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3:02:18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处早期世界文明的遗址,见证了(   )
A.国家的出现     B.集镇的形成
C.城市的兴起 D.村落的产生
2.内蒙古庙子沟遗址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间,共发掘房址50余座,各类陶器700余件,较完整的石器、石环、玉器、蚌螺串纹装饰品等千余件,遗址内村落布局井然有序,坐西朝东分布。该遗址反映了我国(   )
A.独具特色的龙山文化
B.原始居民稳定的生活情景
C.远古彩瓷的高超技艺
D.北方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3.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博物馆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刀、石斧、石锛等,发现了11座住房以及众多圆形窖穴,这些窖穴可能用于储藏粮食。据此判断,白羊村遗址(  )
A.体现了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
B.生产工具的先进促使贫富差距扩大
C.原始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中原地区
D.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城市产生
4.据考证,古代北方城镇平面形制与内部空间布局都较为规整,县衙一般布置在整个城镇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以官署建筑为中心,沿主要道路布置文教、居住和商业等建筑区,形成整个城镇的平面轴线。这体现出古代北方城镇(   )
A.依礼筑城 B.建筑风格多样
C.坊市分离 D.顺应自然地理
5.有学者引用《新唐书·兵志》对“镇”的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
B.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
C.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D.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
6.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据此可知(   )
A.区域位置影响城镇商贸发展
B.内陆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商帮崛起推动长途贸易兴盛
7.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我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这表明当时罗马人(   )
①已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②对城市卫生有管理要求 ③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④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9.元世祖时,在金中都旧城址的东北旷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反映出(  )
A.元统治者全盘接受儒家文化
B.城市设计建筑水平世界领先
C.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D.中原的物产和人力资源丰富
10.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出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图所示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该民居所在地区雨水稀少
B.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C.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
D.这种民居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11.观察下列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导向 D.商品贸易需要
12.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心庭院
C.采用混凝土和砖木的结合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明国家中,只有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地用空间表现出来。如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制。南方民居如潮汕大型住宅同样如此,如潮汕著名的许驸马府,中心为三进五间,周围有一重从厝或二重从厝,后有后仓屋,周围用房围合出狭小的天井院落,以中厅等为构图中心的尚“中”观念,最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摘编自李月、廖方方等《“家族观念”
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民居》
材料二 过着游牧生活的古罗马人的住宅多为可移动的帐篷,帐篷中间安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出于通风排烟的需要,住宅顶端开口,逐渐演化成明厅的形制。罗马人在伊鲁特人的统治之下吸收了农业文明带来的文化,产生定居习惯。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继承。天井式住宅是内向型的,这种住宅以一个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柱廊和生活用房。它的平面形制不拘一格,十分自由。到罗马时期平面变得对称而整齐了,高度也定式化了,这是有异于希腊传统的。天井式住宅的中心是一间矩形的大厅,大厅中央的上方是露明厅,它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承担着做饭、料理家务、接待宾客、祭祀家神等诸多功能。
——摘编自张远雪、高明《中外院落
式民居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民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传统民居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北宋东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街道及网点分布图。
注:交通空间主要用于过往行人与车马的通行;店铺侵占的街道空间是被店家用来搭建凉棚、摆放货架与桌椅,成为室内营业空间的外延;过渡空间则是路人停留、聚集的场所。
——摘编自朱金等《北宋东京城
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
结合材料,请以“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处早期世界文明的遗址,见证了(   )
A.国家的出现     B.集镇的形成
C.城市的兴起 D.村落的产生
D [结合所学可知,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是距今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耶莫遗址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有21座房屋,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塑像,也是典型的原始村落遗址,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2.内蒙古庙子沟遗址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间,共发掘房址50余座,各类陶器700余件,较完整的石器、石环、玉器、蚌螺串纹装饰品等千余件,遗址内村落布局井然有序,坐西朝东分布。该遗址反映了我国(   )
A.独具特色的龙山文化
B.原始居民稳定的生活情景
C.远古彩瓷的高超技艺
D.北方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B [据材料可知,遗址内器物种类多样,村落布局井然有序,反映了原始居民稳定的生活情景,故选B项;内蒙古庙子沟遗址不属于龙山文化,排除A项;元代才出现彩瓷,材料中是陶器,排除C项;遗址内没有出土与畜牧业相关的东西,排除D项。]
3.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博物馆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刀、石斧、石锛等,发现了11座住房以及众多圆形窖穴,这些窖穴可能用于储藏粮食。据此判断,白羊村遗址(  )
