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23:50:13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他雄心勃勃地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为此从533年起他先后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恢复了帝国在北非和大部分意大利的统治。但542年,查士丁尼却被迫停止对外的征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帝国本土遭到阿拉伯人的攻击
B.鼠疫的暴发使帝国人口锐减
C.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封建割据
D.遭到“教皇国”的激烈反抗
2.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 “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3.《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说明(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4.《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道:“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该史料可以说明秦代(   )
A.已实行严格的疫病管理制度
B.改变了人类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状态
C.已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
D.已经认识到“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5.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6.中国古代有位医者认为“瘟疫”有别于“伤寒”,他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为“疠气”,认为“邪自口鼻而入” “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位医者和他的代表作分别是(   )
A.葛洪《肘后备急方》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吴有性《温疫论》
7.明清之际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第一次将中医中药介绍到了西方,作为第一位向西方系统传播中医中药知识的欧洲人,他有可能接触的医药学知识有(   )
A.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B.第一部私人撰写的药典《唐本草》
C.东晋吴有性记载的《肘后备急方》
D.“药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8.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表中对中医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战国—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东汉 《伤寒杂病论》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朝 《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朝 《本草纲目》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9.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眼光衡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把桔梗科的沙参、荠、桔梗编排在一起;把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编排在一起;把姜科的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等编排在一起。这说明李时珍(   )
A.集古典中药学之大成
B.已具备实验科学思想
C.对药材属性认识较深刻
D.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10.如图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德贞手绘教学图,该图能够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医学逐渐式微
B.近代科学得到传播
C.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D.西方医学广受关注
11.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民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1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二、非选择题
13.【疫病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
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
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与现代防疫措施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死病(鼠疫) 起源 因战争和商贸往来而流行
暴发 肆虐400年,欧洲人口死亡30%—50%,引发宗教信仰危机。其中暴发于14—18世纪的黑死病大流行是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
战疫 历程 从蒙昧和天谴走向理性和科学;催生隔离、检疫等公共卫生制度
天花 起源 源于西亚,3000年前木乃伊存在天花印记
暴发 导致3亿人死亡,灭绝印第安人的元凶,曾被用作生物武器
战疫 历程 人痘术普及缓慢,牛痘疫苗及有效的国际合作最终消灭了天花
1918年 大流感 起源 源于美国
暴发 2年时间感染全球1/3人口,死亡超过5000万
战疫 历程 防疫措施不力、消息封锁导致疫情扩大
非典 (SARS) 起源 尚无法确定
暴发 累计病例8422例,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11%
战疫 历程 国际合作,信息公开是战疫的转折点
——摘编自任泽平、李建国、范城凯《全球
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应对及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一角度或整体,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
1.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他雄心勃勃地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为此从533年起他先后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恢复了帝国在北非和大部分意大利的统治。但542年,查士丁尼却被迫停止对外的征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帝国本土遭到阿拉伯人的攻击
B.鼠疫的暴发使帝国人口锐减
C.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封建割据
D.遭到“教皇国”的激烈反抗
B [据所学,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据此可以判断,鼠疫的暴发导致了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对外的征伐,故选B项;据所学,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开始于632年,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欧洲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查士丁尼统治拜占庭帝国是在6世纪,而教皇国始于法兰克国王丕平献土(756年),排除D项。]
2.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 “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
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 [据材料可知,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虽然不够科学,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有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D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排除B项;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C项。]
3.《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说明(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B [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一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主要原因”不合逻辑、史实,应为“原因之一”,排除A项;“主要因素”不合逻辑、史实,应为“因素之一”,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合时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7—18世纪,排除D项。]
4.《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道:“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该史料可以说明秦代(   )
A.已实行严格的疫病管理制度
B.改变了人类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状态
C.已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
D.已经认识到“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D [据材料信息可知,出现“疠”后需要“迁疠迁所”,即已经认识到“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人们认识到“疠”的传染性而要迁移住所,并不能说明实行严格的疫病管理制度,排除A项;材料描述发现传染病,要从监狱中迁出进行隔离,并非改变了人类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状态,排除B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C [据材料“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 “东晋葛洪……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但材料中两位医学家属于正常行医,并非强调遇到了疫病,且材料未说明疫病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这一体系形成,排除B项;中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材料仅涉及两位医学家,并不涉及中医对世界的贡献,排除D项。]
6.中国古代有位医者认为“瘟疫”有别于“伤寒”,他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为“疠气”,认为“邪自口鼻而入” “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位医者和他的代表作分别是(   )
A.葛洪《肘后备急方》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吴有性《温疫论》
