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这最抚我的心》习作导引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备考-《这最抚我的心》习作导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4 08:0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这最抚我的心》习作导引
文题呈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亲爱的同学,对你而言,什么最抚你的心呢?请以“这最抚我的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本题是一道饱含情感深意与生活温度的命题作文,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那些触动人心、慰藉心灵的平凡与美好。
本题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生活细节,更期待考生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文内涵。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如下问题。
把握题干,审清题意
“这最抚我的心”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关键词包括“这”“最抚”“我”“心”。逐字挖掘内涵,可明确“这”指代具体的人、事、物、景、情等,可以是实物,如书籍、音乐、美食、家乡风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或经历,如亲情、友情、师恩、一段难忘的旅程、一种精神追求等。 这要求你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 思考哪些经历或事物对你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个过程, 你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写作时必须确定“这”的具体内容。“最抚”有温暖抚慰、打动人心之意,表明所写对象一定是对“我”有着深深的影响和情感触动的,进一步思考,即它能够舒缓“我”的焦虑,消除“我”的忧愁,为“我”带来力量与希望,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抚与治愈。“心”则强调了文章应注重表达内心感受,最好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描述“这”是如何触动、抚慰“我”的“心”的,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立意选材,突出深刻
文题要求考生选取能带来深刻感触、让人回味无穷的写作对象,如:
从“聚焦真情”角度,可以写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等,展现这些情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你力量;
从“聚焦生活”角度,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一道家常菜、一本旧书、一首老歌、一处熟悉的街景等,通过这些寻常事物传达出生活的温度和人情味,体现主题;
从“成长感悟”角度,可以回顾一次挫折经历、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一个自我突破的瞬间等,表达这些经历如何让你成长,抚平内心的不安,坚定前行的决心;
从“精神追求”角度,可以探讨对某种艺术的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对社会公益的付出等,阐述这种精神追求如何给予你心灵的力量,成为最能抚慰你内心的源泉。
在选材上要深入挖掘,清晰表达出“这”为何能抚慰“我”的心。 这个过程涉及到对素材的筛选和组织, 确保文章的内容紧凑且有条理。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另外,立意应当积极向上,传递温暖、坚韧与充满希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文体灵活,多维思考
本题在文体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既可以构思一篇记叙文,生动叙述一个深深打动自己内心的独特故事;也可写成议论文,确定中心论点,剖析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及重要意义;还可以尝试创新形式,诸如以书信体裁来倾诉心声,或采用日记等形式展现“这最抚我的心”的故事,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要注意抓住细节, 通过生动的描述来展现这些点和场景,可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情感和氛围。比如,我们可以描绘当时的场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这些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瞬间的情感和意义。
写作时务必做到情真意切,既要描绘出“最抚我的心”的事件表象,更要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动力。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既有饱满的生活质感,又有丰富的思考空间,进而打动人心,体现文字的力量。 写作过程中, 要保持真实情感的流露。 无论是描述人物、 事件还是景物, 都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 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同时, 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这份情感,也可以通过描绘他人的情感来表达这份情感。比如,我们可以描绘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感受和体验,也可以描绘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支持和付出等,这些情感的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感动。通过总结和感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和反思。
完成初稿后, 要进行审阅和修改。 检查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 语言是否通顺, 以及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主题和立意。 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 使文章达到最佳状态。