A.体现了典型的定居农业生活方式
B.生产工具的先进促使贫富差距扩大
C.原始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中原地区
D.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城市产生
A [据题干“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刀、石斧、石锛等” “发现了11座住房以及众多圆形窖穴,这些窖穴可能用于储藏粮食”可知,宾川白羊村当时农业较为发达,粮食比较充足,为其定居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A项;“先进”不合逻辑,与遗址工具都为石器相悖,排除B项;“领先”不合史实,应为“落后”,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城市无关,排除D项。]
4.据考证,古代北方城镇平面形制与内部空间布局都较为规整,县衙一般布置在整个城镇中轴线上的中心位置,以官署建筑为中心,沿主要道路布置文教、居住和商业等建筑区,形成整个城镇的平面轴线。这体现出古代北方城镇(   )
A.依礼筑城 B.建筑风格多样
C.坊市分离 D.顺应自然地理
A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北方城镇布局规整,县衙位于中心位置,象征着权威,这是受传统礼制思想影响,带有等级色彩,体现了依礼筑城的理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筑的礼制色彩,没有建筑风格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无居住区和商业区分离的信息,无法得出坊市分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表明北方城镇规划带有明显的人为因素,没有体现顺应自然地理,排除D项。]
5.有学者引用《新唐书·兵志》对“镇”的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
B.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
C.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D.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
A [据材料“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 “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镇由唐朝时期的最小军事据点转变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下的拥有正式建制的行政单位,这种转变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拓展,故选A项;据材料“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宋朝时期的“镇”经济功能并非市镇的唯一功能,排除B项;“守内虚外”是指军事力量向中央倾斜,边防空虚,材料显示在唐代镇是边防军事据点,突出边防的重要,而到了宋代出现商业市镇,没有体现军事功能,所以材料没有反映“守内虚外”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显示宋代市镇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没有进行区域对比,排除D项。]
6.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据此可知(   )
A.区域位置影响城镇商贸发展
B.内陆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商帮崛起推动长途贸易兴盛
A [据材料“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可知,河口镇位于水路发达的地区,到清朝乾隆年间商业得到较大发展,体现了交通通畅促进商业繁荣,故选A项;新的经营方式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这与城镇的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交通条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但“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明清商帮得到发展,但河口镇一地的发展无法体现长途贸易兴盛,且材料信息不涉及商帮,排除D项。]
7.罗马法规定:“如果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投掷或倒泼某物,针对居住在那里之人,我将给予双倍于他所造成的损害之诉。”这表明当时罗马人(   )
①已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②对城市卫生有管理要求 ③强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④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国家、集体事务相关,与材料提及私人事务相悖,故①错误;罗马法规定严厉处罚向公共区域投掷或倒泼某物的行为,体现了在城市卫生方面的规定,故②正确;“私有财产”不合题意,与材料“从某处向人们经常通行或逗留之地”即公共场所相悖,故③错误;材料提及了罗马注重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属于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8.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据题干“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可知,在12世纪的西欧,其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社会世俗生活的相关题材,这反映出西欧城市的复兴与发展,故选C项;“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体现出艺术的世俗化特征,而不是“神学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12世纪,西欧社会并没有出现社会的转型,仍旧是封建社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排除D项。]
9.元世祖时,在金中都旧城址的东北旷野上建筑新城,新城定名大都。大都城市布局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反映出(  )
A.元统治者全盘接受儒家文化
B.城市设计建筑水平世界领先
C.城建思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D.中原的物产和人力资源丰富
C [题干中元大都为新建国都,其布局体现了周礼中规定的王都的原则,且城门与宫殿命名也多取自《易经》,这说明元大都城市设计建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元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全盘接受”表述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元代城市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水平的对比,排除B项;题干没有关于中原物产和人力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出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图所示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该民居所在地区雨水稀少
B.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C.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
