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中,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石镰、磨盘、磨棒等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工具;而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中没有发现石镰,却有石刀,没有发现磨盘、磨棒,却有石杵。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分布地区广泛 B.形成南北差异
C.技术水平高超 D.生产工具多样
2.宋应星通过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下图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
A.畜牧业发展情况
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
3.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 “张” “曾” “朱” “日” “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4.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7.6%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
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5.11、12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所从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进入了西欧,大大刺激了领主的消费欲。领主需要大量货币,于是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庄园制度解体
B.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C.商业革命致使传统社会秩序嬗变
D.资本主义兴起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6.大约从15世纪开始,大量英国农民渐次离开土地,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上述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C.生产力大幅提高
D.阶级矛盾尖锐化
7.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为( )
时间 事件
1771年 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92年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C.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扩展
D.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8.珍妮纺纱机问世之后,新兴棉纺织业不断冲击传统毛纺业的优势地位,并开创了棉花贸易的新纪元。18世纪最后20年英国原棉进口增长10倍,1760—1860年原棉进口增长306倍。1835年英国消耗的棉花数量占全世界的63%。据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B.推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C.发明创造助推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D.产业结构具有畸形性特征
9.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职业妇女占全国劳动者总数的30%。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妇女独立
B.家庭压力导致妇女地位低下
C.议会改革保障妇女权益
D.殖民战争导致男性数量减少
10.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工人家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除了用于购买家庭必需品之外,也可以用来支付某些休闲活动的开支。因此越来越多的休闲领域变成了可以通过销售谋利的项目。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理性休闲运动的逐步兴起
B.促使休闲方式朝商业化方向发展
C.造成了工作与休闲性质发生变化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条件
11.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基础上,率先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络。这一事件说明( )
A.信息革命得到美国科技界支持
B.美国是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中心
C.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兴起
D.美国信息技术与军事存在联系
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
C.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D.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13.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14.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15.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影响到生活多方面。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 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 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 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 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 “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 “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 “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摘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4分)
18.(12分)【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照片是触摸时代发展、感受社会进步的媒介。围绕“现代海洋科技进步与中国社会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中,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石镰、磨盘、磨棒等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工具;而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中没有发现石镰,却有石刀,没有发现磨盘、磨棒,却有石杵。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分布地区广泛 B.形成南北差异
C.技术水平高超 D.生产工具多样
D [通过材料列举的两处考古遗址的生产工具种类,可知当时原始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呈现多样性,故选D项;材料只介绍了两处遗址,不能说明分布地区广泛,排除A项;两处遗址都在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生产工具仍处于磨制石器阶段,无法说明技术水平高超,排除C项。]
2.宋应星通过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下图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
A.畜牧业发展情况
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
B [据材料图片信息“牛转翻车”并结合所学可知,翻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工具之一,这幅图有助于研究当时灌溉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
3.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 “张” “曾” “朱” “日” “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C [据材料“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 “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可知将姓氏或别名刻在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可以强化手工业者的责任意识,说明对匣钵的质量要求高,故选C项;材料讲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匣钵制造业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匣钵制造业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
4.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7.6%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
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A [铁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楚国境内出土大量的铁农具,反映了这一时期楚国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精耕细作是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仅凭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否形成,排除B项;材料只是简单展示了铁器的出土情况,没有交代这些铁器的生产状况,排除C项;农耕中普遍应用铁农具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项。]
5.11、12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所从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进入了西欧,大大刺激了领主的消费欲。领主需要大量货币,于是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庄园制度解体
B.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C.商业革命致使传统社会秩序嬗变
D.资本主义兴起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A [据材料“工商业经济发展……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可知中古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封建领主的消费欲望,使封建领主将传统的劳役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导致领主与农奴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加剧了封建庄园制度的解体,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了庄园制度,并未体现其对封君封臣制度下等级关系的冲击,排除B项;商业革命出现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最先兴起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材料主要强调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对庄园制度的冲击,排除D项。]
6.大约从15世纪开始,大量英国农民渐次离开土地,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上述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C.生产力大幅提高
D.阶级矛盾尖锐化
A [据题干可知,工厂制度出现以前,英国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工厂制度出现以后,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所有,英国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进行劳作,受资本家剥削,农民“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A项;题干中“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攫取更大利润”不是在肯定工厂管理的科学化,而是讲述工厂制度对工人的束缚和压迫,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英国农民身份的变化,即生产关系层面,与“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中存在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从农民变为工人不能断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排除D项。]
7.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为( )
时间 事件
1771年 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92年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C.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扩展
D.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B [“第一家水力纺纱厂”体现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近代化,“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反映了当时欧洲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厂”反映了工厂制度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故选B项。]
8.珍妮纺纱机问世之后,新兴棉纺织业不断冲击传统毛纺业的优势地位,并开创了棉花贸易的新纪元。18世纪最后20年英国原棉进口增长10倍,1760—1860年原棉进口增长306倍。1835年英国消耗的棉花数量占全世界的63%。据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B.推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C.发明创造助推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D.产业结构具有畸形性特征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珍妮纺纱机推动一系列发明创造涌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并成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英国在原棉进口的市场份额,而非整个国际贸易的市场份额,排除A项;英国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实行的标志是1846年废除《谷物法》和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排除B项;“畸形性特征”不合逻辑,畸形性特征侧重弊端,而材料侧重英国棉纺织业的优势,排除D项。]
