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欣赏文章语言,体会“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探究其精神境界。
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乐”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展示醉翁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醉翁亭的景色。
(二)学习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感受“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不唱读。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句读。
以下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林霏开(fēi)
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 lǚ) 野蔌(sù)
觥筹(gōng) 阴翳(yì)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
预设答案:例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2)全班交流,注意重点词句的含义。
①教师讲解重点词句:
一词多义: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并列)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因果)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递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乐: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以……为乐”,第二个“乐”字是“欢乐”)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太守宴也(“宴”,名词用作动词,设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②教师提问:“醉翁之意不在酒”中的“意”是什么意思?
预设答案:“意”是“情趣”的意思。
③教师提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中“秀”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答案:“秀”是“茂盛”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比较诵读,感受“也”的韵味。
(1)教师出示句子: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教师提问: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并说说朗读的感受。
预设答案:去掉“也”字后,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感。“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为神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3)教师指导朗诵:
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聆听名家朗诵录音,齐读模仿。
比较诵读,感受“而”的韵味。
(1)教师出示句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并列)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修饰)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修饰)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并列)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2)教师提问:去掉每句话中的“而”字,自由诵读,并说说朗读感受。
预设答案:“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的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增添了抒情性。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3)教师指导朗诵:
“而”字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的可轻读。
如“临溪而渔”句(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应读得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使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韵律美。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熟读了课文,积累了文言词汇,感受到了“也”“而”等虚词的妙用,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答案:文章主要写了醉翁亭的秀丽景色以及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圈画美点,欣赏山水之境
摄一组优美镜头。
(1)教师提问:课文中“也”“而”两个虚词的使用,不仅毫无累赘之感,反而让文章更灵动飞扬。在我们的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课文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再次逐段寻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要求:用这是一组表现 的镜头来描述并做出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批注,同桌互议,全班交流、评点、明确。
预设答案:
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这是一组表现山间朝暮变化的镜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早晨山间雾气消散,傍晚暮云聚拢,光线明暗变化的景象。
这是一组表现四季景色的镜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描绘了春天野花盛开、幽香四溢,夏天树木茂盛、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天气清爽,冬天水落石出、露出石头的不同景色。
寻一个传神特征。
(1)教师提问: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下面就让我们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2)学生圈点勾画,自主批注,全班交流、赏评。
预设答案:
滁山:“环”的精简,写出了滁州被群山环绕的景象;“蔚然”的葱郁,展现了滁山的生机勃勃;“暝”的深沉,描绘了傍晚滁山的幽静。
清泉:“潺潺”显宁静,写出了泉水流动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山间的清幽;“渐”字多曲折,表现了泉水流淌的路径;“泻”字见涌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从山间涌出的动态。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说明亭子的位置在山间曲折之处,增添了一份神秘;“翼然”更灵动,形容亭子像鸟的翅膀一样,富有生机。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写出了雾气消散后,山间变得明亮开阔的景象。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形象地表现了傍晚暮云聚拢的情景。
野花:“发”见生机,写出了野花盛开的样子,充满活力;“幽”闻暗香,让人感受到野花的清香。
林木:“秀”字茂盛,突出了树木的郁郁葱葱;“繁”字浓郁,表现了林木的茂密。
风霜:“高”的天朗气清,写出了秋天天空高远、空气清新的特点;“洁”的晶莹冰凉,描绘了风霜的洁净和寒冷。
溪水:“落”现深浅变化,表现了溪水水位的下降,露出了水底的石头。
寒石:“出”字突兀醒目,突出了寒石在溪水中的显眼位置。
品一组醉翁心语。
(1)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优美的词句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课文中,有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请你找出这些句子来,并说说句子中包含哪些信息。(结合作者介绍)
(2)学生找出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表达了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同时,也表明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他在欣赏山水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这句话说明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也比较大,但他却自号醉翁,表现了他的豁达和洒脱。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表达了醉翁从山水中获得的快乐,他将这种快乐寄托在酒中。
(三)还原品读,知人论世
醉心“蔚然”山色。
(1)教师提问: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点。
预设答案: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柳宗元、王维、孟浩然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课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认识“颓然”太守。
(1)教师提问: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预设答案: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2)教师提问: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a. 欲醉欲倒的样子。
b. 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预设答案: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
考察“杂然”太守宴。
(1)教师提问: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齐读第3段。请任选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①宴席人员“杂”;
②宴席菜品“杂”;
③宴席活动“杂”;
④宴席气氛“杂”。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预设答案:
宴席人员“杂”: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也许有随从,也许有游玩的老人与孩子。
宴席菜品“杂”: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而是就地取材,酿泉做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宴席活动“杂”: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你们投壶,他们下棋,我们猜拳行令,推杯换盏。
宴席气氛“杂”: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来,有人一会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
(3)教师提问:这是一场醉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宴会,那么,此刻,你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答案: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民风淳朴。
(4)教师提问:在这份政通人和的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颓然乎期间”。那么,你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又读出了什么?
预设答案:我在太守“颓然”容颜中读出了中年为翁的沧桑。
(四)探寻“醉翁之意”
教师提问: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确实醉得不一般,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乐民之乐”。那么,欧阳修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预设答案: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欣赏山水之乐,还在于与民同乐。
(五)探究课文主旨
教师提问: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预设答案: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和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六)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横线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预设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心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七)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阳修的德政文章亦照耀了滁州的山水。滁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足乐。他明明清醒,却以“醉”示人。他的“醉”意只是表象,“乐”意才是本质,而那一点点清“醒”必是真正的状态。醉翁亭上的游宴结束了,人影散乱地离去了,鸟儿欢快地鸣叫着。禽鸟“不知”游人的乐,游人“不知”太守的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醉翁坦荡荡,天下谁人不识君!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仿照课文,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心中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