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教案+教学阐释+学习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教案+教学阐释+学习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4 23:16:37

内容文字预览

(共6张PPT)
石灰吟
教学阐释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学习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人文主题既是串联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也是本单元必须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石灰吟》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情分析】
1.经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六步法是古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抓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
2.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分析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通过品读和资料,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以及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方法】
1、通过品读和提问,使学生明了石灰的主要特性,又使学生对石灰为物的隐喻性有所觉察。
2、通过资料拓展,让学生对“石灰”人格有了更为真切、更为深刻的体悟。
3、 在比较阅读中,既强化了对咏物诗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认知,又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与个性,从而深化对咏物诗的解读。
【课程设计】
本课以破解“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创作秘妙为核心教学理念。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移情之手笔将“清白”人格化,让学生读懂诗中“所托之物”与诗人“所言之志”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逐步感悟诗中语言表达之精妙,学会层层深入地去读这一首诗、这一类诗。
教学步骤包括:读懂“清白”之意:以于谦生平的几个小故事反观移情之诗句,生成新的理解;激荡清白之音:在鲜活的语境中,共同走进“行刑前”的一幕,掀起课堂的高潮,激发情感的共鸣;感悟笔法之妙:在石灰、于谦与诗句之间构建关联,解密托物言志的诗歌精妙处。四是迁移咏物之法。教学步骤包括:迁移学法:比较同类诗歌的相同与不同,迁移“托物言志”的诗歌的学法;铭刻“清白”:在一首诗中锁定诗眼,透过“清白”感悟民族精神。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灰吟》学习单
两袖清风: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就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他尽管身居高官,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史称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举国上下出现了一片贪污腐败的混乱局面。于谦看不惯王振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嫉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否则,你寸步难行。于谦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牢狱之灾
景泰八年,明皇室发生夺权政变,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谋划下,明英宗恢复了帝位。政局一变,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便被逮捕入狱。百姓知道后无不为之落泪,都知晓他是被冤枉的,要求朝廷放了于谦,朝廷顶不住压力,只要放人。
(三)力挽狂澜
1449年,瓦剌大举进攻明朝,直逼明朝国都——北京城。于谦立即召集将领,讨论对策。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城建起了明军的阵地,将士们都怀着保家卫国、誓死效忠的决心,准备与瓦剌决一死战。明军与瓦剌交战之后,将瓦剌军队打得四下逃散,瓦剌王也先在北京城下坚持了5天,损失了大量的人马,不得不撤离北京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灰吟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学习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人文主题既是串联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也是本单元必须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石灰吟》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情分析】
1.经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六步法是古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抓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
2.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分析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通过品读和资料,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以及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方法】
通过品读和提问,使学生明了石灰的主要特性,又使学生对石灰为物的隐喻性有所觉察。
2、通过资料拓展,让学生对“石灰”人格有了更为真切、更为深刻的体悟。
3. 在比较阅读中,既强化了对咏物诗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认知,又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与个性,从而深化对咏物诗的解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查找石灰、于谦的资料,挑选于谦生平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前置性预习作业】
1、我把《石灰吟》读了( )遍。遇到的生字有( )个,在课文中圈出,想办法识记。
2、查找《石灰吟》和于谦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指所吟事物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生:《石灰吟》。
师: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明朝的于谦。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什么?
生:石灰。
二、初读诗句,了解所托之物
(一)读出诗歌节奏
师: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
生自由读诗。
生:(读)
师:你把最后一句把气息稳住,“在——人——间——”
生:(会意,放慢了节奏)
师:你看,像他那样放慢速度,就有读古诗的韵味了。
生:(读)
师:字字铿锵。
师生合作读诗。
(二)了解石灰其物
师: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结合刚才的介绍,你从哪些词能看出,于谦吟的的确是石灰?
生:我从“出深山”和“烈火焚烧若等闲”看出他吟的事物是石灰。
生:我从“千锤万凿”这个词看出,因为石灰开采后要经过很多次敲击。
生:我从“清白”的“白”看出,因为石灰就是白色的。
师:你们都能抓住石灰这种事物的特点。
生:我从“粉骨碎身”看出,石灰原来是石灰石,后来经过了多次的焚烧,最后是粉末一样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石灰的炼制过程。下面跟同桌一起说说诗句的大意。
师:石灰石从深山中被开采,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把这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就算要粉骨碎身变成石灰,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初识托物言志
师: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可是我却有一个疑问:按常理来说,石灰是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具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
(呈现课件:请你认真默读诗句,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 ”画一画,体会体会。)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怕”,因为石灰本来就是一种事物,他是不会怕的,所以这里像是有了人的情感在里面。
师:对,全不怕的不是物,是人。
生:我从“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出来,因为只有人是有清白这种高尚的品质,石灰是没有的。
师:你发现了“清白”这个词的另一重含义。板书:清白
生:我觉得于谦把石灰写成了像人一样。“若等闲”的意思就是根本不在意这件事,而“全不怕”就代表石灰是不畏惧烈火焚烧。但石灰本身只是一个物体,则在于谦笔下,它就像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怕困难的人。
师:你读出了这首诗中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不简单。
生:我从“粉骨碎身全不怕”这句诗想起了那些革命时期的战士,他们就是不管敌人怎么迫害,他们都会坚强不屈地继续战斗下去。而诗中这个石灰,也好像有了这种坚强的意志。
师:你从石灰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一种品质。
生:我从“千锤万凿出深山”就体会到,于谦就是从很多很多人中被挑选出来,为国家服务。他这种为国家服务的人就要经受得起“烈火焚烧”,要认为这一切都很平常,不能有贪生怕死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在诗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表面上说的是石灰,却让我们看到了诗句背后有着清白做人的理想信念的诗人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古诗当中的“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石灰这种事物上呢?
