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小猴子下山》
教学阐释
【教材解读】
1、《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免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本文构段有特色,第 1、2、3、4 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教材解读】
2、《小猴子下山》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习惯”,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养成各方面好习惯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掌握的语言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的推断。《小猴子下山》不仅要让学生结合插图练习看图说话,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提取重点信息,尝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推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一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六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七、8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不长,在课堂上必须多让学生活动与实践,语言、动作要富有童趣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中国优秀童话故事,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正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多种方法认识“掰、扛、扔、摘、捧、抱”等。通过图示理解“瓜、非”。
思维能力:
1.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心情的变化。
2.借助插图、动作,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 尝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推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教学重点】
1.多种方式认识“掰、扛”等动词,学会语用表达。
2.根据插图、动作,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动作“掰”的理解
2.加入动作、表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至二年级孩子喜欢阅读浅近的童话,对美好的情境产生向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阅读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时,可以围绕“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
2.多元识字,理解运用结合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孩子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学习生字,打下较为扎实的识字基础。比如先从趣味朗读第一自然段开始,让孩子边读边做动作,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引导孩子说出小猴子不是一般的高兴,就是“非常高兴”,教师可以从字形的角度出发,溯源识“非”,这时课件出示古代的“非”到现在的“非”字演变过程。接着趁热打铁再出示“常”这个字,指导书写。
【教学方法】
3.读演结合,尊重认知规律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天性爱玩,对童话故事里的鲜活人物和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孩子在文中找一找表示动作的字,进行归类识字。如“掰、捧、抱、扛、扔、摘、追、蹦、跳”等字,让孩子们根据图片和词语提示,理解动词的含义,并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呢?再演一演,加深理解。
【课程设计】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生动,充满童趣,语言简明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学过程中,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字理识字、溯源识字等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落实识字基础。
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并进行整理,在读读演演中将故事串联起来,将文本故事和连环画结合起来学习,激发孩子阅读童话复述童话的兴趣,使得孩子能够将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并帮助孩子体悟寓理,明确做事情要目标明确,始终如一。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免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本文构段有特色,第 1、2、3、4 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2、《小猴子下山》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习惯”,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养成各方面好习惯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掌握的语言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的推断。《小猴子下山》不仅要让学生结合插图练习看图说话,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提取重点信息,尝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推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一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六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七、8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不长,在课堂上必须多让学生活动与实践,语言、动作要富有童趣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中国优秀童话故事,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正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多种方法认识“掰、扛、扔、摘、捧、抱”等。通过图示理解“瓜、非”。
思维能力:
1.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心情的变化。
2.借助插图、动作,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 尝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推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认识“掰、扛”等动词,学会语用表达。
根据插图、动作,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动作“掰”的理解
加入动作、表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至二年级孩子喜欢阅读浅近的童话,对美好的情境产生向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阅读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时,可以围绕“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展开教学。
多元识字,理解运用结合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让孩子在读童话的过程中学习生字,打下较为扎实的识字基础。比如先从趣味朗读第一自然段开始,让孩子边读边做动作,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引导孩子说出小猴子不是一般的高兴,就是“非常高兴”,教师可以从字形的角度出发,溯源识“非”,这时课件出示古代的“非”到现在的“非”字演变过程。接着趁热打铁再出示“常”这个字,指导书写。
3.读演结合,尊重认知规律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天性爱玩,对童话故事里的鲜活人物和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孩子在文中找一找表示动作的字,进行归类识字。如“掰、捧、抱、扛、扔、摘、追、蹦、跳”等字,让孩子们根据图片和词语提示,理解动词的含义,并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呢?再演一演,加深理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制作“又大又圆、又大又红、又大又多”等 板贴
【课时安排】
1课时
【前置性预习作业】
我把《小猴子下山》读了( )遍。遇到的生字有( )个,在课文中圈出,想办法识记。
【教学过程】
预习回顾,引入新课
1.师:大屏幕上的这个字谁认识?
生:猴
2.师:这个猴字的偏旁是什么?
生:犭旁
师:犭旁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动物。
3.师补充:犭旁表示四足的兽类。奖励你再回答一个问题犭旁的字还有哪些?
