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这幅壁画可以佐证( )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B.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当地牛耕技术发达
D.人类成了食物生产者
D [根据材料“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牲畜,说明人类成了食物生产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牲畜,成为食物生产者,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涉及放牧,据材料无法推断当时阿尔及利亚出现牛耕技术,排除C项。]
2.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
A.粟粒 B.稻米
C.大豆 D.玉米
B [通过材料可知是河姆渡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时期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B项正确;粟粒在石器时代属于黄河流域的作物,排除A项;大豆和玉米属于在后期传入中国的作物,石器时代没有出现,排除C、D两项。]
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B.变水害为水利
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D.民间自发修建
B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变水害为水利,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也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人民,故选B项;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不是水利枢纽工程,排除A项;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不是材料中的两项水利工程,排除C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不是民间自发修建,排除D项。]
4.在古希腊,瓶画是指绘制在日常生活陶制器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因陶瓶、陶罐而大量保存下来,是丰富的古希腊绘画宝藏,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窥视古希腊绘画面目,了解当时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
A.古希腊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
B.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和蔬菜、橄榄的轮作
C.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非常普遍
D.古希腊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C [据材料“古希腊陶瓶”可知,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非常普遍,故选C项;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排除A项;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排除B项;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排除D项。]
5.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冶炼技术的进步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不断发展,B、C、D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6.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A [结合所学物种交流的史实可知,小麦、水稻是从欧亚地区传入美洲的,故①正确;咖啡由非洲传入欧洲再传入亚洲,故②错误;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洲,再传入亚洲,故③错误;樱桃原产地在美洲,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7.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 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 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 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D [据材料“最堪观” “喜食西红柿”可知,番茄刚被引入时长期被当作观赏植物,后作为食用蔬菜,说明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故选D项;“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带到中国”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后番茄被引入中国,排除A项;番茄是蔬菜,而非粮食作物,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番茄种植情况,得不出“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的结论,排除C项。]
8.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
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C [“哥伦布……赐福”指哥伦布将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诅咒”指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即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故选C项;材料既强调物种交流给欧洲带来的积极影响,又强调给美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玉米和甘蔗的价值都很高,材料没有比较两者价值,排除B项;奴隶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
9.清中期以来,云南的一些山区,汉人与少数民族居民均以玉米为主粮,只是吃法上略有不同。小康之家则以米和半而食,而贫困户则全部食用玉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外来物种提升了抗饥荒能力
B.改土归流改变了劳作方式
C.玉米经由云南山区传入中原
D.民族之间的物种交往密切
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外来物种的玉米适合在山区种植,相对便宜易得,说明玉米、马铃薯等外来物种的推广种植利于提升抗饥荒能力,故选A项;“改变了劳作方式”不合逻辑,改土归流后云南等山区仍采用家庭式劳作,排除B项;“由云南山区传入中原”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玉米在云南山区的种植及食用,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有从新疆等西北、四川西藏等陆路和从沿海各省等海路传入中国两条,排除C项;“民族之间”不合逻辑,玉米是从美洲传入的物种,并非我国少数民族培育的物种,排除D项。]
10.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C [材料表明新物种诸如牛、山羊和马进入美洲后,对生产力、交通运输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明其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材料中猪、山羊、牛的引进主要是对生产力和交通运输产生影响,并无内容表明人口激增,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非常丰富,并非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项;新物种的引进提升了美洲的生产力水平,但并未直接导致美洲的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项。]
11.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C [据材料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图和所学可知,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15年的63.82%开始一直高位增长,到2020年达到71.00%,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A项;“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当今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尚未领先世界,排除D项。]
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1900年到2005年间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故选D项;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减少,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是第一产业,排除B项;材料表明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第二、三产业的提高,排除C项。]
13.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的统计,其中能体现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是( )
时间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食物 很少有肉类, 以马铃薯为主, 水果消费很少 马铃薯减少, 家庭蔬 菜量增加 香蕉消费普及, 罐头、冷冻肉 大量增加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B.食物储备的现代化
C.食品安全的现代化
D.耕作技术的现代化
B [根据材料中的“罐头、冷冻肉”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来,食物储备技术在进步,促使人们的食物消费种类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出食物的生产过程,排除A项;食品安全问题在材料信息中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显示的是食物消费情况而不是耕作技术情况,排除D项。]
14.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
C.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
B [据材料可知,冷链物流可以使“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减少食物腐烂,保证食品新鲜、质量安全,故选B项;冷链食品监管是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获知本法规定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材料未见相关信息,排除A项;“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满足了”为最后的结果,与材料“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不符,排除D项。]
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B [据材料“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政府规范化肥的生产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表现,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故选B项;化肥减量增效有利于改善化肥产品结构,且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化肥的规范使用的要求,没有明确化肥的具体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我国对于化肥施用的政策引导,没有明确我国农业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具体比较,排除C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但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合理使用化肥的规定,没有明确国内粮食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