三、知人论世,体会所言之志
(一)结合生平,读懂清白之志
师: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是他坚定的志向,读——
生:(坚定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边看边想,哪个小故事令你最有感触,又令你想起《石灰吟》中的哪一句呢?把诗句写在故事旁边,并和同桌谈谈你的理解。
(呈现课件:此处略去故事内容。
(一)两袖清风
(二)牢狱之灾
(三)力挽狂澜
学生拿出学习单,阅读于谦生平的小故事。)
生:我对第二个小故事有感受,它对应着“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虽然于谦被陷害,但是他是清白的,而且老百姓都拥护于谦,所以他被放了。
师:你对诗中“清白”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吗?(生点头)
生:我对“粉骨碎身”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他是文官,但他披上铠甲去作战,最后让国家保住了,说明他有不怕死的精神。
师:我感受到你对于谦的敬佩之情。我想会读诗的人就是像他这样,投入自己的情感。
生:读了第一个故事,我就想到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即使面对强权,也坚持人生的信念,坚持他少年时立下的志向。
师:我读到“英雄本色”这个故事时,也有这样的感觉。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生:(坚定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听出了志向的坚定。
生:我是从第三个故事那里体会到,于谦原先是文官,完全不懂打仗的。但是他会换上武将的铠甲去为国拼杀,他很勇敢,这就是“粉骨碎身全不怕”。
生:我补充,他是“第一次换上武将的铠甲”,这一刻他很有勇气。
师:他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请你读读。
生:(铿锵有力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多么打动我们啊。
(二)入境诵读,激荡清白之音
(课件演示字幕:北京保住了。十年后,于谦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判死。抄家时,于谦“家无余资”。抄家者震惊了,他们收敛了一贯的张狂,恭敬退去。于谦“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再次明白无疑地昭示于世人面前。)
师: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道——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场学生自发轻轻跟读)
师: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齐:(动情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生:(慷慨激昂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
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
生:(轻轻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
生:(无声地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袅袅余音,一直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萦绕,久久回响。
(三)小结关联,感受笔法之妙
师: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事物清白的特点,也藉由《石灰吟》这首托物言志的诗,因为于谦的高尚品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一笔。
四、比较阅读,迁移咏物之法
师:《墨梅》《竹石》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像《石灰吟》那样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在学习单上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生: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定。“坚劲”,就是诗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无法动摇他的信念。
师:你抓住关键词来读这首诗,读出了竹子的特点,读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师: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同桌一起比较着读一读,看看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这三首都是托物言志的古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师:你敏锐地捕捉住这个共同的写作手法。
生:《墨梅》这首诗写得比较优美,《石灰吟》和《竹石》写得比较激荡,但是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高尚品格。
师:我很欣赏你的回答。首先,你看出每一位诗人有不同的风格;第二,你还看出三首诗表现的都是志向和品格。
师: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于谦所选的事物石灰却很卑微。你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独具慧眼。
师:我们用不同形式再读三首诗吧。你有什么建议?
生:我建议小红来读第一首。
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掌声)
师:刚才的同学很有慧眼。第二首呢,你建议怎么读?
生:我建议全体起立来读。
齐: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请认为自己有进步的同学来读。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铭记“清白”之句
师: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但所托之物、所言之志又有所不同。《石灰吟》是于谦少年立志的诺言,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如果要把这首诗,锁定成一句诗,你会留下哪一句?
生:我觉得要保留“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如果要把这句诗,锁定成一个词,你会留下哪一个词?
生:(齐答)清白。
师: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背下来,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
齐:(情感充沛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课程资源】
1.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s/w0y5S_cBe2fekcWMGqbnPA
2.文章原件(共9张PPT)
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是以石灰石为原料,石灰石是在山区开采。首先将石灰石敲成40-50厘米大小,从石灰窑的底层铺起,一层石灰石一层煤直至窑顶,然后从底部点火焚烧,几天后窑底就可以出石灰了。此时的石灰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成分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浑身雪白,十分耀眼。接着把它放入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石灰石就变成了粉末状洁白干净的石灰。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你认真默读诗句,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 ”画一画,体会体会。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袖清风: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就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他尽管身居高官,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史称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举国上下出现了一片贪污腐败的混乱局面。于谦看不惯王振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嫉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否则,你寸步难行。于谦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牢狱之灾
景泰八年,明皇室发生夺权政变,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谋划下,明英宗恢复了帝位。政局一变,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便被逮捕入狱。百姓知道后无不为之落泪,都知晓他是被冤枉的,要求朝廷放了于谦,朝廷顶不住压力,只要放人。
力挽狂澜
1449年,瓦剌大举进攻明朝,直逼明朝国都——北京城。于谦立即召集将领,讨论对策。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城建起了明军的阵地,将士们都怀着保家卫国、誓死效忠的决心,准备与瓦剌决一死战。明军与瓦剌交战之后,将瓦剌军队打得四下逃散,瓦剌王也先在北京城下坚持了5天,损失了大量的人马,不得不撤离北京城。
北京保住了。十年后,于谦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判死。抄家时,于谦“家无余资”。抄家者震惊了,他们收敛了一贯的张狂,恭敬退去。于谦“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再次明白无疑地昭示于世人面前。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慷慨吟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