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4 10:3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记念刘和珍君——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苏盐城响水化工厂发生爆炸后,无数消防战士残身不恤,迅速投入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②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式候举哀时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③我们有铁的证据证明这是毁谤诬蔑,他们心劳日拙,也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④在文字学方面,父亲可谓学术泰斗,我们期盼他雏凤声清,以助我们成长。
⑤他现在回想起那天傍晚发生的事情还心惊肉跳,这件事情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⑥为欣赏省剧团的精彩表演,村民们把操场挤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人爬上围墙作壁上观。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3.下面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记念刘和珍君》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个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①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②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令其③________要张口说话。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C.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猹在咬瓜了”“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成为T恤上的印花,“你是个好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成为书签上的slogan……当与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作家都已被年轻人敬而远之时,鲁迅依然①________。
一个“梗”的诞生,首先要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和认同度,这也从侧面说明,鲁迅的文本②________。这一届年轻人,与鲁迅的亲密接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文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那是一个③________的“鲁迅”;一个是网络段子,很多话都可以是鲁迅先生说的,闰土与猹也成为一种CP,那是一个被亚文化解构的“鲁迅”。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8.有人认为,文中年轻人对鲁迅的解构看似“亲密”,实则“远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0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实的鲁迅是血肉丰满的。
①___________。对于青年,他不遗余力地扶持,他吃过青年的亏,上过青年的当,但帮助青年的心却不曾改变半分。他为青年呐喊,给青年站台,与青年并肩作战。
②___________。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随份子;他借给别人钱,也借别人的钱;他把每笔账都仔细记下来,经济生活在他眼里是紧要的事。
③___________。在甜品面前,他也经常抵挡不住诱惑,前边刚拔了牙,后边就去稻香村买了糕点。他想戒烟,始终没有成功。他经常熬夜,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
B.——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C.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
D.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10.以“他不只……,他也……”的句式,在上文横线处填写语句,要求能概括每段大意。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地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地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谓,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在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更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这种天性便成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
先生走的时候才五十多岁。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儿子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还回。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唯有精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习惯于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作者另辟蹊径,从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春天的芬芳”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迅先生的温柔所具有的魅力,表明了作者走近先生之时内心充满了喜爱与钦佩之情。
C.先生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作者视野广阔,穿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对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情感真挚。
13.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对窗外环境的细致描写,既点明了作者怀念先生的时间,也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B.作者运用比喻修辞,以“楼下盛开的梅”比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爱情的美好。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用含蓄深沉的语言,用叙述、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鲁迅。
D.文章篇末点睛,升华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4.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15.本文的中心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①残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此处使用正确。②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望文生义。③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此处使用正确。④雏凤声清:小凤凰的叫声比老凤凰清脆悦耳。比喻下一代更加出色、更有才华。用错对象。⑤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此处使用正确。⑥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望文生义。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语段大意是:鲁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其遗著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⑤处“还有一部分”与前面“很大一部分”相照应,故⑤在最前,排除AB项;③“更有若干篇”进一步说明,故在⑤后面,②④⑥是说鲁迅本人,应放在一起,①是总结句,应放在句子最后,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B项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4.答案:①不言而喻;②历历在目;③情不自禁
