明代乡村的社会经济习俗;契约文书所指向的土地买卖问题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兼并现象普遍;据材料“苗米” “该载产米” “津贴粮役” “时值价银”等信息反映了明代赋税制度变革与白银货币化;据材料“某里” “黄册”等可知明代的基层组织与户籍管理形式;据材料“尽问房族”与“托中”等立契手续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观念,是明代宗族观念强化的体现。
答案 示例:
契约文书记载了明代乡村社会的各类信息,是重要的文献史料,同时它又直观反映出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研究明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契约文书本身反映着乡村社会民众契约意识的发展;契约文书记载的土地与田租计量方式、土地四至等信息有助于研究明代乡村的社会经济习俗;契约文书所指向的土地买卖问题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兼并现象密切相关;“苗米” “该载产米” “津贴粮役” “时值价银”等信息是明代赋税制度变革与白银货币化的反映;“某里” “黄册”等词汇呈现了明代的基层组织与户籍管理形式;“尽问房族”与“托中”等立契手续也彰显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观念,是明代宗族观念强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