写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同时, 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使用, 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佳作展示
这最抚我的心
每逢过年,我们村的广场上,震撼人心的英歌舞表演总能带来浓浓的年味。
我自幼便对这激昂热烈的英歌舞情有独钟,每当开场锣鼓声响起,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去现场,沉浸在这富有力量的艺术盛宴中。
随着激动人心的锣鼓声,身披华彩斑斓戏服的舞者们出场了。他们犹如水浒英雄再现人间,精心勾勒的脸谱下闪烁出梁山好汉般的坚毅目光。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木棒,迈着豪迈舞步,边吆喝边变换阵型,生动地演绎着《水浒传》里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爷爷,为什么英歌舞是奔跑着的啊?”旁边一个小男孩的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为只有奔跑着的舞,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一位老人家自豪地答道。
听到这里,我的内心不禁涌起一阵波澜……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2006年,广东潮阳和普宁的英歌舞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得小时候,每当英歌舞队伍出场,村子的空地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英歌舞,不是简单的“舞”,而是承载本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舞”,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我仿佛看见,数百年前,在具有潮汕特色的祠堂前,几十位英歌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正在奋力挥舞、对击,节奏强烈,舞步有力。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过了上一代人手中的短棒,继续舞动着,他们传承着地方舞蹈,也传承着地方文化与精神。数百年来,潮汕人民用热情奔放、大气磅礴的舞姿向前奔跑着,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锣鼓铿锵间,只见英歌舞舞者们正双手持握短木棒,粗犷有力地挥舞着,举手投足间既有武术的刚健劲道,又有舞蹈的优雅流畅。每一次击棒,都恰到好处地配合着节奏,既紧凑又富有变化,力道从脚底贯穿全身,最后通过手中的木棒爆发出来,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学。
此时,我的耳边再次传来了爷孙俩的声音。“爷爷,我也要跳英歌舞!”小男孩忽闪着大眼睛,坚定地说道。“好嘞!”爷爷激动地答道。
得到爷爷肯定回答后的小男孩,也学着表演者的舞姿,手舞足蹈起来。围观的人们看着小男孩的动作,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家似乎看到了英歌舞未来的传承者,也似乎看到了更多……
夕阳的余晖洒落,跟随着英歌舞队伍翩翩起舞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他们在笑声中跳跃、舞动,自然而然地融入这古老的舞蹈中,共同奔向未来。
英歌舞最抚我的心,在潮汕地区,它有着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我们祖祖辈辈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在这舞里,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也坚信在奔跑着的英歌舞中,我们定会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最抚我的心
我家的窗前,立着一台老式缝纫机。
仅看它的造型,便知是20世纪的产物。它的底座已经斑驳,皮带也磨损了许多,但它的台面和机头烤漆依然黑亮,各部件转动起来依然轻快,看得出多年来奶奶对它的细心呵护。你可不要小看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70年代,它可是家庭中“三转一响”四大件之一呢。
听奶奶说,这台缝纫机来到我家时,她才20多岁。算起来,它的年纪比我爸爸还要大。你或许会说:“不对吧,这样的缝纫机,应该摆到博物馆里才对,现在谁还会在家里放这个东西啊?”
没错,像它这样的缝纫机,大多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家的它,却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奶奶算得上是个全能型的奶奶,自从她自学学会了缝纫,我的家人们就没少穿过她用这台缝纫机缝制的衣服。我出生以后,奶奶几乎成了我的“御用”裁缝。尽管那时爷爷不幸得了尿毒症,隔天就要上医院透析治疗,而我从小体弱,也时常生病。奶奶成天忙前忙后,十分辛苦,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她为我精心设计、量身定做那些独一无二、好看舒适的衣服。
小时候,我对缝纫机十分好奇,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奶奶用它缝衣服:“奶奶,这是要缝什么呀?”
“这是给你做的衬衫啊!”奶奶总是这样笑眯眯地回答我。
她拿过一个针线盒,从里面挑出两个颜色和布料相似的线轴,把它们小心地装在缝纫机上,又把轴上的线绕来绕去,穿过导线槽、夹线板、挑线杆……最后穿进针孔里。然后,她把布料准备好,放在针下,用压脚板压好,右手一转飞轮,脚下顺势踩起踏板,缝纫机就运转了起来。“嚓嚓嚓”的声音响起,飞轮飞快地转着,针杆不停地跳动,针在布料上穿上穿下,布料就魔术般地被缝在了一起。
等到奶奶给我做的衬衫正式“大功告成”,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穿在身上試试,真舒服、真好看,我心里乐开了花!
穿上这件衣服,我和奶奶一起去散步。路上有熟人看见了我的新衬衫,说:“这是哪儿买的衬衫啊?还真好看,回头我也给我孙子买一件。”我和奶奶不禁相视一笑:“这样的衬衫,哪里是钱可以买到的?”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穿着奶奶用爱缝制的衣服、裤子……一天天长大了,奶奶一天天老了,每当我看见窗前的这台缝纫机,奶奶为我缝衣服的情景便历历在目,我感觉那浓浓的亲情一直陪伴、温暖着我。
点评:
一台旧时的缝纫机勾出一段旧时的时光,追溯着奶奶为我缝缝补补的一生。作者在细节刻画上做得比较出彩,特别是奶奶为“我”做衬衫时一针一线都细致入微,又注入情感。简单的一句“这样的衬衫,哪里是钱可以买到?”更是点明主旨,透露出平凡物件里的珍贵!