生:狗、猪、猫
4.师:小朋友看大屏幕,犭旁倒过来,就像一只的四足的兽类。
(课件出示:狮、狗、猫、狼、猪,生认读)
5.师再次强调猴字也有一个犭旁。(咱们班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多啊!)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齐读课题
2.师指导朗读:
子读轻声,生跟着师读一读“小猴子”。
还要注意停顿,师范读标题,生齐跟读,指名读。
3.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
(2)去掉拼音,生齐读词语。
(3)师:小朋友注意看这个西瓜的瓜字,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呢。我们先看看古人写的瓜,看看像什么?
生:像是瓜藤上吊着一个大西瓜。
(4)师:真的很像诶,你觉得我要要写的瓜字哪一笔像那个吊着的瓜。
生:最后一笔点。
(5)师:这一点就像是吊着的西瓜,其他笔画就像是瓜藤。让我们来写写瓜字。(师一边范写,一边念顺口溜:平撇瓜藤横着躺,竖撇瓜藤往下方。竖提加点藤吊瓜,一撇瓜藤长又长。)
生在书上田格中练写“瓜”(师行间巡视指导)
(6)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词中有几个字是和脚有关的,是哪几个字?
生:蹦和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都有足字旁。
师:还有吗?
生:追。
师:为什么?
生:追的偏旁是辶,也是与脚有关。
师:你做做蹦跳的动作,做做追的动作。确实都是要用到脚。
师:这些字当中还有一些是和手的动作有关的。
生:扛 扔 捧……都是提手旁,所以与手的动作有关。
(7)师:还有一个字,虽然它没有提手旁,但是也和手的动作有关。
生:掰
师:那你发现掰的手了吗?
生:最右边。
师:还有呢?
生:最左边。
师:确实,它是手的变写。那中间是什么字?
生:分。
(8)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啊是可以根据字形来猜字义,你们看,掰字左边和右边都有手,中间一个分。猜一猜掰是个什么样的动作?老师这里有一个橘子,请一个小朋友用两只手把橘子分开。(请生掰橘子)
师: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就是“掰”。
(9)师出示表示不同动作的图片,学生说动词。
(10)生根据师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动作
(11)生边读动词边做动作。
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师:这些动词真有趣,那包含这些动词的故事同样很有趣。一边听一边想: 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有关词语。 (师讲故事)
2.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
3.师:小猴子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画出表示小猴子的动作)
4.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掰扛、 扔抱 、扔摘、 扔追 )
5.师:小猴子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谁能跟板书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齐说)生说的时候师要指着板书提醒。
四、围绕所做,指导朗读
1.师:小朋友们说的很不错。那怎么把故事讲的更加有趣呢。我们先来试试第一小节,在读的时候加入动作。(指名读)
2.师:小猴子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
3.师:非常高兴是怎么样的?你做个表情试试
4.师:原来是这样啊,那非常高兴就是不是一般的高兴。来看看非字,在古文字是两个鸟的翅膀。鸟在飞的时候,两个翅膀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非就是不是的意思。指导书写:非、常。(齐读第一节,要非常高兴和有动作哦)
5.师:剩余的自然段(2、3、4小节)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朗读哦!快试试吧!(生自由朗读、分小节指名读)
五、借助插图,练说故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请四个学生表演)
2.师:故事的结尾,老师来讲。小猴字还高兴吗?不高兴,伤心,不是一般的伤心,而是非常伤心。(指名读最后一节)
3.师:小猴子为什么会空手回了家?
生:小猴子三心二意。
生:什么都想要,太贪心了。
4.师:是啊,小猴子事情没有目标,我们可不能这样。做事应该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晚上把故事讲给爸妈,记住讲故事的诀窍,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课程资源】
1.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s/417T_zNrSnRibZr2JtKujQ
2.文章原件(共21张PPT)
h u
犭
犭
小 子下山
猴
犭
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蹦蹦跳跳 追兔子
bèng zhuī
扛着 扔了 捧着
kánɡ rēnɡ pěnɡ
抱着 摘桃子 掰玉米
bào zhāi bāi
结果子 满地 西瓜
jiē mǎn gu ā
瓜
平撇瓜藤横着躺,
竖撇瓜藤往下方。
竖提加点藤吊瓜,
一撇瓜藤长又长。
蹦蹦跳跳 追兔子
扛着 扔了 捧着
抱着 摘桃子 掰玉米
结果子 满地 西瓜
掰
扛
捧
抱
扔
摘
一边听一边想:
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有关词语。
小猴子看到这些东西,每次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
非
非
常
1
2
3
4
5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 , 他看见 ,真可爱,就 , 。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
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 , 他看见 ,真可爱,就 , 。
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