D.这种民居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A [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民居是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其采用土坯制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而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故选A项;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国福建土楼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古埃及房屋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1.观察下列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当地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导向 D.商品贸易需要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当时文明程度已较为先进,所以民居由前庭、前室、主室组成。古罗马文明更为发达,建成了由多层楼板叠加而成的集体住宅。湘西地区在明清时期较为落后,所以居民居住在吊脚楼中。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居住在帐篷中,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民居的样式,故选B项;两河流域民居与吊脚楼可以体现自然环境的差异,但是古罗马高层住宅与自然环境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同样实行君主专制统治,但房屋形式不同,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印第安人以渔猎为主,两者的商品贸易都较少,但民居形式不同,排除D项。]
12.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心庭院
C.采用混凝土和砖木的结合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A [据材料“中轴……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东西两侧的书房”可知,这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故选A项;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心庭院是民居的核心,排除B项;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排除C项;古罗马复合式公寓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明国家中,只有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地用空间表现出来。如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制。南方民居如潮汕大型住宅同样如此,如潮汕著名的许驸马府,中心为三进五间,周围有一重从厝或二重从厝,后有后仓屋,周围用房围合出狭小的天井院落,以中厅等为构图中心的尚“中”观念,最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摘编自李月、廖方方等《“家族观念”
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民居》
材料二 过着游牧生活的古罗马人的住宅多为可移动的帐篷,帐篷中间安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出于通风排烟的需要,住宅顶端开口,逐渐演化成明厅的形制。罗马人在伊鲁特人的统治之下吸收了农业文明带来的文化,产生定居习惯。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继承。天井式住宅是内向型的,这种住宅以一个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柱廊和生活用房。它的平面形制不拘一格,十分自由。到罗马时期平面变得对称而整齐了,高度也定式化了,这是有异于希腊传统的。天井式住宅的中心是一间矩形的大厅,大厅中央的上方是露明厅,它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承担着做饭、料理家务、接待宾客、祭祀家神等诸多功能。
——摘编自张远雪、高明《中外院落
式民居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西方民居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传统民居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地用空间表现出来”可得出讲究空间上的秩序性;据材料一“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可得出布局体现严格等级观念;据材料一“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制”可得出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古代西方:据材料二“帐篷中间安置炉灶用来做饭、取暖。出于通风排烟的需要,住宅顶端开口,逐渐演化成明厅的形制”可得出实用性、人文性;据材料二“罗马人在伊鲁特人的统治之下吸收了农业文明带来的文化,产生定居习惯。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继承”可得出融合性;据材料二“它的平面形制不拘一格,十分自由。到罗马时期平面变得对称而整齐了,高度也定式化了,这是有异于希腊传统的”可得出创新性。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家传统的家族观念等角度思考。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答案 (1)特点:古代中国:讲究空间上的秩序性;布局体现严格等级观念;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古代西方:实用性;人文性;融合性;创新性。
(2)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家传统的家族观念。
(3)认识: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北宋东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街道及网点分布图。
注:交通空间主要用于过往行人与车马的通行;店铺侵占的街道空间是被店家用来搭建凉棚、摆放货架与桌椅,成为室内营业空间的外延;过渡空间则是路人停留、聚集的场所。
——摘编自朱金等《北宋东京城
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
结合材料,请以“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解析 第一,紧扣设问“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并观察北宋东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街道及网点分布图,从分布图的示例、注来分析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特点,得出从城市空间特点角度作答,如:北宋东京出现侵占街道空间现象,公共交通区域压缩,城市商业空间拓展,商业网点众多,商业气息浓厚。第二,分析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得出从城市空间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随着经济发展,东京人口激增,原有封闭的坊市制难以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北宋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商业政策松动,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第三,分析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的特点形成的影响,从经济、政治、城市等角度分析得出从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影响角度作答,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形成开放和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对后世城市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示例:
从城市空间特点角度作答,如:北宋东京出现侵占街道空间现象,公共交通区域压缩,城市商业空间拓展,商业网点众多,商业气息浓厚。
从城市空间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随着经济发展,东京人口激增,原有封闭的坊市制难以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北宋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商业政策松动,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从城市空间影响角度作答,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助推政府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形成开放和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对后世城市布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