这最抚我的心
那年秋天,沉重的学业冲去了我大部分闲暇时光,好不容易从繁忙的功课中挣脱,我决定去乡下探望奶奶。
金风瑟瑟,直往人的衣领吹,冷得鼻头生疼。可当我走到院子门口的时候,忽见几树淡黄的桂花密密地堆在梢头,一旁深绿色的叶左右抵御着寒风,拥挤的芳香似乎能把寒气减弱,而奶奶正在一棵桂树下施肥,见我来了,忙把东西放下,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就赶紧迎了上来。
她的白发被吹得凌乱,可脸却亮堂着,眼睛有些浑浊却遮不了喜悦的神色。
“看,那花儿开得多乖呀!”她笑着说,把我引到施肥的地方,“换季了就施点儿,明年长得更茂盛。”说着,她倒了些肥,小心地将土填上。
“你怎么还没改掉这臭臭的毛病?”我假装嗔怪道。我想起小的时候,总是受不了这化肥的气味,叫她别再施肥了,奶奶也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这桂树的好多养分都在这里边呢。现在想来,或许是奶奶对桂树的情谊远超了这些。
奶奶起身去洗手,她笑着说:“正好前几天弄了酒酿,吃点儿我做的桂花酒酿咋样?暖暖身子,你小时候可爱吃啦……”
“好啦好啦,那我吃点儿吧。”我接下她的话茬,也笑着挽起她的手。
进了厨房,起锅烧水。奶奶先舀几大勺酒酿,接着放几个之前搓好的汤圆,麻利地从左边拿红枣,右边倒些晒干的桂花。在我眼中,奶奶就是位魔法师,她会用各种材料与“魔法”变出美味的东西来。看,她正用锅铲在锅中施“魔咒”呢!不一会儿,一碗桂花酒酿便诞生了!袅袅打旋的白汽,是对我莫大的诱惑,酒酿的甘甜与桂花的清香,我一口吃下一个,不一会儿全都下肚。奶奶看着我小馋猫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两眼眯成了一条缝,皱纹里洋溢着比我还满足的满足。那桂花酒酿仿佛有一种魔力,伴随着一股股暖流淌进心里,我整个身子都开始温暖起来。
驾车回县城之前,奶奶又忙着把一坛酒酿、几罐桂花塞给我,又叮嘱道:“天冷了,要记得加衣,学习累了就煮点酒酿吃,别伤了身体……”
坐在車上离开时,后视镜里我看见奶奶瘦小孤单的身影和寒风中飘摇的白发,她又站成了守候的姿势。
如今,每当我深夜复习倦了,便煮碗酒酿吃,温暖身心,有时在路上闻到熟悉的桂香,我总是会追溯起葱茏树影下奶奶温暖的笑靥。
点评:
一段金秋,几株繁密的桂花树,树下是布衣白发的奶奶用她勤劳的双手为孙儿酿造的儿时时光;一碗汤圆,几勺桂花酒酿,是熟悉的味道,这是属于孙儿与奶奶之间特有的饮食习惯,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桂花酿中的亲情羁绊更是暖心又暖胃。
这最抚我的心
每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外公的办公室数我最爱去的了,那是童年中最温暖的时光。
七八月份,重庆的炎热是耐不住的,我便常常跑到外公的办公室里吹空调,享受那独属于我的一份清凉。办公室到家里有一段距离,此时,便可看清重庆夏天的原貌了。走着、看着、听着,那孜孜不倦的鸣蝉伏在树干上,扯着嗓子卖弄它的歌喉,尽管并不动听,却随着清风传入耳畔。
当外公掏出口袋里的钥匙,在锁孔里轻扭几下,霎时间,我童年的大门便打开了——书柜靠着墙,里面满是我爱看的故事书、小人书。屋外阳光耀眼,屋内温馨和睦,外公口中的故事也一如夏日在我们原本平凡的生活中熠熠生辉。
因为这些故事使我心中有了勇猛的骑士、会说话的动物以及真正的童心与童真……
可岁月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错过多少人与事,万千尘世中,我的生活渐渐地被学业所填满,外公也渐渐淡出我的生活了。
直到那一天,依旧是一个夏日。周五放学早,夕阳还挂在天边,如同一幅画中唯一的一抹红色,是燃烧殷切的红。轻叩家门,看那抹红色洒满地板,屋内的暗淡一下子消散了。我抬起头,看见,一位被岁月抛弃的老人,双手拿着单薄的书页坐在窗边,费力地阅读着眼前的文字,不时用手推推老花镜,可他的手始终颤抖着。他皱着眉,额头也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划过他的衣衫。那时的我怔住了,耳朵里一直充斥着空调、电风扇的声音与他翻动書页的响声,幼时的回忆排山倒海而来,他抬头看见我,眼神里的暗淡一扫而光,向我招着手。我不敢说话,眼眶红红的,慢慢来到他的身边,他却悄悄地地看着我,直起背来,高兴地抚着我的肩膀说:“回,回来啦。”