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可知,第四纪冰期对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可知,人们对植物知识的积累;根据材料“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可知,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可知,生产工具简单落后;根据材料“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可知,生产方式粗放;根据材料“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可知,集体劳作;根据材料“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可知,是唯一的生产部门。第(2)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可知,使得人类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根据材料“……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可知,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可知,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 (1)因素:第四纪冰川期对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对植物知识的积累;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4分)
基本特征: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方式粗放;集体劳作;是唯一的生产部门。(答出两点即可)(4分)
(2)积极影响:使得人类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6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
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3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据材料“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 “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 “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并结合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的角度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其传入的过程和影响;最后,对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 示例: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西亚、北非和欧洲特有的农作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为蔬菜水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未改变中国主食结构。(5分)
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除蔬菜、水果外,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5分)
由于中外农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国农产品(食物种类),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3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 春秋 战国 秦汉 宋辽 金元 清 (1800年)
全国耕地 面积(亿亩) 2.3 5.72 7.2 10.5
粮食亩 产量(斤) 95 110 140-343 155-337
粮食总产 量(亿斤) 205.39 591.4 1749.45 2340.97
社会粮食总 需求量(亿斤) 247.4 464 1113.6 2456.0
全国人口数 (万人) 3200 6000 12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 量(斤) 641 985.75 1457.9 780.0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
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
解析 据表格信息,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全国耕地数量、粮食亩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逐渐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增幅明显,而且社会粮食总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说明封建社会后期存在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来看,春秋战国至宋辽金元缓慢增长后,明清时期明显下降,说明当时人地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统治危机日益加剧。从历史发展来看,影响古代粮食供应的因素比较多,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动荡交替、农业生产制度、新型粮食物种、农业生产技术、耕地的开垦、人地关系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能力,从需求端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值、对外交往和战争、疫情等突发事件都会影响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总之,在中国古代影响粮食供求关系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分)
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超过社会粮食需求。两宋时期,租佃制度盛行,佃农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现稻麦轮作制,特别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下的粮食亩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影响粮食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生产面积日趋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明清时期人均占有粮食急剧下降。(9分)
综上所述,受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晚清社会潜伏着危机。(2分)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画中的人们在放牧,这幅壁画可以佐证( )
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B.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当地牛耕技术发达
D.人类成了食物生产者
2.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
A.粟粒 B.稻米
C.大豆 D.玉米
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B.变水害为水利
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D.民间自发修建
4.在古希腊,瓶画是指绘制在日常生活陶制器上的图案,这些图案因陶瓶、陶罐而大量保存下来,是丰富的古希腊绘画宝藏,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窥视古希腊绘画面目,了解当时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
A.古希腊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
B.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和蔬菜、橄榄的轮作
C.古希腊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非常普遍
D.古希腊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5.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冶炼技术的进步
6.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7.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 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 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 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8.新航路开辟后,甘蔗传入美洲并大量种植。《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描述:“如果说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该书作者认为( )
A.哥伦布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物种大交流
B.高产作物玉米的价值高于甘蔗
C.物种交流给欧洲和美洲带来不同影响
D.甘蔗的种植是奴隶贸易的根源
9.清中期以来,云南的一些山区,汉人与少数民族居民均以玉米为主粮,只是吃法上略有不同。小康之家则以米和半而食,而贫困户则全部食用玉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外来物种提升了抗饥荒能力
B.改土归流改变了劳作方式
C.玉米经由云南山区传入中原
D.民族之间的物种交往密切
10.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11.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13.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的统计,其中能体现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是( )
时间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食物 很少有肉类, 以马铃薯为主, 水果消费很少 马铃薯减少, 家庭蔬 菜量增加 香蕉消费普及, 罐头、冷冻肉 大量增加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B.食物储备的现代化
C.食品安全的现代化
D.耕作技术的现代化
14.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
C.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
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
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
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3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 春秋 战国 秦汉 宋辽 金元 清 (1800年)
全国耕地 面积(亿亩) 2.3 5.72 7.2 10.5
粮食亩 产量(斤) 95 110 140-343 155-337
粮食总产 量(亿斤) 205.39 591.4 1749.45 2340.97
社会粮食总 需求量(亿斤) 247.4 464 1113.6 2456.0
全国人口数 (万人) 3200 6000 12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 量(斤) 641 985.75 1457.9 780.0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
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