解析:第①处,这里是说段政府和流言家的凶残、下劣大家都能明白,可填“不言而喻”之类的成语。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第②处,这里是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就好像出现在眼前,可填“历历在目”之类的成语。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第③处,这里是说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让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可填“情不自禁”之类的成语。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5.答案: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解析:文中画框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不合逻辑,应该是特写镜头更细致,可改为“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二是“能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搭配不当,“想见”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改为“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6.答案:A
解析:括号前面说的是作者对学生的爱,对段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所以作者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他太痛苦、太愤怒,排除B、D两项;前面说复杂的感情让作者要说又说不出话来,后面又说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让作者说出话来,所以作者说不出话来是因为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排除C项。
7.答案:①走在时尚前沿;②依然被年轻人阅读;③被教科书建构
解析:第①处,由前文“当与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作家都已被年轻人敬而远之时”可知,与鲁迅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已经不受年轻人欢迎了,而“依然”一词含转折意,说明鲁迅和被年轻人“敬而远之”的同时代作家是不同的,他依然受年轻人欢迎。因此此处可填“走在时尚前沿”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第一段可知,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元素成为时尚。再由第②处前文“首先要有广泛的认知基础和认同度”可知,成为时尚的前提是被广泛熟知,可想而知这是基于作品被广泛阅读。而阅读的主体应是前文提到的“年轻人”。因此此处可填“依然被年轻人阅读”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前文提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都是语文课本中的,因此,此处应填和教科书(语文课本)有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那是一个被亚文化解构的‘鲁迅’”可知,必须先建构,才能解构。因此此处可填“被教科书(语文课本)建构”之类的内容。
8.答案:示例1:我认为这是一种“亲密”。首先,任何作品都不止一种解读,年轻人也拥有阐释经典的权利;其次,这扩大了鲁迅及其作品的群众认知基础,提升人们对鲁迅的认同度;再者,拓宽了鲁迅作品在当下的阅读广度。示例2:我认为这是一种“远离”。首先,这种解构十分浅薄,未必能触及鲁迅的深刻;其次,这种解构是对鲁迅的泛娱乐化,容易损害鲁迅的战斗力;再者,这种解构是对鲁迅不加节制的误读,容易削弱鲁迅的批判性。
解析:对于题干中“看似‘亲密’,实则‘远离’”这一观点,可以有两种看法,一是赞同(认为是“远离”),二是不赞同(认为是“亲密”)。只要摆事实,讲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赞同(认为是“远离”),可以抓住被广泛地娱乐化是对经典的不尊重这个角度进行论述。结合材料第二段提到的“一个是网络段子,很多话都可以是鲁迅先生说的,闰土与猹也成为一种CP,那是一个被亚文化解构的‘鲁迅’”分析,CP一词是近些年的网络流行词,大多为网友臆测的,是一种非健康的“亚文化”,是对经典作品的浅薄构建,是对原作品的不尊重。如果不赞同(认为是“亲密”),可以抓住能够提升经典作品的阅读广度和认知基础这一角度进行论述。随着网络的发展,快餐式文化不断涌现,年轻人关注经典作品越来越少,而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构建,是扩大这些作品的群众认知基础的极好方式。
9.答案:C
解析:所给语段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介绍鲁迅。首段“真实的鲁迅是血肉丰满的”是总写;第2至4段分写,从三个方面介绍鲁迅的血肉丰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最后自然得出“观察一个人不能仅看到这个人的某个方面”的结论。结合选项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该先说“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据此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A项中的“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与前文衔接不恰当,据此排除A项。
10.答案:①他不只讽刺人,他也会鼓励人;②他不只特立独行,他也会融入世俗生活;③他不只自律,他也会放纵自己
解析:根据“对于青年,他不遗余力地扶持……他为青年呐喊,给青年站台,与青年并肩作战”可知,鲁迅也会鼓励人。根据“婚丧嫁娶……经济生活在他眼里是紧要的事”可知,鲁迅也会融入世俗生活。根据“在甜品面前,他也经常抵挡不住诱惑……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可知,他也会放纵自己。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题干中要求使用的句式整理作答即可。
11.答案:C
解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由原文“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可知“此”指代的内容应从前文找,指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评价,“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指“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A项,“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错误,以偏概全;B项,“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错误,不是指代的内容;D项,“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错误,超出范围。故选C。
12.答案:C
解析:“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由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自成方圆”可知,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凸显了他是非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
13.答案:C
解析:“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误,本文语言朴实,偶有清新明快。
14.答案:①与许广平的爱情中的温柔。②讲求情趣,会谈论衣着时尚和美学。③有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是非恩怨分明,其温柔有棱角,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梳理出文本中有关鲁迅先生“温柔”的内容。第3段中的“坚硬中的温柔……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等写到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第4段中的“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成了时尚达人”等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盎然;第5段中的“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有些小坏坏”等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可爱与顽劣;第6段中的“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还回”等写出了鲁迅先生是非恩怨分明。整合上述内容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15.答案:①“我”结束怀想,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先生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怀想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从最后一段的内容来看,“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说明作者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春光”“苏醒”有着深刻的比喻意义,是对鲁迅精神的赞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文章开篇提到的“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和结尾提到的“春光”等相呼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