D [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温疫论》是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吴有性,故选D项;葛洪《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排除A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著作,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排除B项;李时珍《本草纲目》主要记载药物,排除C项。]
7.明清之际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第一次将中医中药介绍到了西方,作为第一位向西方系统传播中医中药知识的欧洲人,他有可能接触的医药学知识有(   )
A.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B.第一部私人撰写的药典《唐本草》
C.东晋吴有性记载的《肘后备急方》
D.“药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 [成书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符合“明清之际” “中医中药知识”的条件,故选A项;《唐本草》是第一部官方撰写的药典,排除B项;东晋时期葛洪编写了《肘后备急方》,排除C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关于临床医学的专著,排除D项。]
8.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表中对中医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战国—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 东汉 《伤寒杂病论》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唐朝 《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朝 《本草纲目》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C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故选C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
9.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眼光衡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把桔梗科的沙参、荠、桔梗编排在一起;把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编排在一起;把姜科的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等编排在一起。这说明李时珍(   )
A.集古典中药学之大成
B.已具备实验科学思想
C.对药材属性认识较深刻
D.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 [据材料可知,李时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说明其对药材属性认识较深刻,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科学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李时珍的创新,而非集古典中药学之大成,排除A项;李时珍的编排以其自身行医和试药经验为主,并未依靠科学实验,排除B项;此时西学中还未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项。]
10.如图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德贞手绘教学图,该图能够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医学逐渐式微
B.近代科学得到传播
C.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D.西方医学广受关注
B [据题干中“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德贞手绘教学图”可知,近代西方的科学(医学)在中国得以传播,故选B项;中国学生学习西医并不代表中医的式微,排除A项;中国学生学习西医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挑战,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京师同文馆中有洋教习教授西方医学,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广受关注,排除D项。]
11.1873年,《申报》的一篇文章写道:“自中西通商以后,凡泰西诸国民士接踵而至,药材齐聚而至,如上海一区,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西医受到国人普遍认可
B.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
C.东学西渐趋势日益加强
D.西医传入有时空差异性
B [据材料“西医设立医馆已有数处,无论中西富贵贫贱之人,均可就医于各馆”可知,近代以来,上海等沿岸城市设立大量西医馆,并且许多民众来医馆就医,说明当时民众逐渐接受西医观念,故选B项;这些西医馆主要设立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广大农村地区较少,因此“普遍认可”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东学西渐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向西方传播,而材料中西医传入中国属于西学东渐,排除C项;D项是指西医传入中国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与材料中内容无关,排除。]
1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B [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即西医传入促进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故选B项;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不属于医疗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医传入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与中医无关,排除C项;“各阶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疫病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
——摘编自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
的疫病防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
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与现代防疫措施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解析 第(1)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面对疫病,历朝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抗议救灾举措。具体举措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租赋等。除皇帝、政府及官员外,医学家、宗教人士等社会各阶层力量都积极参与;据材料二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立法、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市县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将中国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的相同点概括为:政府(国家)力量为主导;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参与。不同点,据材料二可知,现代卫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普惠群众,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强调立法的重要性,推动现代系统疾病预防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相比较而言,通过材料一可知,古代中国防疫大多是在疫情发生后进行的,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防疫和救灾相结合,也说明历代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性。第(2)问,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努力,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 (1)相同点:政府(国家)力量为主导;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参与。
不同点:现代以预防为主,普惠群众;古代防疫和救灾相结合。
现代建立系统疾病预防体系并不断完善,强调立法的重要性;历代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异性。
(2)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死病(鼠疫) 起源 因战争和商贸往来而流行
暴发 肆虐400年,欧洲人口死亡30%—50%,引发宗教信仰危机。其中暴发于14—18世纪的黑死病大流行是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
战疫 历程 从蒙昧和天谴走向理性和科学;催生隔离、检疫等公共卫生制度
天花 起源 源于西亚,3000年前木乃伊存在天花印记
暴发 导致3亿人死亡,灭绝印第安人的元凶,曾被用作生物武器
战疫 历程 人痘术普及缓慢,牛痘疫苗及有效的国际合作最终消灭了天花
1918年 大流感 起源 源于美国
暴发 2年时间感染全球1/3人口,死亡超过5000万
战疫 历程 防疫措施不力、消息封锁导致疫情扩大
非典 (SARS) 起源 尚无法确定
暴发 累计病例8422例,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11%
战疫 历程 国际合作,信息公开是战疫的转折点
——摘编自任泽平、李建国、范城凯《全球
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应对及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一角度或整体,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任一角度或整体,自拟论题。根据表格信息“黑死病(鼠疫)” “天花” “1918年大流感” “非典(SARS)”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论题:人类的抗疫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然后进行阐述,可以结合材料中黑死病和天花的演变历程,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进而得出人类的战疫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人类的战疫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也促进科技和医疗卫生的发展完善。
答案 示例:
论题:人类的抗疫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阐述:因战争和商贸往来而流行的黑死病,肆虐400年,欧洲人口死亡30%—50%,引发宗教信仰危机,人类通过战疫历程,逐步从蒙昧和天谴走向理性和科学;催生隔离、检疫等公共卫生制度。天花源于西亚,3000年前木乃伊存在天花印记,导致3亿人死亡,灭绝印第安人的元凶,曾被用作生物武器,通过人痘术普及,牛痘疫苗及有效的国际合作最终消灭了天花。
结论:人类的战疫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也促进科技和医疗卫生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