9.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职业妇女占全国劳动者总数的30%。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妇女独立
B.家庭压力导致妇女地位低下
C.议会改革保障妇女权益
D.殖民战争导致男性数量减少
A [材料反映了1851年到1881年英国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这是工业革命推动妇女独立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议会改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战争,排除D项。]
10.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工人家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除了用于购买家庭必需品之外,也可以用来支付某些休闲活动的开支。因此越来越多的休闲领域变成了可以通过销售谋利的项目。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理性休闲运动的逐步兴起
B.促使休闲方式朝商业化方向发展
C.造成了工作与休闲性质发生变化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条件
B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人家庭收入增加,从而有了可用于支付某些休闲活动的开支,促使休闲领域变成可以销售谋利的项目,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故选B项;材料“休闲领域变成了可以通过销售谋利的项目”不代表人们“理性”休闲,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工人阶级的工作性质变化,排除C项;工业革命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生活条件,但材料说的是休闲领域的变化,不是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
11.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基础上,率先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络。这一事件说明( )
A.信息革命得到美国科技界支持
B.美国是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中心
C.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兴起
D.美国信息技术与军事存在联系
D [据材料“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在阿帕网制定的协定基础上,率先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络”可见最初美国出于两极格局下冷战对峙的需要,将军事和美国信息技术相联系,服务于国防,故选D项;材料只有国防部对科技的重视,没有美国科技界对信息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科技革命发展的情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美国是新时代科技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
A.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
C.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D.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调整及转移,发展高新技术,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故选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并非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排除C项;当时正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国际形势日趋紧张,而非缓和,排除D项。]
13.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D [据材料“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可知,卫星定位技术涉及国家机密,不能完全依赖美国,因此一些国家建设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以防止美国国防部窃取国家机密,说明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故选D项;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各国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是因为它事关国家安全,并非是竞争太空科技的制高点,排除B项;材料中各国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并非为了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
14.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B [据材料“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可知科技革命促进了人工智能的诞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是人工智能的不恰当使用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具有双重性,故选B项;人工智能只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排除A项;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效益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排除C项;人工智能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生产技术革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排除D项。]
15.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影响到生活多方面。这反映出( )
A.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
D.科技进步改变社会生活
D [据题干可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广泛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使社会生活更为便捷,故选D项;“科学”不合题意,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属于技术,排除A项;“社会服务体系”不合题意,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排除B项;“全球化”不合题意,应为“智能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 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 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并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比春秋时期多,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并结合所学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并结合所学得出初耕农具占61%,即以初耕农具为主。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数量多,说明这时期制铁业发展,同时政府对铁制农具的重视,并且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即铁农具具有自身的优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铁制农具,促进了铁农具的推广和发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的广泛推行有利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并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答案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6分)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 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 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 “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 “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 “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摘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4分)
解析 首先,总览材料主旨概括其观点,得出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劳工权益等问题上。 第二,明确知识分子的观点并进行评析。据材料“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得出知识分子的观点之一:湖南知识分子对于女工的工作时长和待遇提出了质疑,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于工人的劳动权益和生活水平的关注。据材料“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等得出知识分子的观点之二:湖南知识分子还批评了厚生纱厂对女工的招募条件,如要求家长署名加铺保和三年契约,表明知识分子关注劳工的自由与权益问题。 第三,明确穆藕初的观点并进行评析。据材料“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尚弱于西方”以及(穆藕初)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得出穆藕初的观点:穆藕初的回应暴露了资本家对于劳工权益的漠视和对于知识分子的批评。 第四,明确妇女界的观点并进行评析。据材料中妇女界代表张默君“称女工们‘……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得出妇女界的观点:妇女界代表张默君认为女工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其他地方的苦工而言,还是比较好的。这一评价显示了知识分子和妇女界代表对于湖南女工生活状况的不同看法。 最后,总体对知识分子、纱厂、妇女界的观点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历史性的合理建议。
答案 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引发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劳工权益等问题上。
首先,湖南知识分子对于女工的工作时长和待遇提出了质疑,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于工人的劳动权益和生活水平的关注。
其次,湖南知识分子还批评了厚生纱厂对女工的招募条件,如要求家长署名加铺保和三年契约,表明知识分子关注劳工的自由与权益问题。
穆藕初的回应暴露了资本家对于劳工权益的漠视和对于知识分子的批评。
妇女界代表张默君认为女工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其他地方的苦工而言,其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这一评价显示了知识分子和妇女界代表对于湖南女工生活状况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引发的争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工人劳动权益和生活状况的关注和不满。(14分)
18.(12分)【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照片是触摸时代发展、感受社会进步的媒介。围绕“现代海洋科技进步与中国社会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图片材料反映了我国海洋科技的进步,以及对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利用。作答本题时,要紧扣“现代海洋科技进步与中国社会发展”来自拟论题,并进行合理论述。据材料“2017年山东某海水浇灌的冰菜种植实验基地”可得论题:海水浇灌种植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然后从海水浇灌种植技术进步的背景(比如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粮食需求量大,灌溉用水缺乏等)、简单的概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
答案 示例1:
论题:海水浇灌种植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捍卫国家粮食安全。(2分)
论述: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巨大。我国不但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灌溉用水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并引进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我国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入,利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作为灌溉水源成为科技攻关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耐盐碱的“海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有力缓解了我国高质量耕地总体不足的问题;人们对用海水浇灌生产蔬菜的尝试,有利于保护我国“菜篮子”的安全,丰富了国家战略粮食储备的营养结构。(10分)
示例2:
论题:我国对海洋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论述: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富饶领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即使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和封锁,我们在浙江沿海地区也进行了潮汐能发电的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沿海地区长期作为国防战略前线,对海洋的开发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增加科技研究投入提供了物质支撑,“蛟龙号”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和运用,不断刷新着国人海洋探索的“深度”;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的建设,提高了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率,有力维护了国家的能源安全。随着我国对海洋利用广度、深度的提升,大量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人长期在海上“漂泊”,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我国的国防和后勤保障现代化水平也不断增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