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修辞立其诚——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①__________,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中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②__________。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即使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这样,写作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我们的心灵也才能获得成绩。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以随便应付、A( )的态度,为文造情、B( )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③__________,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写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C( )绝非一回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①________,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②________。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③________。“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B.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C.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优秀作家不仅是思想家,①__________。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作家德布林就写了小说《山、海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②__________,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此外,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法学家笔下的罪人,③______,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能感同身受。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目张胆,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9.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12.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又要求“真”;②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③有时可以直抒胸臆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既要……”的句式可知,此处应用“又要……”的句式;再根据后文“说真话,抒真情”可知,此处强调“真”,故此处可填“又要求‘真’”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列举李密、归有光、陶渊明的文章是为了强调“真情实录”,突出其作者的真诚,再结合话题一致的原则可知,此处可填“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可知,此处应与“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语意相反,故此处可填“有时可以直抒胸臆”之类的内容。
2.答案: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心灵”“获得成绩”搭配不当,应改为“心灵”“获得成长”;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前文可知,写作是我们心灵的反映,故应先说“心灵”,再说“写作”。
3.答案:A敷衍了事;B言不由衷;C胡编乱造
解析:A处,所填成语作定语,修饰“态度”,根据其前的顿号可知,所填成语意思与“随便应付”相近,故可填“敷衍了事”之类的成语。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应付一下就把事情办了。B处,所填成语作状语,修饰“‘做’文章”,且意思与“为文造情”相近,再结合上文“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下文“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可知,此处可填“言不由衷”之类的成语。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C处,其前说的是“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是一种真实”,其后说“绝非一回事”,由此可知,所填成语与“合理虚构”意义相反,故可填“胡编乱造”之类的成语。胡编乱造:指光凭想象任意编造。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前句是“文学不是……”,后面应该用转折复句衔接,而且要保持“文学”作主语,排除BD;作为条件复句,C项“必须”语意强调更准确,A项“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偷换了主语,排除A。故选C。
5.答案:(1)现在仍应加以肯定;(2)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3)是最明显的不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有“虽”,形成转折语意,“两千年以前讲的”强调时间久远,后句有“仍应承认”,可见此处是强调现在对“修辞立其诚”观点的肯定,应填“现在仍应加以肯定”;第二空,“浅言之”是对前一句“言行一致”的解说,强调表述要浅显,据此应填“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第三空,前句“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强调“不诚”,此处是对这一看法的强化,应填“是最明显的不诚”。
6.答案:还是预言家;需有大爱意识;在文学家笔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关联词要和前面的“不仅”相搭配,而由后文“预言……后果”可知,应指出优秀作家“还是预言家”。②处,由“你是……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以及“此外,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可以看出,文学“需有大爱意识”。③处,结尾句将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和文学家笔下的罪人进行比照,所以此处可填写“在文学家笔下”。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句子衔接能力。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①“充耳不闻”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多用为贬义。语境中误用为形容选手比赛时非常专心,没有听到赛场上的人声,曲解词义,使用错误。②“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由语境“需要你的帮助”可知,使用正确。③“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使用对象错误。④“感同身受”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使用正确。⑤“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语境中强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应为“身临其境”。⑥“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此处用于形容军人小礼的英勇行为,褒贬失当。故选B。
答案:C
解析:“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错误。原文说的是“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10.答案:D
解析:A.“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错误。由原文“作家一方面被吸引……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且“本质对立”的说法与原文不符。B.“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错误。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它又呈现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只有……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11.答案:D
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A项体现的是文学的创造性,B、C两项体现的是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及其意义。
12.答案: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表述严密,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用语等方面思考。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论证“‘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同时,又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以及“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表述严密,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另外,材料二中,作者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即它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同时也指出了它的不足,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
13.答案: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和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非虚构文学的“真实”的内涵,答题时应从材料一中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归纳。由原文“在‘真实’的基础上……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是用纪实的形式,调查和暴露现实问题。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还指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