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语》
十二章
部编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 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
语
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
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
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一朱熹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 一起学习
《<论语>十二章》。
贰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叁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肆 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壹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定 向 自 学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 眼 年 华 动 人 幽 意
孔子(公元前5519月28日一公元前4794月11日), 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修订六经。孔子的思想及 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简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 人 ,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作 者 简 介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
说话的对象);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了解论语】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 汉 时 ,《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 《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春秋战国背景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 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 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
《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 “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 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读准字音】
《论语》十二章
(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 (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合 作 研 学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 眼 年 华 动 人 幽 意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
勤勉,言谈谨慎,到 有
道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 己 ,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学习第一章
研 读 文 本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 正自身的行为
《成语积累》安贫乐道,谨言慎行
重在排 除干扰
重在实 践锻炼
重在虚 心请教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研读文本】
学习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概括主题:
①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 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②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 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 不 仁 ,如礼何 人而不
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 “怎样 . . 呢 ”
孔 子 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他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
【研读文本】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 何 ”(《八佾》)
概括主题: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 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 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
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说理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 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 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 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 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 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制度】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
朝、夕:名次作者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者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研读文本】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概括主题: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 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 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 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说理特点: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学习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
喻:知晓、明白。这里译为“懂得”。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 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 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 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学习第五章 研 读 文 本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
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 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 样的缺点。”
学习第五章 【研读文本】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概括主题: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 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 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 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说理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 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学习第六章 研 读 文 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 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的样子配合适当的样子。
学习第六章 【研读文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概括主题: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
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君 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说理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 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
“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 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 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 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 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 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 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 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 也很重大吗 (追求仁义)到死才停止,不也很远大吗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 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泰伯)
学习第七章
宾语前置: 仁以为己任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 不可 以 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主题分析: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
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
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
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 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说理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学习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下来。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其咎在己) 。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 下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努力往前 (进益在
己 ) 。”
成语“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
学习第八章 【研读文本】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概括主题:
①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②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说理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聪明的人不会迷惑,
仁德的人不会有忧虑,勇
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研读文本
学习第九章
学习第九章 【研读文本】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概括主题: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 (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 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 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说理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
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 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 道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 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 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 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 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学习第十章
研 读 文 本
学习第十章 【研读文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概括主题: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 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 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 “礼”出发,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 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 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 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宽恕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
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研读文本】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一个字
学习第十一章
学习第十一章 【研读文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概括主题:
①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
“仁”的实践原则。
②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学习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 ” ( 阳 货 )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兴:指激发 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 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 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学习第十二章 【研读文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概述主题:
①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 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说理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三
展 示 激 学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 眼 年 华 动 人 幽 意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理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
理方法 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理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喻证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例证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例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
理方法 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君子与“仁”(第2、10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学什么,做怎样的人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要重义轻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要自我反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要文质彬彬。
君子要任重道远。
君子要仁智勇兼备。
深识君子人格
深悟君子之学
·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
安贫乐道,重精神
轻物质,才是好学 之道。
追求真理,执着勇 敢,不畏牺牲。
君子要自我反省。
持之以恒,进与退 的关键在于自己是 否继续努力。
·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礼乐要以仁为本,
重视仁心的培养。
深究君子与“仁”
成为仁者需要克
己复礼。
君子要任重道远。
总结
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 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性,推己及 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
精 讲 领 学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 眼 年 华 , 动 人 幽 意
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
1.克
(1)克己复礼(约束) (2)克终者盖寡 (能够)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4)克期完成 (限定)
(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
1.文质彬彬 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 一个字今义: 一句话
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判断句 (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1)敏于事而慎于言
4.固定句式(1)如乐何如...何,对 … .怎么样
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1.判断句 (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1)敏于事而慎于言
4.固定句式(1)如乐何如...何,对 … .怎么样
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
五
反馈固学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
过 眼 年 华 动 人 幽 意
温故而知新 得道者多助 不足以事父母 回虽不敏
同“智”,智慧、聪明;/ 懂得、知道。
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侍奉
勤勉;/聪慧。
A.知者不惑
B. 任重而道远
C.迩之事父
D. 敏于事而慎于言
1.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C.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 记》《乐经》《春秋》。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 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
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3.【情景默写】
(1)孔子在《论语 ·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I _____0
(2)孔子在《论语 ·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 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 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情景默写】
(5)《论语 ·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 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 释,即“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 《论语 ·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 的“_ _”自勉。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积累素材】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学而》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卫灵公》
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述而》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子罕》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 ·雍也》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学而》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