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背诵三首古诗词,了解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生能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处境、追求、情趣等,理解诗歌在语言组织、意象组合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处境、追求、情趣等,把握李白和刘禹锡的情感倾向,学习李白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学习刘禹锡被贬之后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2、难点: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及在语言组织、意象组合等方面的特点,把握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象征、用典手法的运用;结合相关手法,赏析名句。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著名的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学习《行路难》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其乐府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或具有豪放的浪漫气质;其歌行笔法多端,营造出一种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雄奇奔放,清新俊逸。
(2)解读文题
行路难,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古体诗不受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格律诗的分类:(1)律绝,即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绝通篇共有四句,二四句押韵。(2)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篇共有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探寻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只是在歌舞游乐时让他写些助兴的诗文,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4)朗读诗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学习第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用“/”标在教材上)
七言:一般是二、二、三
五言:二、三/二、二、一/二、一、二
(5)理解诗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释:金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的价值万钱的佳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解释:我放下酒杯,扔掉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释:我想渡过黄河,冰冻封了河川;想要登太行山,雪铺满了山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释:闲时我(像姜尚一样)在溪边垂钓,忽又(像伊尹一样)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解释:行路很难,行路很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高高的船帆横渡沧海。
(6)赏析语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运用对偶、夸张,极言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出欢乐的氛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写出诗人情感的激荡变化,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迷惘、极度愤懑和抑郁不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正面写“行路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政治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辛,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惆怅与无所适从的迷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运用“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既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又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能像姜尚和伊尹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运用反复,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焦灼和不安,抒发了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用问句表达了对仕途坎坷和对前路的迷惘,表现了一种不甘自弃、想要继续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7)主旨归纳
通过对艰难仕路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抱负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创作风格:诗歌大多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2)解读文题
酬,以诗相答;见赠,谦词,赠送给我。诗题表明这是诗人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后所作的答谢诗。
(3)探寻背景
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并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召返回洛阳。途径扬州遇到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刘禹锡的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于是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
(4)朗读诗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用“/”标在教材上)
(5)理解诗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解释:在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被贬谪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释:怀念老友只能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像王质一样感到恍如隔世,物是人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释:沉船的旁边有千艘船驶过,枯朽的树前已是万树争荣,一片春色。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释: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6)理解内涵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从空间角度突出诗人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从时间角度概括诗人贬官时间之长。首联描述了诗人常年被贬偏远之地,虚度年华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之情;运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时,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向秀所作是《思旧赋》,诗中写成“闻笛赋”的原因:增加了故事情节,突出悲伤之情。
烂柯人: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去打柴。看到两个童子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贬谪的自己自比“沉舟、病树”,“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正争春。
颈联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进取的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尾联点明酬赠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与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
(7)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艰辛,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当堂检测
(1)李白《行路难》一诗中写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感到无路可走的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然退隐,但仍然希望得到重用的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内心无限悲痛怅惘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到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坚持。今天,我们将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领略他的豁达与乐观。
学习《水调歌头》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创作风格:题材广泛,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2)解读文题
水调歌头,词牌名。
(3)探寻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情谊深厚的弟弟苏辙已有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4)读准节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用“/”标在教材上)
(5)结合注释 疏通文意
把:持;端着。
朱阁:朱红的楼阁。
不胜:禁不住。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6)疏通词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中秋节,欢畅饮酒到天明,大醉,写下这首词,兼以怀念我的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存在的?(我)端起酒杯遥问上天。不知道神话中的月宫,今夜是什么好日子。我想要乘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总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之时,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们能各自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7)理解内涵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a交代写词的时间及原因。
b政治失意,怀念弟弟。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的目的。“欢饮达旦”看似是真正的欢饮,但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此时政治失意,与弟弟分别多年,心中充满了苦闷和思念,因此更可能是“借酒浇愁”。愁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二是与弟弟苏辙的分别,七年未见,思念之情深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面上写月夜,暗含不知当今朝堂情况如何之意。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苦闷和对人世繁华的留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言外之意是指作者想回到朝廷去,又怕党争太激烈了,遭受政治迫害,难以容身。含蓄透露出词人在现实生活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心理,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寄寓着他想回到朝廷中却又害怕难以容身的矛盾心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由幻想天上回到人间,由想象回到现实。点明了词人矛盾挣扎后的决定,留在人间,做可以造福一方的地方官。表现了词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乐观心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运用拟人,看似在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实则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难以两全,是自然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反映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达观的心理变化,表现了词人开阔的心胸和旷达的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最真诚的祝福。这既是词人的自我安慰,又是对亲人的劝慰,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宽慰,表现了词人洒脱豁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豪迈情怀。点明了文章主旨。
(8)主旨归纳
这首词着眼于中秋之月,以月抒怀,其中既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堂检测
(1)苏轼《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句中蕴含着要用豁达胸襟包容人生的不完美这一哲理。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体现自己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结合词的上片内容,说说你对《水调歌头》中表现的“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理解。
上片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词人遗世独立(出世)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词人安于世俗(入世)的愿望。
(4)结合具体语句,梳理作者苏轼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问月开篇,高亢激昂;“我欲……”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近乎幽默;“起舞……”,抒情热烈,情感转为通达、豪放;“人有……”转为议论,情感通透而豁达;“但愿……”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三)总结复习
背诵三首古诗词,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引导学生回顾三首诗词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行路难》通过对艰难仕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水调歌头》以月抒怀,既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比三首诗词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情感体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不同点: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行路难》更倾向于悲愤与豪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在悲愤中蕴含着乐观,《水调歌头》更多的是豁达与乐观。艺术手法上,《行路难》运用了象征、用典等手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运用了典故,《水调歌头》则运用了想象、拟人等手法。
布置作业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