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恩格斯(A( )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阐释和宣传,对于那些歪曲、篡改或攻击、诋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也给予B( )的反击。恩格斯严厉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反动谬论。恩格斯的不屈努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面对杜林恶毒攻击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特别是攻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恩格斯于1876年到1878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部名著。①________,而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政治经济学”篇,用简单的文字C( )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与杜林的思想交锋,②________,表明杜林理论体系的彻底沦落。恩格斯同杜林论战的胜利,化解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分裂危机。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理论①_________,但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本质的理论,才能够成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南。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者用来炫耀的学问,而是围绕人民为中心展开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伟大实践的升华与总结。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②_________、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肩负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展开了③_________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我们党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才能够展开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前景。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6.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重新组合,使其与其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就是中国人民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趋势、解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站在时代前列,把握历史规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辉煌成就彪炳史册,伟大使命任重道远。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机遇总是垂青有理想、有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人。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赶者”的清醒和奋进的姿态、把握历史脉搏,与时代共命运。惟其如此,才能赢得现在,赢得未来。
7.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8.请以“我们共产党人”为开头,用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整个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二:
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而与他人进行的大量通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德国提供给世人的,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畸形的国家体制。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仍然是一个现代社会自由的公民,而在德国,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在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统治下,当时的德国正在上演专制主义的滑稽喜剧,到处是自谓“爱国者”的“可怜虫”;或者更本质地说,是可笑的体制需要而且也培育了这种“可怜虫的爱国主义”。整个国家还肤浅地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炫耀爱国主义的胜利,而面对法国革命的蓬勃生机,则丝毫也不感到“羞耻”。
在5月的信中,马克思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庸人当道,需要的是奴隶,或者可以说,他们是“这些奴隶的占有者”。奴隶没有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但究其实,人却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灵和行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国家、社会体制上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人自身的状况决定着他们所属的共同体的特征和要求。但当时德国的问题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义者。他们希求与动物一样,只是卑微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个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该希求哪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为人“非常审慎”的德国人就不再做非分之想,“不再希求别的”了。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那么,很自然地主人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目的,世界就属于主人的了。他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现在他所统治的这个样子,或者应该是他自己以为的这个样子。他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和未来,并且“骑在那些不知有其他使命而只知对主人‘俯首听命,投其所好并准备效劳’的政治动物的脖子上”。
马克思把以上的分析归结为一点:“庸人的世界是政治动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里的“政治动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都关注政治,政治是国家、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中心;二是指在政治的统率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差序体制,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以此来观照一下德国与法国的情况,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很明显了: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
(摘编自聂锦芳《马克思关于“庸人及其国家”的思想及其意义》)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法、宗教、文学等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状况带来的负面结果,还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关系深受其他现实关系的影响,但归根到底它是决定性基础,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这条红线。
C.德国庸人自诩为“爱国者”,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专制体制的产物与必需品。
D.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因为德国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所以德国的统治制度是“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
10.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又都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B.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和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创造的。
D.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11.下列有关“庸人及其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庸人,主要指当时德国占有者之外的奴隶,他们普遍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只是苟且偷生。
B.当时专制政治统治下的德国就是庸人国家,统治者及其奴隶都不愿做自由人和共和主义者。
C.德国的庸人世界就是政治动物世界,被“骑”的政治动物甘愿以主人为中心确定秩序与未来。
D.庸人世界中,各种阶层都关心政治,“非人化”成为这种差序体制的原则和特征。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3.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庸人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14.下列各项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的文章敢于正视现实,大胆地评论时政,尖锐地讽刺各种不正之风,这在那个假话盛行的时代,无疑是空谷足音。
②这个书展,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读者在烈日下排队,一拥而入?
