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的作品A( ),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____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B( ),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然而这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当然,要想读懂鲁迅,要像行军打仗一样,要有“C( )”的意识,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而这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讲《荷糖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____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被鲁迅自己“称为创作”的五种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易懂的一部,也是最难研究的一部。学界关于其他四部作品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有关《朝花夕拾》的研究则相对冷清。研究之难,①_________,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②_________,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主题是思乡怀旧还是现实批判,所写细节是真实还是虚构,文体是随笔还是散文,文风是统一还是杂糅……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揭示了《朝花夕拾》的部分特征,但鉴于这部作品前后风格差异较大,由它们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从总体上解释整部作品的有效性。因此,我尝试从其原名“旧事重提”重新提出问题,以期打开新的思路。我的问题是:③_________?旧事怎样重提?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4.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物种是变化的,而自然选择是其最主要的手段。
B.不熬夜,不玩手机,不厌其烦地观看比赛视频。
C.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
D.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5.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呈现了很强的抒彩,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特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们记叙、抒情和议论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因而,我们称这两篇作品为鲁迅的抒情的记事散文中的杰作,似是符合他的创作实际的。
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吱——前面一个紧急刹车,我自行车的前轱辘差点顶住了那辆车的尾灯。
D.一位小姐,或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它们记叙、抒情和议论浑然融为一体,又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贯串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
B.但它们记叙、议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
C.但它们记叙、议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
D.但它们记叙、抒情和议论浑然融为一体,又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贯串之,没有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未尝不有着深刻的感受
8.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两篇文章都呈现了很强的抒彩,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加以概述。
《记念刘和珍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忘却的记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座石板铺成的桥,桥上镂刻着“金桥柔石”四字,___________
①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
②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③“柔石”这个笔名即源于此。
④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也暗合这两字。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思想上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它在艺术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③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1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13.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艰深晦涩;B方兴未艾;C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解析:A处,由后文“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可知,这里说的是鲁迅的作品很深奥,比较难懂,故可填“艰深晦涩”之类的成语。艰深晦涩:形容文辞艰涩难懂。B处,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正在发展,故可填“方兴未艾”之类的成语。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C处,这里说的是要想读懂鲁迅,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且以行军打仗进行类比,故可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类的成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时兵马还未出动,粮食和草料要先行一步。也泛指行动前要做好一切准备。
2.答案:①应该退出教材;②不如多思考一下
解析:第①处,横线前是由“如果”引起的假设句,横线后的“未免有些无理取闹”是对结论的否定,故此处应填表结论的句子。上文说鲁迅的作品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再结合最后一句中的“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可知,此处可填“应该退出教材”之类的语句。第②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关联词“与其”可推测,此处可填“不如……”。从后文“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可推知,对于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多思考的”,故此处可填“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语句。
3.答案:①就难在其易懂;②梳理已有成果;③旧事为何重提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后“因为易懂,所以它似乎不包含问题,而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可知,此处应是解释“研究之难”的原因,故可填“就难在其易懂”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上文“研究者如果不能从中提出问题,就无法真正进入作品”和下文“围绕《朝花夕拾》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可知,该处应是对已经提出的问题的总结与梳理,故可填“梳理已有成果”之类的语句。③处,由横线前后的标点符号可以确定,该处应填“我”提出的问题,根据上文“我尝试从其原名‘旧事重提’重新提出问题”可知,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旧事重提”,再根据下文“旧事怎样重提”可知,此处可填“旧事为何重提”之类的语句。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文中代指《朝花夕拾》的。A项,“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句中代指物种变化。B项,“其”是指示代词,那个、那样。C项,“其”是指示代词,句中为虚指。D项,“其”是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句中代指审美的。故选D。
5.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侧重直抒胸臆,情感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使用曲折隐晦笔法,情感含蓄节制、内敛深沉。
解析:《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等内容具有强烈的抒彩,愤怒、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原来如此!……”等内容语言含蓄内隐,作者的悲痛、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内敛深沉。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标示话题的转换;B项,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总结上文。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文段所说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故“抒情”一词宜放在最后,“记叙、抒情和议论”应改为“记叙、议论和抒情”,据此排除A、D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应在“读者”一词前加“使”,排除B项。故选C。
8.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侧重直抒胸臆,情感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使用曲折隐晦笔法,情感含蓄节制、内敛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等内容具有强烈的抒彩,愤怒、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等内容,语言含蓄内敛,作者的悲痛、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内敛深沉。
9.答案:D
解析:③中“此”指“‘金桥柔石’四字”,所以排在最前面;④中“这两字”指③中的“柔石”,所以排在③后,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
10.答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这段话前两个句号是一层意思,主要阐述鲁迅先生的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即第一句总说,后面两个分句分说,据此可以写出①处的内容,即“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②处,由“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可知,应填“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之类的内容。这段话后三个句子是一层意思,主要讲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了人的灵魂。语段最后一句话讲的是什么是写出人物的灵魂,据此可得出③处所填的内容,即“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
11.答案:B
解析:“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
12.答案:C
解析:“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
13.答案: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
解析:本题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具有的形象特点,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标题、作者所举的事例等进行分析。例如,结合文章标题和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是温柔的;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情趣盎然。
14.答案: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解答这样的题目,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内容上,“苏醒”实际上是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先生的形象特点。结构上,与文章开头部分在春天回忆鲁迅先生的温柔相呼应。