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4 10: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①________。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②________,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蓬勃,溢满生机和活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在发展中增强。而善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患新病,因为事物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着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①______________。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延伸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动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②_____________。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革新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革新中的事物如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有时候反而会是一种障碍。只愿意在驾轻就熟的领域待着,不想再费劲向前了。这种学习,很难进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
其实,舒适区像一个圆。(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越畏首畏尾不愿努力,这个圆就越小得可怜。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气温一下降,这个“舒适”就有几分可疑。苏东坡有首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激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砺,怎么可能成功呢!满足现状错失的是更大的舞台。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
6.请在文段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文段逻辑清晰,文意贯通,不超过40个字。
7.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猪崽儿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
B.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演员们能够多学习些演技,少做点哗众取宠的事。
C.目前,我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现状并不相符,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D.有些品牌的空调产品宣称能去除甲醛,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配置相关去除甲醛模块来完成,而这种模块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78年,谢铁骊、陈怀皑执导了电影《大河奔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的形象是一个背景,远远地站在黄河大堤上。
①影片以黄河的变迁为线索
②毛泽东由于是之先生饰演
③周恩来由王铁威饰演
④描写了黄泛区人民自抗战全面爆发后二十余年走过的道路
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部分设计了毛泽东观察黄河大堤、周恩来指挥抢险救灾的剧情
⑥毛泽东、周恩来的银幕形象首次被塑造
A.⑥①④⑤②③ B.④③⑤②①⑥ C.①④⑤⑥③② D.⑤②③①④⑥
11.“一带一路”是一种经济整合大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我是赞成所有这些同志的努力的,年轻人要有这种智能教育;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但我必须说,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开发智力、智能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答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了解掌握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
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就是说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或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是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B.思想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它有赖于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客观外界现象的大量积累。
C.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对完成我们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没能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C.社会上许多宣传“三月速成”“包教包会”的培训,也许能够提升人的智能,但无法培养智慧。
D.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保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1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D.思考和知识应该经常同步而行,不然,知识就是个死物。
15.材料一与材料二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明代大儒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言论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分别将田野比作薄毯,将蛙鸣比作歌唱和宣言,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文中没有使用比拟、夸张、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C。
2.答案:“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用比喻、排比呈现出一个浓烈的江南春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手法上看,原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呈现出江南春天的浓烈,有力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改写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力度。从句式特点上看,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是一个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感,传递出作者“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和对江南春天的喜爱。改写后的句子则不具备这样的效果。
3.答案:①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②时而低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1)空,“而那天早上当我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中的“而”表转折,可知这里应填写一个意思相反、与这句话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根据前文“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又根据“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可知这里应填写一个有关往日上班对这些景物无甚感觉的句子。因此,此处可以写: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第(2)空,根据空格前的文字“时而驻足”和后文“几点不规则的倒影”,“不规则的倒影”说明“白鹭”除了“驻足”,还有其他状态;“时而……时而”构成并列句,写出白鹭的不同姿态。因此,此处可以写:时而低翔。
4.答案:①原句是倒装因果复句,果在前,因在后,有强调作用。②原句更符合一般人的认知过程,由熟悉到陌生。
解析:原句是倒装因果句,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有强调作用”。原句先说“初生的婴儿”,由此引出“革新中的事物”,由熟悉到陌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答案:①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②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
解析:第①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所填内容与“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句式相同,意思相对,应填“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可知,此处应填“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的结果;结合“新事物……却不受欢迎”“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等可知,应填“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之类的内容。
6.答案: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你的发展空间就越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是一道补写题。具体分析,需要补写的括号前是一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承接的内容是第一自然段的尾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依据语意连贯原则,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讲“舒适区”和“圆”之间的关联。“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正呼应了“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而“向外开拓”正像一个圆的圆周不断扩大,进而作者推论到“人生体验就越丰富”和“发展空间就越来大”之间的正相关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先“丰富的经验”,才有“越大的发展空间”,故答案可整合“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你的发展空间就越大”。
7.答案: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具体分析,原句中“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和“为最高追求”搭配不当导致句式杂糅;“舒适度”与“那么大”不搭配。应改为“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使用正确。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这里用错对象。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本句望文生义,理解成“落日下的江河”,错。D项,“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这里指叫声,应用“嗷嗷乱叫”。故选A。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发展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B项,“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D项,“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来完成”。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衔接排序的能力。材料说的是电影《大河奔流》中,出现了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六句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大河奔流》的具体内容,饰演毛泽东、周恩来的演员等。选择时,可具体分析六句话的内容,如①句写的是影片内容,话未说完从标点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不能放到第一处横线,排除C;再如②句,从⑥句分析,②句应在③句前,排除BC;再如⑤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词语可以看出这句话应该放在④句后,排除D。用排除法即可得到答案。故选A。
11.答案:“一带一路”是(一种)由中国提出的,贯穿亚欧非大陆,秉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旨在(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为目的)的经济整合大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是看图的类型,二是看题目的要求。如本题所给的图是有关“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这就要求考生分析组成的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题干要求“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这就要注意下定义的模式,即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从图上来看,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一带一路”是被定义的概念,两边部分是对“一带一路”的阐述,左边“中国”“亚欧非大陆”是“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共商、共享、共建”是秉持的原则,右边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即“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最后还要确定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题干已经提供了属概念,即“经济整合大战略”。明确了这些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填写,填写种差的时候要注意顺序,一般是涉及区域、秉持原则、达到的目的。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没能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知,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笑话,是因为他们不会运用知识,无法将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社会斗争中……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错误,材料二第3段中说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不愿去花心思”,但反过来并不能成立。D项,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文本强调我们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用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来培养智慧。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可知,“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指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检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A项,指的是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动和实践就越扎实,进而认识和理解也就会更加清楚。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观点。B项,强调的是躬行实践比识见言论更重要。C项,强调要重视实践。D项,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故选A。
15.答案:①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②材料二是在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开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问题,统摄全篇。接着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常见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予以否定的回答。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三项实践中来”。故材料一是在否定常见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观点。由材料二第1段“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可知,材料二是在开篇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16.答案: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了解掌握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孝道”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王守仁这句话可以分解成三个部分:孝(理性认识)—服劳奉养,躬行孝道(实践检验)—然后谓之学(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分析文本材料,寻找与题干材料相关的依据。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材料二“人的主观可以……了解掌握客观规律”可知,人可以通过实践去了解掌握客观规律,“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的过程就是“学孝”的过程。由材料一“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可知,践行“孝道”也是检验自己对“孝道”的认识是否正确的过程。由材料十“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践行“孝道”又是对“孝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