③本来胆小内向、不出名的他却因一次打架事件而名噪一时,锒铛入狱。一时的冲动摧毁了美好的未来,对此他后悔莫及。
④很多编剧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挖掘,闭门造车,炮制了众多有违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的剧本,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⑤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春意融融。为了欢迎各位的到来,我们略备薄酒,借花献佛,希望各位开怀畅饮,尽兴而归。
⑥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打破了世俗与神圣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状态,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5.根据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B.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C.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D.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不遗余力;B毫不留情;C通俗易懂
解析:A处,括号内所填成语作状语,修饰“阐释和宣传”,根据后文恩格斯在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的全力以赴和毫无保留可知,应填“不遗余力”之类的成语。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保留。B处,括号内所填成语作定语,修饰“反击”,根据后文恩格斯“严厉地批判……对《资本论》的攻击”“面对杜林恶毒攻击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写下了《反杜林论》这部名著”可知,应填“毫不留情”之类的成语。毫不留情:一点情面都不留,没有商量的余地。C处,括号内所填成语作状语,修饰“阐述”,根据前文“用简单的文字”可知,应填“通俗易懂”之类的成语。通俗易懂:易,不艰深晦涩,一般人都能理解。
2.答案:恩格斯的不屈努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人发展。
解析: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打造”与“科学性”“纯洁性”搭配不当,可将“打造”改为“捍卫”;二是语序不当,根据一般认知规律,应是先捍卫自身特点,然后促进其发展,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应与“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互换位置。
3.答案:①恩格斯不仅批判了杜林的观点;②以杜林的彻底失败告终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的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和后面的“而且”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恩格斯,且要以“不仅……”与后文的“而且……”相照应,可填“恩格斯不仅批判了杜林的观点”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后文内容可知,此处要填的是恩格斯与杜林的思想交锋的结果,根据语境可知,这场思想交锋杜林彻底失败了,故此处可填“以杜林的彻底失败告终”之类的内容。
4.答案:①形形色色;②脚踏实地;③波澜壮阔
解析:①处,语境表示理论各式各样,但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本质的理论,才能够成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南,故此处可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等。②处,所填成语应能够与前面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应填“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③处,由语境可知,所填成语用来形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雄壮声势或宏大规模,据此可填写成语“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等。
5.答案: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学者用来炫耀的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伟大实践的总结与升华。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书斋里的学者用来炫耀的学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学者用来炫耀的书斋里的学问”;二是“围绕人民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人民为中心”或“围绕人民”;三是“升华与总结”语序不当,应改为“总结与升华”。
6.答案: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展开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让中国人民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前景。
解析:由题干可知,解答本题应按照“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让中国人民……”的句式,整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即可。
7.答案: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最后少了与“一部”对应的中心语,可在“开放”后加上“的历史”;二是语序不当,从后面的“以文明取代蒙昧、从隔绝到联通、由封闭到开放”来看,前面的“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可改为“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
8.答案: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同步才能赢得未来,因为人民创造历史,而历史总要不断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运用句式的能力。选文总共有三段:
第一段主要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有着理论依据“就是中国人民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趋势、解答时代之问的必然结果”,并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段强调人民之于历史的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第三段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应该持有的态度。这三段整体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具体作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即“以‘我们共产党人’为开头”“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从三段内容来看,因为人民创造历史,历史前进是趋势,所以共产党人要想赢得未来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与历史同步。最后根据题干要求表述即可。
9.答案:C
解析:A项,“是经济状况带来的负面结果”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并不是说……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B项,“经济关系深受其他现实关系的影响”错误,“深受”与原文“不管受到……多大影响”不符;“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可逾越这条红线”错误,原文说的是“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只强调这条红线是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D项,强加因果关系。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关键意思有三点:①以经济发展为基础;②它们又都互相作用;③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包含这三点意思的只有B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二的第二段中说的是“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从这里看,“庸人”应该还包括“占有者”。
12.答案:①道理论证:直接和间接引用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庸人及其国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②对比论证:将德国与荷兰、法国进行对比,揭示德国庸人社会的现状和危害。③比喻论证:如将庸人比作蛆虫,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
解析:材料二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马克思……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等,直接和间接引用了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庸人及其国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这属于道理论证。“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德国提供给世人的,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畸形的国家体制。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仍然是一个现代社会自由的公民,而在德国,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将德国与荷兰进行对比;“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将德国与法国进行对比。这属于对比论证,揭示了德国庸人社会的现状和危害。“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将庸人比作蛆虫,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这属于比喻论证。
13.答案:①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②强化了专制体制;③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④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
解析:结合材料一中的“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可知,庸人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结合材料二中的“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而与他人进行的大量通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可知,庸人强化了专制体制;结合材料二中的“在政治的统率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差序体制,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可知,庸人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结合材料二中的“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可知,庸人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空谷足音”,是指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处用来形容正视现实的言论在假话盛行年代之难得,使用正确。②“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此处和前面的“排队”矛盾,使用不正确。③“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响广为人知。此处是指因打架而出名,用在句中感彩不恰当,使用不正确。④“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此处用来形容编剧缺乏生活体验,使用正确。⑤“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此处是用自己的东西,使用对象不恰当,使用不正确。
⑥“壁垒森严”,形容防守很严密或界限划得很分明。此处形容世俗与神圣之间的对立状态,使用正确。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偶然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一定的时代一定会出现这一时代的伟大人物,“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因此,伟大人物的产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谁来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巧是某个人而不是别人,伟大人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