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4 00:00:45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村落遗址之房址示意图。这种村落的出现(   )
A.使非农业社会阶层人士得到了政治庇护
B.是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发展的结果
C.标志着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村落
D.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
B [据材料信息可知,兴隆洼村落遗址可见有很多村落,这是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强调村落布局,不能得出“政治庇护”的信息,排除A项;“最早”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从村落的出现,并不能判断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排除D项。]
2.中国古代村落为地缘性聚落,村落居民关系是以血缘为主、地缘为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村落是(   )
A.血缘外壳与地缘内核的组合体
B.地缘外壳与血缘内核的组合体
C.社会外壳与家庭内核的组合体
D.家庭外壳与社会内核的组合体
B [据材料“中国古代村落为地缘性聚落……”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村落,居民之间的关系主要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同宗共祖,由于居民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和生产,所以地缘关系也十分重要,因此,中国古代村落是血缘内核与地缘外壳相互结合的组合体,故选B项;据材料“以血缘为主、地缘为辅”并结合所学可知血缘关系是内在联系,地缘关系是外在联系,排除A项;据材料“地缘性聚落” “血缘为主、地缘为辅”可知村落属于地缘关系,社会不属于地缘关系,排除C项;据材料“血缘为主、地缘为辅”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是由人所形成的集合体,既不属于地缘关系、也不属于血缘关系,排除D项。]
3.考古发掘表明,位于西亚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原是一处猎人村,到公元前7000—6000年间发展成为一村镇遗址,其中有圆形竖穴居室、用雕琢规整石块垒的城墙和望楼等。最能解释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地理因素决定文明发展
B.农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加推动村镇建设
D.西亚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B [据材料“原是一处猎人村” “其中有圆形竖穴居室、用雕琢规整石块垒的城墙和望楼等”可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人们进入定居生活,使材料中的村镇遗址明显具有安全防卫和定居生活的特点,故选B项;地理因素只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客观因素,无法起到决定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村镇遗址明显具有定居生活的特点,这说明农业生产才是当地村镇建设的主要动因,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该遗址的时间与其他地区的人类遗址时间进行对比,无法体现“最早起源地”的结论,排除D项。]
4.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打破坊市界限
B.商品经济发展
C.高雅文化消失
D.国家疆域扩大
B [据材料“高雅文化……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可知,官员和富商作为高雅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其定居的城市引领了文化发展的潮流,侧面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倾向的影响,而市民阶层壮大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宋朝时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这一现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高雅文化的市民化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雅文化出现了市民化的特征,但并未消失,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宋朝时国家疆域并未扩大,元朝时国家疆域扩大,排除D项。]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B [据材料“松江棉布……米及豆麦尤多”可知,松江产棉布,盛泽镇等产丝绸,干窑镇产陶器,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市镇生产集中于某一种产品,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且经济重心也位于这一带,并未分离,且材料现象与政治中心无关,排除A项;明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但材料未说明松江等地生产的产品是私营还是官营,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部分市镇生产的产品,并未说明市镇规模在扩大,排除D项。]
6.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趋势为从穴居、巢居到干栏、台榭,从单体成长到院落组合;就民居的建筑材料而言,长期没有超出土、木的范围。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B.聚族而居的现实需要
C.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
D.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D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民居的结构日趋复杂化,且选择土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初期是顺应环境的自然选择,后来则成为社会大众共持的文化执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才智和审美趣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故选D项;天人合一更强调顺应自然,而材料强调顺应自然的同时改造自然,排除A项;原始社会下人类群居,而非聚族而居,即穴居、巢居不能体现聚族而居的需要,排除B项;多元指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某地区南部“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大门是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这种碉楼形式与埃及神庙的牌楼门有一定相似。”下列不属于该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
①最早发明了数字 ②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③最早的太阳历 ④最早的村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因此材料中的地方是两河流域。最早发明数字的是古代印度人,不属于该地区,①符合题意;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出现于中国,不属于该地区,②符合题意;最早的太阳历出现于古埃及,不属于该地区,③符合题意;最早的村落出现于两河流域,属于该地区,④不符合题意;选择C项。]
8.国家邮电部曾于1986年至1991年发行了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中国民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这表明中国民居(   )
A.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B.设计体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C.结构凸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
D.建筑的差异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A [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居虽然不同地区建筑风格各有特色,但都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个性中又透露出共性,这反映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没有涉及其他文明,排除B项;天圆地方是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北京四合院体现不出天圆,排除C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建筑风格,但不能说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还同自然地理和文化观念有关,排除D项。]
9.下表是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   )
单位:百万(%)
年份 农村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1700 4.21 2.78(66.0) 1.43(34.0)
1750 4.55 2.64(58.0) 1.91(42.0)
A.加速了小农经营模式发展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兴起
D.使农村的发展走向衰落
B [据表格可知,从1700—1750年英国农村农业人口下降,非农人口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圈地运动导致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前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非农人口增加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故选B项;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大牧场,这不是小农经济,排除A项;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发展,而非走向衰落,排除D项。]
10.竹枝词在内容上咏风土人情、讽时俗流弊。民国六年,温州有竹枝词写道:“报社于今已数家,《瓯(温州)潮》 《温处》又《飞霞》……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带轮鼓浪来。”据此判断当时温州(   )
A.自然经济受到欧美冲击开始解体
B.已成为通商口岸被卷入世界市场
C.通俗性报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D.交通工具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
B [据材料“……美欧互市擅雄财……屡见带轮鼓浪来”结合所学可知,温州此时已作为通商口岸开放,便于西方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反映了此时温州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建立联系,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白话文,竹枝词属于旧文学,排除C项;材料未对温州交通工具变革情况具体描述,无法说明交通工具变革加速温州城市化发展,排除D项。]
11.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接下来是420万的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带来大量城市移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