后来才知道,外公腰疼,一弯腰便使不上劲了,所以得努力地看,把那一段文字,或者说那一段时光,记刻进他的心底。我晃过神来,意识到这种感情就像是外公手中的故事书,唯有成长,才能真正读懂它,而外公也在这书中,温暖了我动人的童年时光。
对于那段记忆,到这里便停止了,可那夏日的故事、外公深情的目光和手里的故事书却成为我一生的至宝。
点评:
夏日时光,是爷孙俩伴读的温馨时光。作者在时光的流逝中写出爷爷的衰老和我对这段时光的遗忘,再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个画面在冲突中重合,使记忆和现实重叠,唤醒了作者内心的温暖。
这最抚我的心
风,在窗外疯狂地吼着;雪,在窗外放肆地飞着。寒冷的天气让我的心情降至冰点。我在心里责怪母亲:为什么要外出打工,让我住在学校挨冻?
快下课时,我看见一位老人时而在窗口徘徊,时而伸长脖子朝教室里东瞅西瞧。坐在窗边,听着他单调的脚步声,我的心情越来越差,狠狠地朝窗外瞪了一眼。可是那位老人似乎没有看见我瞪他,仍然在来回踱步。我无奈地用卫生纸塞住耳朵,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待着下课。
终于,熬到放学了。同学们飞奔出教室,兴奋地回家。而我,孤独地坐在板凳上,感觉真的好冷好冷。我越来越想母亲,想她在身边的日子,想她的嘘寒问暖,想她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想着想着,不禁眼中湿润了。同学们都走了,我也只好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教室。
一出门,我就看见了刚才在窗外徘徊的那位老人,他穿着破旧臃肿的棉袄、略脏的棉裤。老人身旁的自行车还是老式的,车后架上放着一件漂亮的棉衣和一双可爱的手套。这些东西如果是给我的,那该多好啊!我的痴心妄想让我不禁笑了,心情也渐渐好起来。这时,老人的旁边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整洁的衣着与老人的破旧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孩子,冷吗?”老人关心地问。“爷爷,我不冷。”女孩边说边给老人扯了扯衣角。老人从车子上取下棉衣,给这个女孩穿上,又拿过手套给女孩戴上。“孩子,还有没有钱?这钱拿着啊!”他嘴里不断冒出的白气,与飘扬的雪花融在了一起。那个女孩使劲儿点了点头。“饭要吃饱,没钱的时候给爷爷说,不要饿着啊!好好学习,你可是咱家唯一的希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温情,充满了爱。已记不清什么时候,我也听到过类似的话,那是母亲说给我的。老人对女孩说了好久好久的话,然后推着车子往学校门口走,脚不停地在雪地上打滑,我分明看到他的腿有些跛。女孩要送他时,他一个劲儿地劝阻,说地面很滑,不安全。女孩定定地看着自己的爷爷远去,泪湿了眼眶。我静静地目送老人,直到他消失在人群中。
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却要给孩子买新衣服。此情此景是多么熟悉。霎时,母亲关爱我的画面放电影般在我眼前重现。我感觉到母爱并没有远离我。她是为了我生活得更好,才外出打工的。
雪像飞舞的精灵,见证了天地间最动人的爱。老人温暖了女孩,也温暖了我。此刻,我好想说:“妈妈,你在他乡还好吗?”
点评: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写“我”因天寒、埋怨母亲而心中寒冷,是为后文写看到老爷爷对孙女嘘寒问暖而感到心中温暖做铺垫。“那一幕”写得具体、细腻。“我”前后心情的变化,点明、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