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如果要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 “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列宁的这一观点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排除A项;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认识,与苏联模式没有关系,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助于推动苏俄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非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
2.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 年出口总量达 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援助苏联建设 B.缓和世界局势
C.缓解经济危机 D.发展国内工业
C [据材料“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 年出口总量达 90%”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大肆出口挤压商品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C项;“援助”不合史实,与材料“援建”有别,且美国仍然敌视苏联,排除A项;“缓和世界局势”不合史实,资本主义世界实行贸易战、关税战,世界局势紧张,排除B项;“发展国内工业”不合逻辑,与大萧条期间美国对工业进行计划指导相悖,排除D项。]
3.下图呈现的是“1951—198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单位:%)”(以1950年为基数,从左至右,依次是联邦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的有关数据)。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一度超过美国等西方国家
B.各国发展不平衡源于国际缺少协调合作
C.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D.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发展为日本赶超提供契机
C [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材料提及的1951—198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相合,故选C项;“经济发展水平”偷换概念,应为“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国际缺少协调合作”不合逻辑、史实,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作,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不合时空,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排除D项。]
4.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在此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这反映出( )
A.国际经济旧秩序已趋向瓦解
B.发展中国家普遍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南北双方的经济斗争已消弭
D.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D [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投资,产品制造能力也不断提升,即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国际经济旧秩序尚未瓦解,排除A项;发达国家仍然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排除B项;“消弭”说法错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斗争仍然存在,排除C项。]
5.随着新兴国家崛起,21世纪以来一系列在实践中更注重公平、互惠、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倡议和组织相继发展起来,比如“一带一路”、金砖机制、“东盟”等。这些倡议和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崩溃
B.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形态
C.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D.表明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全球化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这些倡议和组织中,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形态,故选B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未崩溃,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未形成,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并非在21世纪以来,排除C项;当今世界,美国仍旧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没有丧失,排除D项。]
6.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道,“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 [据材料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 “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可知,“一带一路”平台密切了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联系,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合题意,2017年时“一带一路”成员国非洲国家仅有埃及,排除A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 “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侧重政治、外交领域,与“一带一路”侧重经济合作相悖,排除B、D项。]
7.“各国政府……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这段材料,出自( )
A.《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C [据材料“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 “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 “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出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
8.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
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B [据材料“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可知,关贸总协定成立时处于二战后初期,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在世贸组织中成员数量的增长体现了他们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也反映了当时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故选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91年冷战结束,且冷战的结束与新兴民族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战后科技革命受益最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新兴民族国家,且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9.下图是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张邮票,画面中悠闲飘浮的祥云联结着古老的华表与现代国贸大厦。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
A.改革开放开始成为时代主旋律
B.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新风格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确立
D.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D [古老的华表代表中国,现代国贸大厦象征着世贸组织,悠闲漂浮的祥云代表着中国与世贸组织有了关系,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体现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故选D项;改革开放开始成为时代主旋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的邮票不属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现实,排除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确立,排除C项。]
10.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A [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规则,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故选A项;雅尔塔体系强调的是美苏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实力强,不是依赖世界资源,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部分,排除D项。]
1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
C.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D [据材料信息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韩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进行救助,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A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全球经济一体化”一词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2.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包括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从2009年至2016年,在金砖国家的推动下,二十国集团完成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与投票权的改革。这反映了( )
A.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发展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冷战后南北差距缩小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A [据材料可知,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世界多极化在经济领域重要体现的二十国集团,在金砖国家推动下完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些改革,这实际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均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排除B项;冷战后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而非缩小,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就已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
后期对外贸易浅析》
材料二 如图是1800—2000年美国进口产品平均关税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变化。(备注:为保护国内产业,美国对国内不生产的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导致了总平均税率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有较大差别)
——摘编自余淼杰等《美国贸易
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5—1950年美国进口关税税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 “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可知由禁止印度棉织物输入英国到英国的棉纺织品大量输入印度。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消极方面,据材料一“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可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图示可知1925年到1935年左右,进口关税税率上升与1935年左右到1950年,进口关税税率下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经济危机的史实可知1929年,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蔓延到世界范围,为了转嫁危机,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可知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推行新政,使得进口关税开始下降,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进口关税税率大幅下降。
答案 (1)变化:由禁止印度棉织物输入英国到英国的棉纺织品大量输入印度。
影响: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变化:1925年到1935年左右,进口关税税率上升;1935年左右到1950年,进口关税税率下降。
原因:1929年,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蔓延到世界范围,为了转嫁危机,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推行新政,使得进口关税开始下降,随着美国经济的好转,进口关税税率大幅下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6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大事简表
1931年9月 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后大幅度贬值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
1936年9月 英美法终于达成一项“三国货币协议”,三国同意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
30年代后期 随着欧洲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大部分的资本和大量黄金流向美国,三国货币协定中有管理的汇率原则被冲垮
1943年4月 美国政府发表了“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权力很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经组织同意,会员国不得任意改变汇率。 英国政府发表了“凯恩斯计划”,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还强调顺差国和逆差国共同负担调节的责任
1944年7月 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实行“双挂钩”原则和固定汇率制
20世纪 50—60年代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国际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
体系的演进》等
从表中提取信息,结合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变动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
论证: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储备货币,进一步维护了美国霸权,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与国家的地位息息相关。
总之,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货币体系,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也反映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列宁指出,俄国是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因素互相交织的五种经济成分,而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结构。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结构,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前提下必须创造过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 )
A.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可能性
B.有利于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必要性
C.为苏联模式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D.有助于推动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 年出口总量达 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援助苏联建设 B.缓和世界局势
C.缓解经济危机 D.发展国内工业
3.下图呈现的是“1951—198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单位:%)”(以1950年为基数,从左至右,依次是联邦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的有关数据)。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一度超过美国等西方国家
B.各国发展不平衡源于国际缺少协调合作
C.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D.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发展为日本赶超提供契机
4.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在此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这反映出( )
A.国际经济旧秩序已趋向瓦解
B.发展中国家普遍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南北双方的经济斗争已消弭
D.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5.随着新兴国家崛起,21世纪以来一系列在实践中更注重公平、互惠、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倡议和组织相继发展起来,比如“一带一路”、金砖机制、“东盟”等。这些倡议和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崩溃
B.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形态
C.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D.表明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6.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道,“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7.“各国政府……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这段材料,出自( )
A.《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8.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
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9.下图是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张邮票,画面中悠闲飘浮的祥云联结着古老的华表与现代国贸大厦。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
A.改革开放开始成为时代主旋律
B.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新风格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确立
D.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10.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1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
C.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12.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包括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从2009年至2016年,在金砖国家的推动下,二十国集团完成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与投票权的改革。这反映了( )
A.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发展
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C.冷战后南北差距缩小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
后期对外贸易浅析》
材料二 如图是1800—2000年美国进口产品平均关税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变化。(备注:为保护国内产业,美国对国内不生产的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导致了总平均税率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有较大差别)
——摘编自余淼杰等《美国贸易
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5—1950年美国进口关税税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6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大事简表
1931年9月 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后大幅度贬值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制
1936年9月 英美法终于达成一项“三国货币协议”,三国同意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
30年代后期 随着欧洲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大部分的资本和大量黄金流向美国,三国货币协定中有管理的汇率原则被冲垮
1943年4月 美国政府发表了“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权力很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经组织同意,会员国不得任意改变汇率。 英国政府发表了“凯恩斯计划”,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还强调顺差国和逆差国共同负担调节的责任
1944年7月 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实行“双挂钩”原则和固定汇率制
20世纪 50—60年代 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国际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
体系的演进》等
从表中提取信息,结合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变动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