C [据材料信息可知,1800—1900年欧洲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关,故选C项;欧洲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不是对外扩张的结果,排除A项;圈地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城市人口增长与公共交通发展无关,排除D项。]
12.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D [据材料“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 “人力车众多”可知,近代上海引进了西方的交通信号灯,促进了交通的有序化,但道路上依然存在人力车,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新旧交织的特点,故选D项;技术发展有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但推动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且材料并不强调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但材料仅出现了上海一座城市,无法体现其不平衡性,排除B项;西式交通信号灯的引进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技术,但材料信息不涉及救亡图存,排除C项。]
13.如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
(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A.1850年之前的世界各国都尚未开始城镇化
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的城镇化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加快世界城镇化进程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各国城镇化增速最快
C [据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可知,1950—2015年城镇化持续增长,原因在于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加快世界城镇化进程,故选C项;“都尚未开始城镇化”不合史实,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排除A项;“促进20世纪初的城镇化”不合逻辑,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后期,排除B项;“增速最快”不合题意,1900年后各国城镇化增速最快,排除D项。]
14.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大批穷人)被引诱到大城市来……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城市人口本来就够稠密的了,而穷人还被迫更加拥挤地住在一起。”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大城市(   )
A.生态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
B.民生行业存在着暴利
C.工业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D.易发生传染病大流行
D [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非常悲惨,周围环境、卫生状况肮脏不堪,贫困且人口大量拥挤,容易引发传染病的流行,故选D项;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城市,富人居住条件优越,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悲惨的现状,与民生行业存在暴利无关,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
15.下图是1952—200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
A.国民经济结构建设趋向合理
B.工业化的推进提高了人口增长速度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工业化和城镇化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D [据材料可知,1952—1978年,中国工业化率远高于城镇化率,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重点发展重工业;1978—200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在逐渐缩小,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结构情况,得不出“国民经济结构建设趋向合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不涉及人口增长状况,排除B项;2010年起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
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
的布局与结构》
(1)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各自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8分)
解析 第(1)问,雅典城特点,据材料一“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可知因地制宜与顺势而建;据材料一“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可知布局灵活与无固定形制。长安城特点,据材料二“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 “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可知遵循古制与营建时间长;据材料二“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可知布局规整与功能分区明确。第(2)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雅典城: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布局灵活,无固定形制;(3分)长安城:遵循古制,营建时间长,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3分)
(2)经济因素: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汉朝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因素: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汉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因素:雅典人文主义兴起,汉朝尊崇儒家的纲常伦理;地理因素:雅典多山靠海少平原,汉长安地处关中平原。(8分)
17.(12分)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据题干可知,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时期”。如果选择后者,在具体作答时,要选择最熟悉的具体某一个时间段,如唐宋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把论题定位为“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然后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还要对所述论题进行小结。
答案 示例:
论题: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2分)
阐述: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早期的市坊制度已不能适应民众的需求。唐朝时期人们拥有了随处设立商铺的权利,而在宋代,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宋时期城市中的居民人数迅速增长,从事工商行业的人数占比也得到提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的兴盛。(8分)
总之,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历朝历代的城市都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尤其在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尤为迅速。(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例如:中国古代城市职能不断加强;明清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成熟期等)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的逆城市化行动
英国伦敦城市群是世界上地域面积最小、城市密度最大的世界级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一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的18.4%,人口3665万,占总人口的62.7%,英国大约80%左右的经济总量集中于此。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的人口减少了8%,伦敦的人口减少了54万。随后,英国政府的行动很快得到公共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响应,高校、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紧随政府之后开始了迁移。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设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了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 E.ON 的英国总部设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设在朴次茅斯小城。2011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将其5个部门从伦敦大都会区以及曼彻斯特北方总部搬迁至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建立了新的总部基地“媒体城市”( MediaCity )。此举带动100多家公司落户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
——摘编自许燕红《大国首都圈防
“膨胀”:伦敦逆城市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逆城市化行动的理解。(14分)
解析 本题需围绕英国逆城市化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这一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的18.4%,人口3665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乡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环境优美等角度分析英国产生逆城市化的原因。据材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据材料“高校、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紧随政府之后开始了迁移……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此举带动100多家公司落户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能够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消费能力,推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促进生产结构和产业分布更趋合理,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逆城市化行动可缓解城市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和乡镇优势互补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理解:伦敦城市群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化城市化,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2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却日益提高。(2分)在这种情况下,得益于现代交通的发展,通信的现代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环境优美、居住条件较好的郊区和乡村。(2分)
英国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2分)逆城市化行动可缓解城市中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2分)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能够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消费能力,推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促进生产结构和产业分布更趋合理,促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2分)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空间布局。(2分)(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村落遗址之房址示意图。这种村落的出现(   )
A.使非农业社会阶层人士得到了政治庇护
B.是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发展的结果
C.标志着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村落
D.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
2.中国古代村落为地缘性聚落,村落居民关系是以血缘为主、地缘为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村落是(   )
A.血缘外壳与地缘内核的组合体
B.地缘外壳与血缘内核的组合体
C.社会外壳与家庭内核的组合体
D.家庭外壳与社会内核的组合体
3.考古发掘表明,位于西亚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原是一处猎人村,到公元前7000—6000年间发展成为一村镇遗址,其中有圆形竖穴居室、用雕琢规整石块垒的城墙和望楼等。最能解释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地理因素决定文明发展
B.农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加推动村镇建设
D.西亚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起源地
4.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打破坊市界限
B.商品经济发展
C.高雅文化消失
D.国家疆域扩大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城镇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浙江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B.集镇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市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6.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趋势为从穴居、巢居到干栏、台榭,从单体成长到院落组合;就民居的建筑材料而言,长期没有超出土、木的范围。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B.聚族而居的现实需要
C.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
D.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7.某地区南部“多用土坯和芦苇建造住宅,宫殿和庙宇的布局一般是几个院落连接在一起,大门是一对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楼夹着拱门。这种碉楼形式与埃及神庙的牌楼门有一定相似。”下列不属于该地区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
①最早发明了数字 ②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③最早的太阳历 ④最早的村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8.国家邮电部曾于1986年至1991年发行了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中国民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这表明中国民居(   )
A.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B.设计体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C.结构凸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
D.建筑的差异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9.下表是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   )
单位:百万(%)
年份 农村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1700 4.21 2.78(66.0) 1.43(34.0)
1750 4.55 2.64(58.0) 1.91(42.0)
A.加速了小农经营模式发展
B.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兴起
D.使农村的发展走向衰落
10.竹枝词在内容上咏风土人情、讽时俗流弊。民国六年,温州有竹枝词写道:“报社于今已数家,《瓯(温州)潮》 《温处》又《飞霞》……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带轮鼓浪来。”据此判断当时温州(   )
A.自然经济受到欧美冲击开始解体
B.已成为通商口岸被卷入世界市场
C.通俗性报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D.交通工具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
11.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接下来是420万的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扩张带来大量城市移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
12.近代上海开埠后,城市人口与城市中道路交通流动量逐渐增多,遂引进西式交通信号灯。由于技术、费用和人力车众多等原因,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上海启用的交通信号灯还需要由交通警察手动控制。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技术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C.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
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13.如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
(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A.1850年之前的世界各国都尚未开始城镇化
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的城镇化
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加快世界城镇化进程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各国城镇化增速最快
14.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大批穷人)被引诱到大城市来……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城市人口本来就够稠密的了,而穷人还被迫更加拥挤地住在一起。”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大城市(   )
A.生态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
B.民生行业存在着暴利
C.工业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D.易发生传染病大流行
15.下图是1952—200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
A.国民经济结构建设趋向合理
B.工业化的推进提高了人口增长速度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工业化和城镇化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
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
的布局与结构》
(1)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各自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8分)
17.(12分)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的逆城市化行动
英国伦敦城市群是世界上地域面积最小、城市密度最大的世界级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一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的18.4%,人口3665万,占总人口的62.7%,英国大约80%左右的经济总量集中于此。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的人口减少了8%,伦敦的人口减少了54万。随后,英国政府的行动很快得到公共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响应,高校、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紧随政府之后开始了迁移。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设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了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 E.ON 的英国总部设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设在朴次茅斯小城。2011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将其5个部门从伦敦大都会区以及曼彻斯特北方总部搬迁至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建立了新的总部基地“媒体城市”( MediaCity )。此举带动100多家公司落户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
——摘编自许燕红《大国首都圈防
“膨胀”:伦敦逆城市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逆城市化行动的理解。(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